盛夏的宁夏中卫,黄河九曲蜿蜒奔流而下,沙水共生映衬美好图景,江南水乡的灵动毓秀与塞北大漠的豪迈雄奇和谐相守。近日,国内外知名文化和旅游领域专家学者、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代表、企业代表相聚于此,参加2022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国际论坛,共同探讨城市文旅创新发展的多样化途经,为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和务实合作建言献策。论坛活动以其广泛的参与范围、新颖的议题设置、深入的讨论过程,凸显了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声音强劲的影响力,吸引了国内外热切关注。
凝聚各方智慧 服务国家战略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的贺信中这样强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及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围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这一战略任务,2022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国际论坛应时而生。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卫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会聚政府代表、学界专家、业界精英、驻华使节,互通信息、碰撞火花,为各方合作共赢搭建了平台。
“这次论坛是首届尝试,力图以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多样化路径为切口,以系统性思维整合地方优质资源为手段,挖掘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赋能加分的同时,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新实践。”活动主办方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与合作,正式印发的《“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5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截至目前,已与14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142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建立健全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等一系列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发展国内外成员单位539家,其中国外成员占比三分之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有31家中国文化中心、8个中国旅游办事处。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正逐步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化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果丰硕喜人。
聚焦热门议题 把脉行业发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任何一种愿景的实现、一种伟业的开展,都需要参与各方在情感上相敬相亲,在思想上共振共鸣,在心灵上互融互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围绕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本届论坛在研讨内容的设置上,紧跟政策导向和现实需要,聚焦“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及“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等关键议题,为行业发展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
近十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丝绸之路已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旅游IP,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像中国的西安、洛阳、敦煌、兰州、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已是享誉世界的热门目的地。
中国旅行社协会入境游分会常务副会长郑琳从推动文化传播的角度,认为入境游要与时俱进,把最新的丝路变化呈现给海外游客,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新面貌。同时,在推介丝路文化产品的时候,要凸显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性,让游客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进步。
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认为,当前博物馆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在产品层面,以陈列展览为核心,要办出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增加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理念层面,要从过去“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不仅要做好文物收藏、保管、研究、陈列,还要做好社会教育,把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传达给观众。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冬云表示,摩洛哥的老城、传统手工业、传统美食都是旅游的核心内容,契合了中国文旅融合的概念。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中国可以对外输出经验、技术和服务。同时,可以针对留学生和客商群体设计产品,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文化遗产,通过留学游和经商考察游的方式推介出去,让更多摩洛哥人了解中国文旅发展的现状。
文旅协同发展是城市品牌建构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品牌要立得住,城市文化和旅游营销意义重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授吴承忠认为,基础是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重点是要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和旅游品牌战略规划、文化与旅游营销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行动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在城市品牌体系建设中建构城市形象。
腾讯文旅研究院秘书长孙晖提出,互联网对城市品牌的赋能包括认知、认可、认购3个层面。具体到消费环节,可分为游前、游中、游后。“游前,要做好内容、形式、平台,游中要注重体验和提升,游后则涉及反馈和互动。所以,我们在做技术匹配时细化了考察的维度。即,游前的知晓度、向往度、信心度;游中的便捷度、体验度、满意度;游后的分享度、推荐度、忠诚度。”孙晖介绍。
深入交流思想 达成发展共识
深入交流产生新的思想,深刻研讨带来新的共识。本次论坛活动,是政企学研各领域以及外方代表首次就“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这一重大主题进行集中研讨,也是为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在新时代续写新辉煌、创造新奇迹的一次“集中开方”。
与会者一致认为,丝绸之路城市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应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走差异化、绿色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这届国际论坛是夯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人文基础的一次很好尝试。”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詹永新认为,可以通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将文化的高附加值与旅游的真实体验有机叠加,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的需求出发,鼓励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提升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连通、联动,共建、共赢,筑牢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基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关键在思维,真正能持久发挥影响力的是理念。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探索资源的分散和分级方式,适时推动资源和客源的整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各地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也十分适用。
“文化和旅游确实在城市品牌塑造中起着积极作用。其发展要把握4个字:守正、出新。守正,是要求我们把基础的工作做好,比如产业基础、服务基础以及设施基础等;出新,则要求我们运用新媒体、新渠道、新事件、新方式,努力触达消费者,让城市的历史以及发展的最新成果,能被更多的消费者认知。”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总结道。
(文内图片均为2022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国际论坛现场 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