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北京人艺三楼排练厅的任鸣。
6月1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导演任鸣因病逝世,享年62岁。在北京人艺工作的35年,任鸣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艺术初心,导演了《北京大爷》《北街南院》《全家福》《莲花》《知己》等90余部戏剧作品。直至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然坚持奋斗在工作一线,把一生奉献给了挚爱的戏剧事业。
7月12日,北京人艺举办任鸣同志追思会。装饰着“戏比天大”标语的排练厅曾是任鸣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任鸣的亲友、同事深切缅怀任鸣为艺术、为剧院鞠躬尽瘁的一生,追思他崇高的精神与品格。
▲ 追思会现场
一生只做一件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嘱托:“择一事,终一生。”任鸣用生命诠释了这句话。
18岁,任鸣写下“言志一口气,万难死不休。今声誓出口,一生不回头”的诗句,立志走上戏剧导演的道路。在艺术世界中,任鸣无疑是极具天赋的。
▲ 1982年9月,22岁的任鸣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1982年9月,22岁的任鸣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时至今日,任鸣的同门师妹、北京人艺一级导演唐烨依然清楚记得,任鸣的作业常常被拿来当范例,尤其是画面小品《小丑与孤儿》更是作为优秀作业被连续分析讲解了三天。“老师们惊叹,这样一个作品竟出自学生之手。”唐烨回忆。
在戏剧事业上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任鸣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对细节、对艺术的高标准追求。
任鸣曾戏称自己要当“巨匠”。他所追求的巨匠有点像做学问所追求的“板凳要坐十年冷”,需要甘于寂寞、不求名利、专心致志的态度与精神。走进任鸣的办公室,入目是一片“书海”。这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从艺30余载,任鸣导演了90多部戏剧作品,出版了《导演的思想》《戏剧的力量》《舞台的魅力》等多部专著,撰写了导演阐述、创作心得百余篇。这样瞩目的成果,来自他心无旁骛的专注。与任鸣共事多年的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北京人艺原院长张和平表示:“他永远把心放在人艺的舞台上、排练厅里,放在他脑海中一直追求的那个戏剧世界里。”
6月17日,在任鸣离世前,尽管当时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他仍然提前10分钟到达剧组的排练场。“我活着,就是为了唱戏。”这是戏剧《名优之死》中角色刘振声的一句台词,在遭遇人生困境时,刘振声向死而生的宣言让无数观众湿了眼眶。这句话是任鸣在创作时添加的,或许这也是他对自己18岁时所写下的“一生不回头”的呼应。当导演是任鸣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他总是充满力量、激情澎湃,忘却了疾病带给他的痛苦折磨,把生命中全部的热爱与赤诚都投入到戏剧事业中,心无旁骛,择业终生,为繁荣中国戏剧做出重要贡献。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做人艺人,此生足矣。”198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任鸣来到了北京人艺,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任鸣都不曾离开他心爱的剧院。1994年,年仅34岁的任鸣成为北京人艺历史上最年轻的副院长。2014年,任鸣成为北京人艺第四任院长,在就职演讲中,任鸣动情地说:“我热爱人艺,并且会用自己的一生去热爱它、捍卫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任鸣走上剧院管理岗位时,正是剧院新老交接的重要节点,面对人才外流、后继乏力等诸多困境,任鸣付出极大的心血。他抓剧本、抓人才。“那些年与他见面,他手里大多拿着剧本;与他一块外出,在旅途中他也总在读剧本。”北京人艺原党委书记马欣感叹。在不断的求索中,任鸣找到了一条吸引院内外编剧和文学家为人艺创作剧本、带动剧院生态发展的新路。
▲ 2011年8月2日,《我们的荆轲》剧组与媒体见面。
著名文学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创作出《我们的荆轲》这部反响热烈、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探索性的舞台代表作。对于任鸣离世,莫言十分悲痛。在莫言的印象中,任鸣是一位看问题有着极高站位的导演,他对于艺术的真诚和对作家发自内心的尊重也让莫言感到温暖。“任鸣院长生前所做的一切,激励着我好好地创作。他虽已离去,但精神永存。”莫言说。
▲ 《名优之死》排练现场
对于年轻的创作人才,任鸣不遗余力地培养,鼓励北京人艺的青年艺术家在舞台实践中勇敢创新、大胆尝试。青年演员、导演闫锐就是其中的一员,不仅参与了任鸣执导的《玩家》等多部作品,还与任鸣联合执导了话剧《名优之死》。在任鸣身上,闫锐学到了很多。“他说博采众长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持独立的思考和主见;他说所有的成功是学习后的自悟;他说探索艺术的过程就像熬药,只有苦熬,熬得住,才出众,熬不住,就出局;他说高僧只说家常话……”在言传身教中,闫锐和一批优秀的青年力量成长起来,为北京人艺和中国戏剧的未来注入不息的生命力。
一个善良快乐的大男孩
提起任鸣,亲友心中对他最多的印象就是爱笑。
▲ 《燃烧的梵高》排练现场
排练厅里时常传出任鸣欢畅通透的笑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劲松是北京人艺创排的喜剧《燃烧的梵高》主演。排练时,王劲松常常因为压力大无法完美地展现角色的喜剧效果。为了让演员更自信,几乎每场彩排,任鸣都会坐在剧场观众席里的某个角落,手摇折扇,不停地带头鼓掌,开怀大笑。“即使站在舞台上,也能受到任鸣导演的感染。衷心地感谢任鸣导演,他是我们戏剧舞台表演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位观众,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欣赏者和赞美者。”王劲松说。
即使生病,任鸣也总是笑着面对。有一次,任鸣住院,其好友、北京人艺一级演员吴刚去探望,任鸣开玩笑地说:“心脏安了个起搏器,以后哥们儿坐飞机过安检的时候就要响了,跟你们不一样了。”吴刚模仿着任鸣的语气动作,数度哽咽。
▲ 任鸣和冯远征
“任鸣的好还体现在他对所有人的爱与善良。他是那么有胸怀,有智慧,有担当。”作为任鸣相识37年的好友,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在追忆时悲痛落泪,“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成熟,见证了彼此的工作、家庭,我们是事业上的知己,生活上的挚友,他的点点滴滴,我将用一生来回忆。”
这样一位令人爱戴的导演,生活中却极为朴素淡泊。“在生活中,他真的毫无要求。他爱吃的就是最简单的蛋炒饭、炸酱面。家里也不要求别的,只要有书就行。”任鸣妻子东红说,任鸣爱读书,会读书,还喜欢写作,家中留下40多本日记。“现在翻阅任鸣留下的日记,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对戏剧事业超越生命的热爱。如大家所说,能在为戏剧、为人艺发展的奋斗中告别,他一定是圆满的、快乐的。”东红说。
如今,北京人艺的剧场内外再也无法看到这位个子高高、走路不急不缓、面带微笑拿一把扇子、揣着翻盖手机、拎一个帆布包、包里有用纸巾或塑料袋裹着两块馒头的身影。但是,任鸣谦和低调、赤诚宽广的风范和为戏剧、为艺术鞠躬尽瘁的精神信念,将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