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1日,北平《文学季刊》第3期上发表署名“唐佚”的《〈看图识字〉》的短文,这是鲁迅关于儿童读物的一篇重要文章。鲁迅到市上给孩子买来一本《看图识字》,发现这本儿童读物“先是那色彩就多么恶浊,但这且不管他。图画又多么死板,这且也不管他。出版处虽然是上海,然而奇怪,图上有蜡烛,有洋灯,却没有电灯;有朝靴,有三镶云头鞋,却没有皮鞋。跪着放枪的,一脚拖地;站着射箭的,两臂不平,他们将永远不能达到目的,更坏的是连钓竿,风车,布机之类,也和实物有些不同”。他很不满意,于是对儿童读物提出了直率尖锐的批评。在这篇短文里,鲁迅指出了《看图识字》这样的儿童读物编辑出版非常不严肃,插图不美观,也缺乏生活常识,而且忽视了“小学生”“小朋友”这样的读者对象,甚至,有些儿童读物连文字也不符合要求。
这使人联想到近几年媒体和读者对一些畅销儿童读物,甚至是一些小学教材和新出版的童书的批评。他们之所以表达不满,主要原因是这些读物存在四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一些童书和儿童报刊上的文字不适合儿童阅读,甚至有的把过于成人化的内容写进了作品。二是不少童书和儿童报刊插图不精美,有些插图甚至粗制滥造,缺乏美感,更谈不上对儿童进行美育。比如,有的童书配图里的儿童形象,毫无生机活力,甚至丑化儿童形象,对儿童动作和行为的描绘也显得粗俗、低俗,完全把成人的那些缺点画在了儿童身上,有故意丑化儿童的倾向。三是有些儿童报刊的插图,是对日本漫画的任意模仿,使得画面与文字风格不相符合,也难以显示儿童报刊的纯正的趣味和品位。四是有些童书插图重复比较严重,有的插图画家给这套书的画,然后又稍加改动,就给了另一个出版社使用,于是,同一个插图画家的作品,在两套,甚至三四套童书上同时出现。笔者曾遭遇过这样的事,应东北某出版社的约请,写了十个节日绘本故事,出版社请了一个插画工作室配图,正要付印时,责编发现网络书店里有一套童书的插图和给我的节日绘本故事配的画一模一样,无奈之下,只好终止印刷,同时也撤回和那个插画工作室的合作。但我这套绘本故事的出版就拖延了,对出版社来说,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浪费了编辑不少时间。
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反映出有些插图画家和作者不太负责的创作态度,也说明童书出版和其他儿童读物编辑的素质有待提升。当然,这也引发了大家对童书出版质量监管的关注。童书出版要不要监管?是依靠出版社自身加强质量建设,还是要插图画家、作者和编辑自律?抑或是依靠读者的监督和批评?无论如何,这些问题不解决,无疑会严重影响儿童读物出版的质量。
儿童读物的创作和编辑出版,无论是儿童文学图书,还是其他的出版物,一定要严肃认真,因为这是“为儿童”和“给儿童”的作品,来不得半点含糊和随意。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最初署名叶绍钧)之所以一出版就受到欢迎,除了叶氏的童话作品文字精美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插图是许敦谷的钢笔画。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之所以成为教科书经典,除了文字符合儿童接受且知识性、审美性相结合,丰子恺画的插图也非常精美。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由民国时期上海滩“诲淫诲盗”的“青楼小人书”逐渐变成了既可以供成年的文盲阅读,又适合儿童翻看的雅俗共赏的读物,是因为这些连环画不但故事由名著、经典改编,而且插图也是一流的画家创作。如,最为经典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传》连环画系列,就由任率英、卜孝怀、徐燕荪、墨浪、吴光宇等多位画家精心绘制了八年才完成,其脚本创作有姜维朴等名家,他们对原著中不适宜儿童阅读之处做了大量删节和整改,去除了封建迷信色彩、色情暴力等内容,使得文字和插图相互映衬,形成统一的美感。
鲁迅在《〈看图识字〉》一文中提醒儿童读物出版者,不要给儿童“奄奄无生气”的粗劣的读物了。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慎重,做起来也十分烦难。”鲁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理解儿童,他也告诫儿童读物编辑要把儿童看作智慧的读者,千万不可用粗糙的插图和文字去愚弄儿童。鲁迅的批评和告诫今天依然有警醒意义,儿童读物不但要符合儿童心理,要满足儿童的想象、激发儿童的兴趣,还要追求美感。
儿童是浪漫的想象力丰富的生命,儿童也是唯美主义者。无论是儿童读物作者,还是编辑和出版人都要记住,儿童读物尤其要追求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