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炉火红的铁水在这里奔流、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自这里腾空、第一艘万吨巨轮从这里驶向远洋……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此起步。改革不歇脚、奋进不停步——今天,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正砥砺前行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时代征程上。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国文化报》特别策划“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红色文旅专题。本端记者特别关注“共和国长子·新时代工业”精品线路——“辽宁省沈阳市沈飞航空博览园—沈阳市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铁路陈列馆—沈阳新松机器人集团—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本溪钢铁集团—鞍山钢铁集团—鞍山市鞍钢化工总厂雷锋纪念馆—大连现代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电车工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从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飞航空博览园,到见证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鞍钢集团博物馆,该线路展示了辽宁工业所走过的极不平凡的发展轨迹。
沈阳市沈飞航空博览园:
70多年筚路蓝缕创造航空奇迹
“这台车床见证了沈飞公司70多年的光辉历程,它曾生产过歼7、歼8等10余个机型的700余种零件。1956年,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的零件倒角连接难题就是在这台车床上攻克的,因此它也被称为沈飞‘功勋车床’……”每天,讲解员韩雁燕都要带领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徜徉在辽宁省沈阳市沈飞航空博览园中,为他们讲述我国航空工业筚路蓝缕的探索历程。沈飞航空博览园是集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系统介绍我国歼击机发展历程和航空科普知识的大型科普类专业性展馆,在室外歼击机真机展示区,停放着包括歼5、歼8、强5、运5、鹘鹰等在内的10余架沈飞不同时期研制的战斗机、教练机、运输机等实物真机,彰显着强国重器的威严与庄重。室内展区分为序馆、蓝天梦圆、航空报国和罗阳纪念馆等8个展馆。精选了近200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1000余件实物,见证着沈飞公司伴随着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足迹。
作为“中国歼击机摇篮”,沈飞以打造航空工业先进文化力为切入点,将沈飞航空博览园逐步建设成为区域红色文化高地。一代代沈飞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和产品成果。来到沈飞航空博览园,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以罗阳为代表的航空人身上的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甘于平淡的奉献精神和祖国至上的拼搏精神。
张玉清(廊坊市作家协会主席):
我对沈飞的关注始于罗阳,罗阳航空报国、为国殉职的先进事迹让我深深感动。而正是因为有众多像罗阳一样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使命的沈飞人的不懈奋斗,沈飞才能发展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航空企业。我曾有幸多次到沈飞参观访问,这使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沈飞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内在的、务实的,他们使用着几十年前的老厂房和办公楼,却设计建造出了翱翔在祖国蓝天上的先进飞机,铸就一座又一座航空丰碑。
沈阳市中国工业博物馆:
民族工业从这里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是木质的。1950年,有关部门把制作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9号铸造车间铸造班班长焦百顺不惧困难,带领相关的技术工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金属国徽的制作,为浇铸出纹理清晰、凸凹有序、麦稻穗饱满的国徽,为精准判断铜铝两种金属的熔点,没有任何设备的工人们愣是凭借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提前20天完成铸造任务。”中国工业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室主任王彤每每讲起这段往事,依然热血沸腾。
从1951年5月1日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这枚国徽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霜雨雪风姿依存,它不仅代表了东北重工业的过硬技术,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工业的发展与成就。“自18世纪英国率先开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已经走过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而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欧洲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王彤说,“一个个工业大事件、一个个先进人物、一件件工业展品,向世人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造奇迹、走向复兴的辉煌历程。”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核心展区是沈阳铸造厂的老厂房。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铸造厂曾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最高年产量达到了38500吨,为新中国基础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它以工业遗产的形式讲述着工人阶级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于创造的传奇故事,展示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的工业文明成果。沈阳铸造厂保留下来许多原始大型生产设备,这些原始生产设备和厂房一起得到了维护和修缮,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和活力。王彤说:“当曾经使用这些设备的工人再次触摸它们,依然会热泪盈眶,感念那段艰苦却铭心刻骨的时光。”
