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去壶口瀑布,是大学三年级,我们班50多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奔赴黄河沿岸采风,第一站就是位于陕北的壶口瀑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天地、泣鬼神,激扬腾转,荡气回肠。
壶口瀑布是黄河最为慷慨激昂的一段,它是黄河的精神标识,也是华夏几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地方。黄河在晋陕大峡谷里肆意奔腾,忽然被峡谷聚拢,收束为一股,呼啸而下,万马飞驰,跃入深潭,溅起巨大的金黄色浪涛,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瀑布不是由山上倾泻而下,而是由平地向深沟狂奔而去,远远望去,平铺的水面像被一个无形的深洞所吸引。
黄河因有山逼迫而气势磅礴,又因滩散开而狂放不羁,排山倒海,好不快哉!之后,又因一个束紧的地势而收紧,急转腾挪,像水入壶中,只听得震天怒吼,细沫飞溅,成瀑成布。我们站在细细密密的沙滩上,就像站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听着咆哮的瀑布声,极目远眺,峁峁梁梁上绿树成排,在蓝莹莹的天空映衬下,如一列列士兵,勇毅地戍守在那里。同学们所有的惊叹声和尖叫声,都被湮没在惊雷般振聋发聩的轰隆隆的瀑布声里。来自南方的同学眼角湿润,她从江南水乡走来,吴侬软语,细水潺潺,从不曾见过如此壮阔、澎湃的景象。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黄河九曲十八弯,有静水流深,更有浪急滩险,奔腾咆哮,展现出水的自由奔放,它向上向善,谦卑随和,百折不挠,行万里而终将奔赴大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肥沃的华夏大地,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因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基因中蕴含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平包容、天人合一、团结向善等,都来自于黄河流域,它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和文化符号。
黄河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奔涌而出,挥舞着金色巨斧,一路披荆斩棘、穿山越岭,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化为一个民族的磅礴伟力,凝聚三山五岳的无限风华,天然、古老、生生不息。黄河孕育了古老伟大的中华文明,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与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齐名的人类文明的伟大精神导师。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也正是在黄河流域这个大的文化场域中,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成长、族群融合的持续锻造和涵育,从而得以形塑和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往今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礼赞,诗仙李白、边塞诗人王之涣、诗佛王维等都留下了关于黄河的千古绝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一直传唱至今,成为不朽的经典。
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渡黄河出征山西前,饱含深情地写下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其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是指黄河。他曾提到,“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利用黄河水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
黄河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它矫健的身躯流过中国九个省份,沿黄九省区拥有19处世界遗产、18处世界地质公园、4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9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这些如点点珍珠散落在黄河两岸,因黄河的滋养而变得更加耀眼夺目。而国家文化公园的建成,就像一条飘带串联起这些文化资源,包括文物,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村落等区域性文化资源,以及红色经典曲(剧)目、雕塑等创作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好的平台。
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它架构出具体化客观化的文化自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统筹科学地规划文化旅游产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黄河两岸的文化资源就像生长在黄河岸边的苍苍蒹葭,因河而生、因水而盛,密密地一簇簇一排排,使人们在游览国家文化公园时听到文化之雅乐、看见文化之盛美、领悟文化之神韵,在纵情山水中感受文化自信,在追忆往昔时提升文化认同,在心意相通里让文脉永续流淌。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国家文化公园的蓝图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景观的愿景,更彰显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新目标的愿景,以及中国迈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愿景,折射出华夏儿女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信和向往。依托国家文化公园,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展示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陕北信天游从黄土高坡的沟沟坎坎、峁峁梁梁传来,厚重又宽广,穿透历史,穿越未来,如九曲黄河万里沙一路奔腾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