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沿黄省区全力实施《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6  浏览次数:112516
核心提示: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简称《规划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简称《规划》),从资源调查、全面研究、系统保护等方面,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擘画蓝图、撑起四梁八柱。

流域内的文物是展示黄河文化深厚底蕴、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沿黄省区文物保护领域相关负责人认为,《规划》的发布实施,是新时代强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保障,对地方破解文物“活”起来方法不多等难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让广大从业者增强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到田野去摸清家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黄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系统挖掘整理黄河文物资源,坚持保护优先原则,推动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开启新篇章。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介绍,过去几年,山东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细化实施方案,完善推进措施,在系统保护和科学保护上下功夫、求实效。在文物保护方面,实施定陶汉墓、济南明府城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做好焦家遗址、铁门关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推动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对东平湖三河六岸、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入海口盐业遗址群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连片保护。

2019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重大工程“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内蒙古区的考古规划,对后城咀石城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累计发掘4000余平方米,揭露主城垣、主城门、墩台等重要遗迹20余处,出土玉器、陶器、石器等重要遗物60余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介绍,这些遗存与中原和周边地区同期文化遗存有诸多相似之处,为研究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崭新材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河南沿黄地区是华夏文明诞生及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核心区域,文物资源极其丰富。河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张斌远说,目前河南沿黄文物的保护利用存在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与展示缺乏整体性、展示方式较为单一、文物基层管理机构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对黄河文化的价值阐释尚需提升。此次《规划》的公布实施,是黄河沿岸各省区的一件大事,将给广大从业者迎难而上提振信心。


推动流域文物整体保护


沿黄省区相关文物工作者表示,《规划》从顶层设计层面,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进行了统筹考量,彰显了前瞻性思维,具有较强实践性。

陕西省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通从考古发掘到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的学科全链条,促进考古发掘、学术科研、阐释展示和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形成中华文明探源的陕西方案,是陕西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川省黄河流域行政区域是民族交流融合与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区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在此交相辉映。

四川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文物系统将积极推动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全面发掘黄河文物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发布一批重要黄河文物名录,新核定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统筹推进黄河文物遗产系统保护,实施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影响力重大的黄河文物综合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有效支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


传承弘扬时不我待


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怎样通过文物载体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实现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沿黄省区已开始谋划。

按照《规划》部署要求,内蒙古将持续开展“黄河流域早期文明起源——聚落遗址”考古研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内蒙古篇)”,继续落实“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裕民文化、大窑文化、辽上京及辽代帝陵的重大考古研究项目。

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表示,《规划》中提到,要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太原市文物局目前除已成立的“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将于7月成立的“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外,还在积极筹备“晋商·万里茶道文化联盟”。当前,太原市文物局以黄河文化、区域文化为纽带,服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坚持保护第一、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在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推动科技赋能创新转化、强化文物生态环境治理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上形成工作矩阵。

王磊介绍,未来山东将组织开展鲁西黄河沿线堌堆遗址、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等考古调查、勘探;实施铁门关遗址、垦利海北遗址等古港口码头考古发掘,完善对黄河文化遗产的综合认知。同时,会同水利、黄河河务局等部门,分期分批实施德州禹王亭等古代治水纪念设施、聊城秦皇堤与金堤等黄河古堤遗存、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等引水工程遗产、泺口铁路桥等黄河交通设施遗产的保护修缮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统稿:苏锐,参与采写:孙丛丛、阿勒得尔图、鲁鑫、秦毅、王雪娟、郭志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