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加强典型引路 持续激发文旅产业新生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4  浏览次数:14578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于帆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于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北京市朝阳区、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宁波市、江西省景德镇市、山东省青岛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深圳市、重庆市渝中区、四川省成都市10个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的市(区)获得督查激励。从2022年起两年内,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时予以倾斜支持,确定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贸易基地等方面,对上述10个地市给予优先支持。这是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开展督查激励工作以来,首次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纳入督查激励事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纳入督查激励事项,充分体现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将更大力度激发和调动各地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强典型引路,促进各地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现将获得督查激励的10个地市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做法编发如下,以飨读者。


北京市朝阳区:

依托叠加优势,做强做优文旅产业

北京市朝阳区依托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叠加优势,抓好“双奥之城”“两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做强做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2月,朝阳区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实现收入2873.3亿元,同比增长11.4%;2021年,朝阳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114亿元,同比增长53.9%;全年接待净游客量6231.3万人次,同比增长37.5%,旅游总收入和净游客接待量均为全市第一。据统计,2021年朝阳区消费总金额781.58亿元。按照行业划分,文旅消费588.66亿元,占全区消费总金额的75.3%。

数据的背后是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长期培育。朝阳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朝阳区形成了以文化传媒、数字经济、创意设计、文化贸易、休闲娱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同时,以移动新媒体、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电竞游戏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新业态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收入的比重近四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798—751艺术街区、亮马河风情水岸两大片区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51园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三里屯太古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朝阳区拥有北京SKP、国贸商城、三里屯太古里等国际知名消费商圈15个,占北京市的50%。强大的消费能力带动夜间经济活跃发展,北京市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有2家在朝阳;首批9个“夜京城”商圈中有5个在朝阳;首批10个“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有4个在朝阳,第二批有2个在朝阳。

近年来,朝阳区着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推动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区全面实施文旅融合“三十”工程(1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10个特色文旅消费街区、10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评选出朝阳区首批1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首批10个特色文旅消费街区,推出10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深入推进文化事业产业融合、文化旅游融合,文旅新业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约1051.9亿元,同比增速达13%。

与此同时,朝阳区积极拓展数字服务载体建设,重点打造一站式、集成式、数字化的“朝阳文旅云”公共文旅服务平台。创新探索数字应用场景,支持和引导区域文旅企业开展“数字文旅创新试点项目”、联合区内企业开展2021年朝阳区AR文旅智慧导览服务、开发建设北京市朝阳区文旅企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共享。有序推进数字文化空间建设,打造了北京东部规模最大的网游电竞特色文化产业园“电子城·数字新媒体创新产业园”,并且已经吸引5G直播孵化基地落户朝阳区,同时还拥有虎牙直播北京总部、果壳网、影谱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时趣互动、影谱科技、卡车之家等13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生命力。在完善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方面,朝阳区注重发挥“产业政策+市场资金”的联动效应,出台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30条”,涵盖文化精品创作、品牌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新消费、文化金融服务、园区提质增效、公共服务平台7个方面,每年安排1.5亿元的专项引导资金,同时注重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杠杆作用,合力发展文化产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发展氛围,不断激发文化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自成立以来,主动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六大领域,积极构建文化产业的全面改革创新体系,形成了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经验。截至目前,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已超过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单位数量创历史新高,占全市近1/4;2021年1月至12月,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1492.9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长态势强劲。区域内汇聚了44家上市挂牌文化企业、6家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300余家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以及164家文化类总部企业,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显著。


江苏省南京市: 

深挖文旅资源,培育消费新动能

江苏省南京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战略支点”“创新引擎”和“门户枢纽”。自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20年升级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南京以示范引领,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头部文化企业方阵发展强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3526.80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营业利润233.96亿元,同比增幅达16.9%。截至2021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840家,全市10家文化企业入选2021年度“江苏民营文化企业30强”,位居全省第一。数字化成为文化产业新增长极,2021年,数字出版、动漫、多媒体等16类文化新业态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20亿元,同比增长19.3%,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应交增值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呈现两位数高速增长。

