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一村一寨总关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21  浏览次数:10895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在促进法实施一年之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在促进法实施一年之际,本端持续关注各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传统村落,了解它们是如何通过保护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走上乡村振兴与繁荣发展之路的。


1

湖南怀化芋头侗寨:

六百年古村寨焕发勃勃生机

张  玲

▲ 芋头侗寨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通道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供图

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芋头古侗寨,因山峦形似一颗山芋头而得名。这座侗族村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芋头侗寨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寨内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清建筑群落,寨门、鼓楼、芦笙场、风雨桥以及侗族“杆栏式”吊脚楼民居参差错落,被称为侗族民居的“实物博物馆”。

“这几年,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活态保护利用,注重保存和还原古村落的自然风貌和原生态特色,延续侗寨的生命活力,并加大力度保护侗寨的生态环境。”通道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文物股股长粟小珍说,“与此同时,我们对芋头侗寨内的鼓楼、风雨桥、萨坛、寨门等文物古建进行了修缮,构建了县、乡镇、村组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还组建了村民义务消防队,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充分发挥村民的就近、及时、有效救护作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做好侗寨保护的基础上,作为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芋头侗寨,深挖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古色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到芋头古侗寨看一看侗族民居建筑,听一曲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侗族大歌,赏一场侗家姑娘与小伙演绎的芦笙舞,吃一餐具有侗族特色的合拢宴,成为很多游客心向往之的事情。

在75岁的芋头侗寨村民杨正益家中,一张用实木相框精心装裱的马灯照片分外醒目,照片上的马灯是当年红军送给杨正益的父亲杨再能的。1934年长征初期,红军在通道转兵时途经芋头侗寨,杨再能为红军引路,红军怕他返程路黑,就赠送了他这盏马灯。父亲去世时,将这盏马灯交给了杨正益,后来,通道转兵纪念馆建成,杨正益又将它捐赠给纪念馆,并拍了一张照片挂在家中留念。这盏见证了军民鱼水情的小马灯的故事还有着许多细节,如今,杨正益经常跟游客介绍这盏马灯、讲述这些细节,他希望长征路上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熟知。

负责芋头侗寨旅游开发的通道丹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方旭介绍,当下红色旅游十分火热,芋头侗寨结合红色研学和党建教育主题,打造了“重走长征路”旅游体验活动,在体验路线上设计了过铁索桥、攀爬墙等体验项目,最多的时候日接待游客1200多人。“目前,芋头侗寨的游客中,80%以上为研学团队成员。游客来这里重走长征路,聆听红军和侗乡人民之间的故事,感悟红色精神,还能参观侗族非遗文化馆,了解侗族文化。”吴方旭说。

“结合马灯的故事,我们正在编排一个短小的、适合旅游演出的情景剧《一盏小马灯》。”吴方旭介绍,在2020年芋头侗寨就已推出了一个沉浸式游园演出《心侗·芋头》,让游客通过边走边看的形式,沉浸在侗寨中,感受侗族文化。这台演出周末时一天演两场,平时工作日则视景区游客人数随机确定演出场次。演员全部由当地村民担任,解决了35位村民的就业岗位,他们的平均月工资在3200元左右。

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芋头侗寨的很多村民都在家门口吃上了“文化旅游饭”。除了当演员,他们还做起了检票员、导游、司机等。村民吴永桃在景区做检票员,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除此之外,她还和丈夫一起经营了一家名为“侗乡秘境”的民宿。这间民宿共有11间客房,每间客房的价格在158元至188元之间。吴永桃说:“我们的民宿交由旅游公司统一定价、统一规范管理,旅游公司也会给我们带来客源,每年的纯利润可达10多万元。”吴方旭介绍,目前像“侗乡秘境”一样交由旅游公司统一管理的加盟民宿共有8家,床位总数在150个左右。

村民杨刘花一家在芋头侗寨内经营着一家主打侗族特色餐合拢宴的饭店——古道农家湾,游客多的时候,他们每餐要接待一两百人,年收入也超过10万元。

以侗寨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为抓手的乡村振兴之路,使大山深处的芋头古侗寨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侗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2

四川甘孜色龙村:

游人如织的“世外桃源”

