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将文化“装”进背包,创造文旅融合美好旅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23  浏览次数:114645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到壮乡体验“三月三”的狂欢,到山东感受绿水青山间的“沂蒙颂”,到河南游览麦田里的博物馆……在“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将文化“装”进背包,创造文旅融合美好旅程。本端选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到壮乡体验“三月三”的狂欢,到山东感受绿水青山间的“沂蒙颂”,到河南游览麦田里的博物馆……在“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将文化“装”进背包,创造文旅融合美好旅程。本端选取3个省区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践方面的典型,以飨读者。


01

广西

盯紧两个“世界级”目标,送文化去“远方”

郭凯倩

▲ “壮族三月三”期间,民族器乐展演走进南宁青秀山景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如果说有什么能描绘广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那必定是两个“世界级”目标。

在2021年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为广西文旅发展提出新定位——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和推进广西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桂林是龙头先锋。

5月14日,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的艺术家走进古南门景区,为广大游客群众演绎了桂林“文旅名片”——《桂林有戏》。传统的桂林戏剧文化与当代艺术相互碰撞,在青山绿水之间,展桂林戏剧之佳妙,表桂林文化之深韵,余韵悠扬、回味无穷。 

“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桂林不能只有山水。”在这样的共识下,桂林市提出“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抗战文化城等厚重的文化积淀,桂林市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等深度融合,塑造“山、水、城、文”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和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如今的桂林,除了“甲天下”的山水,更有许多响亮的文化名片:逍遥楼、东西巷等新地标为城市增添了文化韵味;印象刘三姐、千古情等一批文化旅游品牌风生水起;甑皮岩、靖江王陵两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不断完善;灵渠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项目;龙脊梯田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桂林有礼”“桂林有戏”“养生桂林”“红色桂林”等文旅新品牌蜚声区内外……

“今天的桂林,正举全市之力,集全球之智,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如是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发挥广西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对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广西战略性支柱产业意义重大。

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三”,广西人在常态化下经历了一场民族狂欢。“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在全区共推出了五大板块30个大类的重点活动,文化场馆里的民族文化展演、景区里的原生态民俗体验、新潮的夜游狂欢、满足不同文旅需求的精品旅游线路……在壮乡打造一场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文旅盛宴。

“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弘扬本土传统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正柱表示,全区各地各部门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作为一个全面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同时也是进行旅游宣传推广的载体平台。每年的“三月三”,全区组织开展的各类民族文化项目达千余场次,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壮族三月三”也日渐成为广西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典范。

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展文旅活动是广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始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一方面,依托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利用旅游渠道为文化对外传播和繁荣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提升桂风壮韵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丰富旅游内涵,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旅游特色化、优质化、效益化发展。

《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构建“三大体系”、打响“六大品牌”、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任务,到2025年,旅游经济主要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文化旅游强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表示,将依托“桂林山水”“浪漫北部湾”“壮美边关”“长寿广西”“壮族三月三”“刘三姐文化”六大品牌,打响“秀甲天下 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打造“三地两带一中心”升级版,加快推进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

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强区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从高位着眼,从顶层设计。从2019年起,广西每年举办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通过“举办一届大会,提升一座城市”,达到“一地举办、辐射周边、带动全区”的效果。

2019年首届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建设“三地两带一中心”战略新布局,推广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的特色经验。2020年,明确了支持柳州市打造广西大健康和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基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核心目的地、广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等目标。2021年,自治区出台政策,支持北海发展邮轮产业、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写好“向海”文章。

2022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在崇左市召开。在自治区50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下,崇左市共推进文旅发展大会项目225个,总投资达539.94亿元,基础设施和文旅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崇左将充分挖掘边关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旅游振兴,打造‘山水边关甜蜜壮乡’文化旅游品牌。”崇左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02

山东临沂

红色土地响起文旅融合“沂蒙颂”

苏  锐  文/图

▲ 临沂市推动乡村非遗民俗产品融入旅游线路


5月12日,山东省临沂市召开蒙山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座谈会。会议指出,面对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新形势,蒙山周边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第一书记”任职村要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养老民宿”“民宿+放慢、放松、放心”等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临沂市这片红色土地,曾经在战火纷飞年代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在沂蒙精神指引下,当地文旅系统正聚焦主责主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迈进,于绿水青山间奏响老区发展的“沂蒙颂”。

聚焦新业态,培育新优势

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培育,有利于精准聚焦民众文化消费需求,创造更加开放多元的消费环境。

过去几年,临沂市十分注重发展自驾游市场。临沂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陈宏伟介绍,当地满足游客疫情防控常态化就地休假、就近旅游、就时消费的需求,深入推进自驾市场的深耕细作,培育和扩大文化消费群体,初步实现了自驾车流、客流、消费流的汇聚,为提振文旅市场消费信心贡献了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革命老区临沂围绕文旅融合发展,坚持高标准策划部署,统筹调度各部门资源,合力推进旅游资源的转化。

3月22日,临沂市激活蒙山旅游座谈会召开。“要提升旅游业态,把握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产品;要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景区承载能力;要兼顾保护开发,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临沂市委书记任刚对旅游业态培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蒙山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是临沂最具价值、最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激活蒙山旅游是落实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是加快沂蒙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是临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