截至2021年底,南京市共有市级以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45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30个,2019年至2021年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数大幅增长40.8%,近3年营收增长12.2%,入驻企业数增长21.1%,吸纳就业人数增长12.4%,初步形成集聚效应。

文旅融合正在进一步激活南京的文旅消费潜力。目前,南京已成功创建秦淮区、江宁区2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5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和长江路跻身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此外还有3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0年12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成功创建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1年,南京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30.45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年累计完成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额207.8亿元。现有旅行社780家;星级饭店5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9家;A级旅游景区56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

在全面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南京市打造文旅消费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促进消费补贴方式,精准界定财政资金补贴行业,有效带动二次消费,以消费促进产业发展,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消费“南京模式”。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推进旅游向品质化转型升级,则为南京市文旅产业发展“提档加速”。线上,南京打造了集项目库、企业库、园区库、金融库于一体的“南京文化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南京市A级景区、文博场馆统一预约平台和管理系统,全力推进南京智慧文旅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市大力推进纾困惠企工作,落实中央及省市系列纾困惠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支持文旅企业恢复发展。作为全国首家综合性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南京模式”,发挥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平台作用,确保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信贷投放稳定增长。据了解,截至2021年12月末,入库企业3302家,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累计发放贷款198.35亿元,服务企业5655批次,其中基准利率贷款78亿元,信用贷款42.96亿元,初创期、成长期文化企业贷款156.85亿元,占比79.07%;2021年,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共对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发放贷款567批次,金额17.71亿元,其中基准利率贷款5.69亿元,信用贷款5.05亿元。


浙江省宁波市: 

构建优越文旅政策环境,促推产业逆势上扬

高质量发展是宁波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主线。2021年,实施“2021宁波市文旅企业上市助推计划”与文化产业“单项冠军计划”,入选2021—2022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7家,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文化企业各10家,数量创历年新高。截至2021年底,该市拥有上市文旅企业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含培育)6家。2021年,宁波出台《宁波市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数字文化和优质内容企业“发现计划”,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近305亿元,同比增长26.3%,超过国家文化新业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此外,宁波市还筑巢引凤多维培养人才,通过强化文旅产业人才发展顶层设计,实施文旅产业人才培育行动,吸引一大批海内外人才来甬创新创业。2021年,文旅系统2人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1人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4人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2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25人。

宁波注重形成优越的文旅发展政策环境。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在积极构建完善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体系,陆续出台了涵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内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分别是《宁波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十四五”时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同时,宁波还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金融支持、促进消费、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围绕政策落实,2021年,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打好精准施策“组合拳”,形成复工复产“宁波样本”。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双重优势,着力打好复工复产“组合拳”;深挖文旅消费潜力,发放千万惠民文旅消费券,杠杆比例为1∶4.34;实施“宁波人游宁波”计划、“换个星家享宁波”活动等消费项目,激发新消费新动能。

宁波着力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持续发力供给侧、激活消费端,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旅消费的一系列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2021年,该市旅游产业逆势上扬,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155.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8.82亿元,同比增长8.04%、5.5%,分别恢复到疫情前的九成以上水平。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人次与旅游总收入分别比疫情前增长18.6%、17.99%,有效带动全市旅游复苏。

此外,宁波还先后出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八条政策意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有效应对疫情促进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应对疫情政策措施,安排6400万元文旅产业纾困帮扶资金,受惠文旅企业总数超过1200家(次),文旅经济恢复程度领先于其他地区。搭建宽领域、多样化服务平台,助力文旅企业做大做强。


江西省景德镇市: 