王雪娟

▲ 色龙村民宿外观保留着传统村落特点    康定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白天的色龙村,云雾飘浮在山腰,牛群慵懒地穿行于林间,恬静闲适,及至餐时,炊烟袅袅,一派祥和。夜晚,静谧的村庄被灯火次第点亮,像是坠落于高原山间的星河,璀璨耀眼,浪漫迷人。

色龙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东北部的大渡河畔,村民以藏族为主。色龙村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多样,有《格萨尔王传》中记载的连绵神山,有高山融雪汇成的溪流穿村而过,有郁郁葱葱的连绵森林,有栖息于林中的各种野生动物,还有保存完整的传统藏寨等,是一个风景秀丽、藏族风情浓郁的村落。

说起以前,康定市孔玉乡色龙村村委会主任陈健康用“恼火”两个字予以概括,意即麻烦、情况不妙、一言难尽。陈健康说,2014年之前这里交通不便,村庄与外面往来只有小路,要走上好几个小时,年轻人出去以后就不想回来,而有的老人一辈子没出过村子。

但“让年轻人不愿回来”的色龙村,也有着发展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村里修起了大马路,还在2018年8月被定为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改造了32户藏式古寨,新建了停车场、人工湖、民宿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打造的特色隧道,令前来的游客啧啧称奇,已成为一个网红景点。该隧道长约800米,是进入色龙村核心区的主要交通通道,隧道里装点着藏式特色壁画,配合播放轻音乐藏歌等,将人们带入仙境一般的生活空间,让游客可以沉浸到色龙村的历史文化中,领略高原特色村寨的独到之处。

色龙村自2019年5月1日开始试营业,一年后,实现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试运营收入共计17.8万元,挣得旅游收入第一桶金。2021年,色龙村接待游客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3万元。“世外桃源”逐渐为越来越多人所知。

当地还鼓励群众通过房屋出租、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实现“房屋租金+合作社分红+工资”多元化收益,让广大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色龙村实现收入82万元,村民以合作社的模式入股分红,共分得20万元,平均每人从旅游业中获得收入1369.86元。色龙村还先后获得“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色龙村“世外桃源”景点的打造,既解决了本村人员的就业问题,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返乡创业。

丹增是四川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他忆起小时候的苦日子,说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2017年刚听说村里准备做乡村旅游示范点时,丹增有点不敢相信:“我们这种山咔咔(偏僻山区)搞旅游是不可能的。”2018年回村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从基础设施到村景村貌,从民宿酒店到自家房屋,无不焕然一新。震撼之余,他也看到了村寨的发展前景,直觉“旅游业会有很大的搞头”,于是毅然回村创业,开起了民宿,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对他而言,返乡创业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随时可以照顾家里年迈的老人。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色龙村的各种变化也令人欣喜。污水垃圾实现了集中处理,建厕所、拆违建,种树栽花,村容村貌更美了。村里还新建了村史馆,用实物和图片呈现色龙村发展变迁的过程,全方位展示当地的自然、民俗、文化等独特元素,有效保存了乡村的环境风貌和历史记忆,同时也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产业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登山游、亲子游、文化体验游、康养休闲游……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令前来色龙村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住在藏族特色村寨里,呼吸着无污染的清新空气,品尝具有高原特色的牦牛肉、糌粑、酥油茶、野菌、野菜以及本地产的高山车厘子、桃子、苹果、核桃等,晚间跳跳锅庄舞,闲时还可以参加村里的特色活动,体验放牛、骑马、推磨、竹制品编制、牦牛毡纺织,菜果采摘等乡村生活,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里获得一段美好的旅游体验。


3

广西东兰县:

“红”“绿”结合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郭凯倩

▲  韦拔群纪念馆    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东兰县利用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事业,全县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值得各地文旅部门学习和借鉴。”6月10日,在2022年“党旗领航·乡村旅游嘉年华暨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班华勤高度评价东兰县文旅发展成效。

广西河池的东兰县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心地,这里留下了45处极具教育意义的革命遗址,被誉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东兰也是著名的“铜鼓之乡”,现存传世铜鼓数量约占世界铜鼓收藏量的1/4、占全国收藏量的近1/2。东兰还是“中国长寿之乡”,这里山明水秀、环境优美,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红色热土、文化宝库、绿色净土,给予这片土地发展旅游的优良禀赋。近年来,东兰县紧紧围绕“红色东兰 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坚持“红”“绿”相映,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拔哥”故里迎来新变化

