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木偶,听川剧,品非遗美食,体验漆艺、蜀锦、羌族刺绣、藏文书法……日前,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天府根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暨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展”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四川省非遗馆”)开幕。展览迎来了一批千古传承、魅力无穷的璀璨瑰宝,观者如潮。同时,四川省非遗馆常态化活态化的展览模式正式开启,市民和游客多了一个观看传统文化的殿堂。
▲ 观众参观四川省非遗馆 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好看好吃 两大展览火爆登场
进入展馆内,只见色彩变化多样,布局错落有致,展陈内容与传统艺术完美融合,非遗传承人的活态展示更是深深地感染了现场观众,使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
精选的四川21个市(州)20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2000件非遗作品悉数到场,120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动态展演,一展四川非遗的传奇技艺、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以及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
另一边,以若尔盖、阿坝、红原、松潘、石渠等为核心的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展,集中展示了流域内十大门类60余个非遗项目200余件展品,生动揭示各民族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特征以及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非遗展首次推出“四川非遗词典”。据展馆工作人员介绍,此举为独创,通过线上线下的“非遗词典”,向公众普及非遗十大类别及每个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历史渊源、传承故事、代表性作品,增进观众对参展非遗项目的了解。
边走边看、边看边学,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实物展示与动态展演、现场传承与网络传播相结合的创新形式,生动形象又专业,展示了四川非遗的多姿多彩。
展览现场同步开展了“天府旅游美食荟”活动。顶着烈日,观众现场品尝购买,深度体验天府美食的“料之奇”“技之巧”“味之美”与“传之广”。在非遗电商长廊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非遗创新特色产品,还可通过非遗网店“二维码墙”扫码进店直接下单。在这里,非遗不仅“看得见”“学得到”,还能“带得走”,真正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巧心独具 非遗服装迎来满堂彩
青果领、蜀锦兜巾、手工流苏、隐形褶拉链……在两大非遗展的探展直播中,马恋、王丹两位金牌讲解员身着定制服装,随着镜头,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将四川非遗故事娓娓道来。全新上线的非遗讲解员服装一亮相就引来满堂喝彩,成为展览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荷美汇——中国西部高级定制中心、北京服装学院携手定制的非遗讲解员服装可谓匠心独具,为了展现讲解员端庄大方的仪态,同时又兼顾展馆整体设计和个性化非遗元素的提炼,设计师在女性讲解员服装中使用了象征典雅气质的青果领设计,衣领和扣子使用极具四川代表性的非遗织物——蜀锦,在扣子上还设计了一束手工流苏,让整体服装更加富有人文气息。男性讲解员服装则整体采用中式设计风格,在立领的基础上设计了交领右衽,衣领拉扣处设计了长流苏挂坠,蜀锦织物为“寿字凤鸟纹”,取其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
讲解员身上的服装与展馆内的非遗展品辉映成趣。细心的观众发现了设计之美,连连赞叹:“遥遥相望,像是千百年来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非遗技艺的互相对话。”
“非遗+网络”将发挥更大效力。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四川将着力培育“线上非遗”“云游非遗”新业态,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非遗生活增加新供给。
争创一流 常态化推进非遗展览
开展以来,四川省非遗馆频繁接到参观预约,盛夏的四川迎来了一波“非遗热”。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群众,更好地开展非遗科普,四川省非遗馆正在积极谋划一系列常态化方案。如设立市州非遗主题月活动轮值机制、常态化举办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和健康养生活动等。
办非遗常态展,四川底气十足。记者了解到,四川省非遗馆是四川省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集中展示的主平台和总阵地,也是四川省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研学旅游、产业孵化等重要专业场馆。该馆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含4个专业展厅及非遗档案馆、IDC数据中心、研培教室、非遗剧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馆内设有多功能放映厅、教学培训室、阅览室、文创区等研学交流体验空间。
据介绍,非遗馆目前已形成以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医学、传统体育游艺竞技十大类别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万余件套和450TB非遗数字资源,已构成生产生活各领域独具特色的展藏品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动态展演队伍。
“未来,我们将构建非遗馆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与主题活动为主的展示体验体系,全面夯实提升非遗馆常态化职能,使之成为我省重要的文化地标和优秀传统文化殿堂,让四川文旅名扬天下、享誉全球。”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