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 心系民间
田 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一系列文艺政策,阐明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扎根沃土,深入民间,挖掘、搜集、整理了大量来自人民、来自土地的民族民间艺术。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为例,学者们70年来走遍祖国大地,收集的7000小时“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进入第一批“世界记忆名录”,最近在院艺术与文献馆的努力下全部上线,向世界开放。
我是著名学者杨荫浏先生的研究生,多年来,秉承先师的学风,长期深入民间,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弘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2002年,在太行山采风的过程中我听到了“羊倌”石占明地地道道的左权民歌,我极力推荐石占明参与当年的第一届“南北民歌擂台赛”。最终,他一举拿到了“歌王奖”。2003年8月,我再到左权县认识了由十几个盲人组成的“左权盲人宣传队”,他们长期游走在太行山,为村上最缺乏娱乐生活的普通百姓歌唱。当年,我把宣传队带上了北京的舞台。从此,左权盲宣队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和电视屏幕上,成为左权县的一张金名片,左权民歌也因此名扬四海,2019年、2020年两次举办了国际性的“左权民歌汇”,让全世界的民歌手和民歌爱好者齐聚太行山深处。
扎根沃土,深入民间,这不但让我听到了在祖国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民间音乐,更让我找到了精神的皈依、文化的根脉。
赓续延安红色血脉 践行艺术为民使命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八十载峥嵘岁月,八十年风雨兼程。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正确领导,赓续延安红色血脉,文艺工作者始终践行艺术为民的崇高使命,奋力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坚守住中华文化精神的立场和态度,是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最好的践行。
我有三点体会。一是新中国的文艺起源在延安,新中国的话剧根基在延安。延安文艺座谈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对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战线。2001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式组建。这支从延安出发的红色文艺队伍重新整装,带着国家戏剧的使命和责任,继续文艺为民。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成为国家话剧院始终如一的目标和方向。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记录伟大时代,书写中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艺呈现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蓬勃局面。中国国家话剧院认真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集中发力中国题材,讲好中国故事。
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
八十年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全面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讲话》确立了革命的新文艺要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而创作,为人民而艺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立场和态度问题。
在当下,艺术普及早已经不是问题,提高变得极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
2020年,疫情期间我画钟南山医生的体验,让我对《讲话》精神体会深刻。当时,全国上下激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抗疫精神,我拿起画笔参与其中。题为《抗疫精神》的钟南山医生肖像作品受到了很多关注。
其实,画出钟南山医生具体真实的形象特点、动态神情并不太难,难的是表达出肖像背后承载的精神内涵;塑造形体、用到位的色彩和笔触营造一个画面的形式使之有意味也不难,难在整个画面能把饱含激动的真情实感有力地表现出来。如果一个艺术家不能将自我的情感融入社会的关切和民众的共情,他的创作就很难获得共鸣和凝聚人心的力量。
这幅《抗疫精神》的创作过程,让我体验到了“人人心中之有”作品意境的美感,但还远未达到“他人笔下所无”的水平。我将继续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和艺术水平。
有了真正的批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董学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毛泽东同志始终重视文艺批评工作。他认为开展批评、进行积极思想斗争,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高度重视文艺批评工作。他说:“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可是目前仍有文艺批评褒贬功能在弱化,旗帜鲜明、专业权威的文艺批评较为缺乏的现象。难道没有批评的对象?显然不是。丑化和曲解革命和历史的文艺作品依然存在,文娱圈暴露的畸形审美、良莠不分、违法失德乱象时有发生,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当“好好先生”“开明人士”的风气仍在蔓延。这个时候,我们是不能放下文艺批评这一武器的。如果容忍错误的东西泛滥,不弄清理论上的是非曲直,不对那些显性或隐性的坏作品说“不”,不去用科学的观点抨击文艺上的歪风邪气,其结果只能是对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作品的压制和打击,造成对良好文艺创作生态环境建设的阻挠与破坏。
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就应当把文艺批评工作积极开展起来。
只此青绿 春光无限
景小勇(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文艺工作的基本指针。我结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谈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认识和实践。