山清水秀的武篆镇,是人民英雄韦拔群的故里。岁月变迁,“拔哥”故里也发生着沧桑变化。

武篆镇有“红”的一面,也有“绿”的一面,该镇坚持以“红”带“绿”、以“红”促“绿”。武篆镇当前正在打造的“红色甜源”是河池首批田园综合体,这一综合体通过建设以巴学、东里等村屯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圈和东平河沿线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带,将其打造为东兰的特色产业新高地、红色旅游新胜地、休闲养生新福地。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巴学村的“红色打卡胜地”。以此为依托,巴学村大力发掘红色革命故事,新建红色文化长廊,开发东兰苏维埃旧址等多个革命遗址遗迹,还建成知名自然风景区——天宝山风景区。2021年,80余万名游客到此地缅怀革命先烈、感怀峥嵘岁月,这里也成为区内外闻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和自然风光游览胜地。

走进东里村,只见白墙绿瓦,“东里三潭”的水清澈见底,河中鱼虾隐约可见……“我们明确了东里村的振兴之路——把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武篆镇东里村一名乡村干部介绍,在规范化发展玫瑰葡萄、肉羊、油茶、灰粽等特色产业基础上,东里村开发了田园采摘、乡村体验等项目,实现了特色产业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

武篆镇的崛起是东兰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乡村旅游为东兰老区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东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文江介绍,2021年,东兰县共接待游客277.4万人次,同比增长52.3%;实现旅游消费33.1亿元,同比增长42.6%。

“红”“绿”叠加激发新活力

红色资源、绿色生态、特色民俗的优势结合,让东兰旅游品牌越做越强。

▲ 红水河第一湾生态旅游景区    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从长乐镇旅游码头乘船畅游红水河流域,一个多小时便可达红水河第一湾生态旅游景区。“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带动,村里变得好热闹。”每逢节假日,红水河第一湾农家乐老板谭德灵总忙得不亦乐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旅游建设中,东兰县利用丰富的绿色资源,建设了坡豪湖生态养老中心、红水河河畔度假酒店、三弄蝉逾青谷民宿酒店、红水河第一湾悬崖宿集等一批项目,建成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神仙山、东里等4星级乡村旅游区。“力争到2025年,把东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宜居康养旅游胜地。”黄文江说。

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东兰县先后建成了韦拔群纪念馆、壮乡英雄文化园、纳合红色文化园、拔群干部学院等红色纪念设施和研学基地。2021年,东兰县结合纪念党的百年华诞,推出了“伟人足迹 魁星之旅”“红色船票 绿色景观之旅”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形式多样的“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活动,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深远。

与此同时,东兰的壮族“蚂拐节”、布努瑶族“祝箸节”等民俗文化节庆享誉国内外。巴畴乡巴英村、长乐镇板登村、三弄瑶族乡三合村成为游客体验壮族习俗和瑶族风情的好去处。

“以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东兰县持续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体育+康养’‘旅游+乡村扶贫’‘旅游+农业’等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和构建新的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体系。”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马方康说,在“红”“绿”效应叠加下,东兰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东巴凤构建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

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地缘相近,资源互补。2021年底,河池市启动东巴凤区域一体化建设,打造河池高质量发展新一极。谈及东兰在东巴凤一体化进程中能做些什么时,东兰县县委书记徐迪克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宜居康养旅游胜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东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3个目标,他表示,东巴凤的旅游联动成为一体化的先行实践。

今年1月,东巴凤旅游公交正式开通,通过在三县开通4条主题旅游公交线路,推行一票通游、一卡通游东巴凤智慧旅游业务。据悉,这一项目将途经东兰、巴马、凤山站点106个,其中景区景点62个,形成三县旅游环线。后续三县将逐步实现统一文化旅游品牌、统一规划线路、统一产品开发、统一宣传促销、统一监管服务,构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据介绍,接下来,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将加大对东兰旅游业的支持和指导,推动“红色+绿色”“红色+民俗”“红色+金色”“红色+康养”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东兰县培育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此外,支持东兰县打造农文旅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培育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乡村品牌,融入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

“东兰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老区特色的旅游品牌,用红色资源、绿色生态、特色民俗等教育人、吸引人,致力把旅游品牌做深、做实。”班华勤表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