对于工业遗产,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如今,中国工业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是游客休闲观光、感受工业文化的地方,同时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达30万人次。为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彰显民族文化自信,2021年,中国工业博物馆更是以生动的全息影像,再现了当年工人热火朝天炼钢、生产的场景。“可以说,这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了中国工业从火红年代、艰难探索到经济转型、涅槃重生的一系列发展。这里在创造了大量宝贵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王彤表示,未来,中国工业博物馆将让工业遗产再次融入时代生活,纳入社会视野,深入人们心田,让工业成为厚重与时尚的交融和统一,更让乡愁能在这里寄托、让精神能在这里栖居。
原沈阳铸造厂学徒:
刚迈进博物馆的门,就发觉脉搏有点快、呼吸有些急。看着这熟悉的工业遗迹,记忆被拉回过去,砂箱、铁水、尊师、教诲……一时间,思绪难抑,感念过去。
沈阳铁路陈列馆:
铁路机车工业遗产文化的典范
沈阳铁路陈列馆用更新换代的铁路装备和丰富翔实的史料图片再现沈阳铁路130余年的发展足迹,是东北地区铁路行业博物馆的典型代表。展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展馆面积2.9万平方米,拥有综合服务区、铁路主题广场、机车车辆展区、动感机车体验区、史料图片展区和铁路装备展区6大特色功能区,旅游资源类型涵盖了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人文活动4大种类。每个展区以其各自的资源特色和主题文化,展示了我国铁路机车工业文化的发展轨迹,打造了科普教育和机车研学基地。几十辆时间跨度超百年的机车与车厢,浓缩了沈阳铁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历久弥新的百年传奇,蕴藏着几代沈阳铁路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沈阳铁路百年发展历史。沈阳铁路陈列馆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点和服务优先理念,积极承接主题党日活动、研学教育特色活动、科普教育活动,成为弘扬铁路文化、展示发展成果的品牌窗口。近日,沈阳铁路陈列馆开通了“直通车”服务功能,每周末开设两条线路,分别从大东龙之梦及于洪广场始发至陈列馆,方便沈阳市内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韩璐(沈阳铁路陈列馆馆务研究室主任干事):
小时候我住在铁道旁,印象中对铁路的认识就是一条条蜿蜒而行的铁轨,一列列轰隆隆而过的火车。直到有幸来到沈阳铁路陈列馆工作,我才真正了解了沈阳铁路的130多年的厚重历史。沈阳铁路参与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过程。通过展览,我对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也努力将所学所见所闻传播出去,作为铁路文化的讲述者,更加自觉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50多年来,我们踏遍70多个城市,通过巡展的方式,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让更多的人感受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馆长任广友表示。10天前,他们刚刚去到祖国的西部边陲,在美丽的新疆塔城再次撒下雷锋精神的种子。雷锋以22岁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铸就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1964年,抚顺雷锋纪念馆建成,从此,这里作为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雷锋精神、烈士褒扬纪念、雷锋精神研究、雷锋文化交流展示等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抚顺雷锋纪念馆先后经历了4次扩建,2015年重新开放的新馆,开通了网上数字展馆和VR展馆。采用高科技动态场景与艺术品插画相结合的方式,翔实、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的成长历程和新形势下的雷锋精神内涵。任广友表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份党和国家将永恒传承的财富,雷锋精神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为进一步诠释和弘扬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近年来,雷锋纪念馆先后开展了巡展宣讲“五进”活动,推出“永恒的丰碑——雷锋精神专题展”巡展宣讲活动等,通过精选雷锋照片、实物和雷锋日记,设计制作移动展板,将缩小版的雷锋纪念馆搬进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军营,同时配合讲解和宣讲报告等教育形式,使不便到馆参观的广大群众同样能感悟到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雷锋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抚顺雷锋纪念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及省情市情,坚持用雷锋精神凝心聚力,精心打造全国宣传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殿堂,为全力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邱子涵(抚顺章党小学学生):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会尽我所能融入大海滋润她;如果我是一线光芒,我会尽我所能照亮土地;如果我是一颗粮食,我会尽我所能哺育有用的生命;如果我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会尽我所能坚守我生活的岗位。致我亲爱的雷锋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