为打造文旅融合的拳头产品,临沂市提出,今年将突出“深”,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寿文化、康养文化、饮食文化等,强化文化在蒙山旅游中的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特色上下功夫,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找准发力点,回应民所需

过完春节到现在,郯城县一家庄户剧团的负责人刘东源一天没闲着。有时带着团员去排练,有时到村里下乡演出,更多时候他要跟团员一起参与基层疫情防控。刘东源说,现在县里对庄户剧团非常重视,给政策、给资金、给设备,团员演出创作的劲头很高,也为疫情防控做了很多事。

文艺惠民,只有跟百姓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大的发展空间。近两年,临沂市提升文艺服务群众的水平、繁荣文艺创作的同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便利化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创作演出任务。

当地以蒙阴县“燕翼堂”刘氏家族的红色故事为素材,与山东省京剧院合作推出现代京剧《燕翼堂》,作为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剧目并荣获“优秀剧目奖”。同时,以“沂蒙母亲”王换于开办战时托儿所的感人故事为素材,组织创作国内首部沂蒙精神题材儿童剧《沂蒙妈妈》。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介绍,2022年,沂蒙老区将推进“两个一千”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加强城市书房、乡村书房、文化驿站、旅游书吧等中小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立全市阅读联盟,拓展文化阵地,提高服务效能。扎实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提高智慧化服务水平。实施百部沉浸式情景小剧展演工程,组织各类情景小剧依托景区开展演出,推动文化传播,丰富景区业态。积极探索“旅游+图书馆”模式,建设示范性“旅游书吧”“书香驿站”,打造公共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新亮点。

融合求发展,振兴有目标

临沂市各级文旅部门的干部一刻也不曾忘记,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老区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根源在于党领导人民团结奋进,激发出无穷的力量。近年来,临沂市在推动文旅融合过程中,注重将资源向乡村倾斜,和乡亲们一同绘出新时代的“沂蒙红日图”。

多年前,兰陵县代村在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初期,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线路较为单一,旅游业带富能力不强,实施过程没有成熟可借鉴的例子。后来,代村把文化与农业“打包呈现”,田园景观、科技展示与主景区四周红色文化阵地紧密关联,游客始终有一种“游一地、览多景”的感觉,使乡村旅游增加了文化内涵,既有休闲的乐趣,又有精神收获。

临沂市河东区提出,今年将发挥大型文旅项目带动作用。以沂州古城、冰雪文旅小镇、翔宇文旅网红打卡地等大型文旅项目带动河东区旅游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精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基础上,筛选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庄,通过开展村庄景区化建设加入旅游元素,形成有辐射带动和示范意义的精品旅游村,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钟呈春告诉记者,未来沂蒙老区将深度挖掘老旧街区、生态水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实施文化品质提升工程,服务“红绿蓝古”四线旅游,着力构建“红绿蓝共舞、古与今辉映、城乡水联动”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03

河南郑州

麦田里“长”出一座博物馆

张莹莹

▲ 展览现场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当博物馆邂逅麦田,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作为“5·19中国旅游日”活动的亮点之一,5月17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暨‘麦田里的博物馆’”在位于河南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启幕。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滚滚麦浪中,贾湖骨笛、妇好鴞尊、莲鹤方壶、杜岭方鼎、武曌金简等知名文物的仿制品展示其间,跨越数千年,尽显黄河文明的光华璀璨,带给观众一场文化和艺术的视觉盛宴。

这座“麦田里的博物馆”由河南博物院牵头,联合河南省内12家博物馆,共精选了39件文物仿制品一同参展。展览共分为“礼城”“鼎立”“绵延”3个篇章,展品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从春秋到宋元,跨越了数千年。


展品中,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有着“中华第一笛”的美誉;商代晚期的“妇好鴞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被誉为“东方最美青铜器”;商代早期的“杜岭方鼎”,是目前所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重器,它既是华夏青铜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原文明发源之地的象征;唐代的“武曌金简”,金简中有多个武则天的自创字,被称为现存唯一属于武则天的文物。还有北宋时期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被称作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被誉为稀世珍宝,绝世无双……

文旅景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什么会有大片麦田?据了解,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于2021年正式开放,这是导演王潮歌继“印象”“又见”系列之后的全新文化作品——“只有”系列的扛鼎之作,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幻城”建筑为载体,讲述关于“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城内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328米长的巨型夯土墙、气势磅礴的百亩麦田、56个不重样的格子空间,是其独特亮点。

为什么把博物馆放进麦田?主办方表示:“黄河孕育生机,文物折射历史,麦穗延续苍生。在中原大地即将麦熟之际,将黄河文化孕育出的文化遗存放进麦田,意在试图展示土地与传承、麦子与文明、历史与我们。同时,更希冀民众从展览中领略这片土地上礼仪礼制的魅力、鼎立中原的魄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值得关注的是,河南博物院“豫来遇潮”文创品牌店也于5月18日正式入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河南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出现了一批富有历史文化气息又为人们所喜爱的“爆款”产品。《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创意激活和科技赋能,加快将河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推动具有中原特色的国潮国风文化旅游业态出圈出彩,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展现出了满满的文化自信。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延庆表示,河南正在探索走出一条全国文旅文创的“河南路子”。随着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文旅文创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各行各业在文旅文创融合领域持续创意创新、破题破冰、出圈出彩,一大批具有中原特色、体现国家高度的文化IP将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名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