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

陶瓷文化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文旅产业的优势、资源和财富所在。景德镇市按照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和城市特点,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稳步发展。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5%,形成陶阳里御窑历史街区、陶瓷产业园区等10多个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市陶瓷文化产业相关产学研实体6773家,陶瓷艺术家工作室2722家。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陶溪川文创街区平台作用,新增双创载体面积54万平方米,新增“景漂”“景归”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17万名,培养技术性职业人才5300余名,培养新经济领域人才3200余名,带动上下游就业4.2万余人。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会集了120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3万余名“景漂”和5000余名“洋景漂”等陶瓷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品贸易与交流彰显活力,陶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获国务院批复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市陶瓷直播电商年交易额达70亿元至75亿元。2021年,景德镇市获评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景德镇市围绕陶瓷文化推出“十五景、三宴、三剧”,全面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聚焦陶瓷历史文化游和研学、会展、通航、山水生态、康养休闲、乡村旅游等,构建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旅游新业态、新体系,全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星级饭店10余家,2021年陶瓷文化研学游10余万人次。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景德镇市构建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规划编制《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规划(2019—2035)》《景德镇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试行)》和加快创建A级景区,创建旅游饭店、旅游民宿品牌,培育壮大一批旅行社,建设智慧文旅项目,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牌,精编讲解词剧本,提升导游讲解员服务质量和市场营销五年行动实施方案等“2+9”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挂牌成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及“一办五中心”,实施试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金融服务实效,2021年,江西省级金融部门联合景德镇市政府举办江西省金融机构支持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产融对接大会,产融对接活动历时3个月,共落实合作项目151个,金额达535.36亿元。

强化对外贸易与合作,景德镇市推动展览展示与交流交易常态化,将第十八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打造为永不落幕的展会,现场签约8个项目,总投资达196亿元。同时,景德镇市积极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021年组织100余家陶瓷文化企业参加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山东省青岛市: 

聚焦“宜游城市”打造,擦亮滨海文旅品牌

在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山东省青岛市重点聚焦影视产业、音乐演艺、创意设计、数字文旅、海洋旅游、融合业态旅游等领域,通过政府鼓励、支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助力稳住经济大盘,擦亮“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博物馆之城”品牌和四季文旅活动品牌,力争把青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在青岛,现代海洋旅游产业、影视文化产业两大特色产业已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青岛西海岸旅游投资集团、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聚看云科技公司入选省“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青岛市实施的文旅产业数字化战略,支持企业创新,培育了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数字文旅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文旅新业态,加强内容原创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文化创意、沉浸式业态、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等蓬勃发展,新认定了青岛海信科技文化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十佳企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岛市加大力度帮扶企业纾困,制定18条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发放纾困资金2686万元,1月至4月,全市规上文化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8%。围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青岛市持续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从2018年起连续4年以市办实事形式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市、区(市)两级文旅惠民消费活动累计发放政府补贴资金8300余万元,惠及群众700余万人次,直接拉动文旅消费5.2亿元,间接实现经济效益116.3亿元。目前,青岛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促进活动已正式启动,争创更多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56家国有A级景区免费半年,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

即墨古城获评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极地海洋世界、青岛奥帆中心、红树林度假世界入选第一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市南区分别入选第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县(市、区)。

青岛市不断完善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体系,与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中国银联青岛分公司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服务文旅产业战略布局。成立青岛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青岛银行文创支行等专业文化金融服务机构。科学搭建企业服务平台载体,青岛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设立省级音乐版权交易中心——山东省音乐版权交易中心,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

青岛市还注重提升对外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目前初步形成乐器、油画、非遗工艺品等为主的文化贸易产品体系,创新性发展艺术品保税仓储交易、新媒体传媒、直播电商等产业,实现国产动漫版权IP成功输出韩国。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管理委员会、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建青岛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争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做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青岛市加快人才培育和集聚,2022年,持续推进总投资2893亿元的98个文旅大项目,10余所驻青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引进了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等一批优质人才培育项目。

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青岛市将以此次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地市名单为契机,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城市愿景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等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持续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