一是充分凝聚百姓人心、满足人民文艺需求、坚持为人民服务,倡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以满足人民的文艺需求为创作动力,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二是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文艺创作通途和方法;三是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四是自觉运用人民的观点来评价文艺作品和文艺工作,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意见作为改进文艺工作、提升文艺作品的主要参照;五是创作的文艺作品不仅要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群众;六是不断创作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的文艺作品,不断创作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作品。
《只此青绿》之所以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在创作上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的还原外,根本原因还是在生产过程中将“人民”和“人民性”作为创作文本和文艺表现的主体。
舞动的“青绿”,让千百年来珍藏于深宫之中的艺术瑰宝呈现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观众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让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越发自信。
铸魂鉴史 为民族代言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从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到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文艺为人民”的宗旨。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在党的领导之下,30多年来创作了近600件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塑者何为?当凝固历史,铸造国魂。当立足于人类历史的高度,塑造令人刻骨铭心的形象,升华作品以艺鉴史、珍爱和平的境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的和平价值观,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
2008年,在创作完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主题雕塑时,我走访了夏淑琴、常志强等日军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研究了百万余字史料文献。我沉浸于一种悲怆与沉郁的情绪中,自然而然,我个人的情感融入了民族情感,内心有着深沉而强大的动力,化作艺术创作的激情。
雕塑《家破人亡》中表现了一个嶙峋沧桑的母亲无力地托着蒙难的儿子向着苍天呼号;雕塑《最后一滴奶》表现了常志强亲眼目睹其母亲被鬼子刺死,弟弟的泪水与母亲的血水、奶水冻凝一起,结成永不融化的冰……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和平是人类永远的主题。这组作品在世界巡展时获得盛赞,这足以说明真善美是艺术之魂,艺术的真义在于为人民而抒写、为人类而代言、为和平而呐喊。
挖掘壁画传统 激发创新活力
何家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名誉院长)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如何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头,更应落实在行动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于5年前申报了“‘一带一路’——古丝绸之路壁画临摹项目”。该项目着重以古丝路壁画遗产为研究重点,以中西方丝路交流史和案例研究为切入点,挖掘出丝路壁画的新价值。
5年来,我们完成了新疆地区和甘肃地区壁画的临摹,汇集了古丝绸之路壁画临摹作品百余幅。经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壁画临摹项目已被打造成为我国目前在壁画临摹、研究方面数量最大、规模最广、时间跨度最长、临摹理念与技术手段最新的一个重大艺术项目,为丝绸之路壁画研究带来了一种更为系统、立体、规范的学术案例,激发出了创新活力。
《红色娘子军》开创中国芭蕾范式
冯 英(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他当时就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一切为了人民”。由此,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国人民和时代的优秀作品,其中不乏各类艺术经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并强调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文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红色经典之一,《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宣告了中国文艺舞台已成功运用国际艺术语汇来表达我们的民族情感,这是中西方文化融合芭蕾艺术民族化的成功典范。
《红色娘子军》是在特定年代以集体创作的特殊形式创作出来的中国芭蕾艺术经典作品,与其他一批经典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文艺最重要的审美标志、精神旗帜、创作根基。毫无疑问《红色娘子军》开创了中国芭蕾的全新范式,但更重要的是其奠定了中国芭蕾的精神、气质、风骨、韵味。我们期待新时代中国芭蕾的继承者,能够继续传承与弘扬《红色娘子军》所代表的中国芭蕾精神,发新时代之声、答新时代之问、展新时代之貌,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人文情怀与智慧,以及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理解与贡献。
国潮热与文化自信
赵 聪(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精品为立身之本,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引领下,文化艺术以及产业消费等领域涌现“国潮热”“民乐风”,这既反映出当今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反映出文化自信的强势回归。面对“国潮热”我们有切身的感受,总结为几点认识:
一是传承、弘扬中国民乐,要坚定文化自信。二是传承、弘扬中国民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三是传承、弘扬中国民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四是传承、弘扬中国民乐,要与时代要求相一致。
我们用心体察人民之呼,和年轻人站在同一个平台和语境当中,通过聆听、采访和参与、观察,真正摸索出年轻人喜欢的一套表达方式,尔后创作出既能为年轻人接纳又具有艺术品质的音乐。让年轻的一代真正了解民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把“粉丝”变成“知音”,激发青年一代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再带着他们一步步走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革命文艺的使命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发表迄今80年。我想谈谈《讲话》在中国革命史当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和贡献。
文艺创作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革命过程中诞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经典作品。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需要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从哪里来?不能靠简单的灌输,也不只是凭借思想的启迪,还需要内在情感的激发。在阶级斗争中,广大民众被压抑和长久沉埋的情绪是一种巨大的“势能”,需要由包括革命文艺作品在内的触媒进行激发,从而将之转化成巨大的“动能”,转化成革命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号召文艺家们同群众相结合,同时用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将以往习惯于在亭子间里创作的左翼文艺家塑造成在根据地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文艺家。
革命文艺家在《讲话》的指引下,以他们的创作激活了人民群众心底的巨大情感能量,将这种“势能”成功地转化成了巨大的“动能”喷薄而出,席卷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使人民群众作为民族革命和阶级革命的主体完成了其历史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革命文艺的确起到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消灭敌人、打击敌人”的伟大功效,这正是《讲话》赋予革命文艺的使命。
为人民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深入学习、思考和领会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举办“印记系列”大众篆刻系列作品展等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篆刻创作。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还体现在艺术创作所描绘的对象应该以人民为主体。在疫情期间,我与篆刻院其他艺术家分别镌刻了《同舟共济》《万众一心》《躬身入局》《百姓英雄》等作品,以人民群众为主要讴歌和表现对象,集中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抗疫精神。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还应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活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通过“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艺术家与当地群众特别是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为他们在专业上排忧解难。让创作更好地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编剧创作必须面向人民、扎根人民才能无愧于时代
余 飞(《跨过鸭绿江》《巡回检察组》总编剧)
我是1997年进入影视编剧行业的,至今已经有25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有50部以上,最终播出的也有20多部。
创作初期,我对创作的积累和认知都是不够的,既弄不清楚创作是为谁服务的,也不知道如何去服务,只是出于单纯的物质追求和职业理想。在这种认识之下,创作处于比较急功近利的状态,创作的服务对象其实不是人民大众,只是自己。事实证明,个人的利益如果不能与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最终是人民的利益同频共振,那个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2020年底和2021年初,由我担任总编剧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和担任独立编剧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在央视、湖南卫视、优酷等平台同时播出,两部剧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应。这种效应远远超过了我过去24年的所有创作成绩之和。
我创作的这两部剧为什么能成功?我认为关键在于它是为了人民大众这个基本盘而创作的,它契合了人民大众的需求。这两部剧都契合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原则,也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认为这是两部剧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以切实的理论研究推动新时代文艺发展
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
我简要介绍一下专题理论文章《赓续“讲话”文脉 开启文艺新征程》的撰写过程、思路及其主要内容。
这篇专题理论文章是文化和旅游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项内容。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课题组多次讨论,初稿完成后又多方征求意见,进行修改,这篇文章是集体劳作的成果。
这篇专题理论文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辟中华文艺新纪元”,概述了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红军立足延安后,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其在文艺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就是《讲话》。第二部分“开拓人民文艺新疆域”,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调整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绩。第三部分“开启伟大复兴的文艺新征程”,重点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谋划、部署、指导推动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做法及启示。
贯穿这篇文章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时俱进地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才使得我国克服革命、建设、改革时代的重重困难,持续推动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作为“顶层设计”的科学理论要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要文艺科研工作者扎实科研、精心研究。这篇专题理论文章就是一个这样的尝试。我们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