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洛阳:客家文化如何“破圈”升级(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22  浏览次数:123494
核心提示:日报头条洛阳讯:洛阳的文化牌始终囿于在思想、认知和舆论层面,如何成为行动纲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是我们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今天推出我刊的忠实读者,热心的撰稿人,颇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和文化学者刘

      日报头条洛阳讯:洛阳的文化牌始终囿于在思想、认知和舆论层面,如何成为行动纲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是我们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今天推出我刊的忠实读者,热心的撰稿人,颇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和文化学者刘彦卿的系列文章《洛阳:客家文化如何“破圈”升级(下)》以飨读者。

    客家南迁之路内涵极其丰富,包括文献、文书、不可移动的文物等。客家文化遗产申遗工作,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好基础工作,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挖掘,讲好客家故事,才能做出世界级的文化产品。

一、开展客家文化普查,掌握资源存量
  客家先民南迁是真实的历史,围绕南迁之路兴起了无数个村落、集镇、城市,聚集了亿万人口,形成了浓郁的民风民俗。
目前,我市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涉及客家文化元素的遗迹、遗址恢复展示工作,建议在此基础上,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对我市客家文化的历史发展、历史遗迹、遗址、人文环境、保护利用现状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摸排。
对现存客家文化遗存进行数字化影像排查和记录,形成数字化影像档案,尽快完成保护和展示工作。
尤其是对那些重要的南迁元素——西晋末年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几个祖坞,如孟津石梁坞、宜阳一泉坞、宜阳云中坞等,进行重点挖掘、考证,对重点客家遗存进行修缮保护。
二、高标准建设客家文化地标项目,丰富客家文化内涵

    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行为来体现。要不断挖掘洛阳客家文化资源,高标准、高点地恢复、展示一系列客家文化项目,丰富客家文化内涵,做大、做强洛阳的客家根亲文化。

    一是可充分利用目前散落在全国18个省份的众多“洛阳名物”,建造一处“天下洛阳园”,集中展示“天下洛阳”,彰显客家祖源地的独特魅力,激活洛阳的根亲文化。

    二是当年客家先民南迁越过洛阳城南大谷关时,故土难舍,趴在大谷关城墙边恸哭不已,给后来散布各地的客家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可借鉴以色列耶路撒冷哭墙,建造大谷关“客家先民哭墙”,供全球客家人寻根、祭拜、追思。
    三是可修复“洛阳坞堡”。洛阳坞堡为豪强聚族而居、外观颇似城堡的汉代河洛建筑。客家先民南迁后,将这种建筑技艺带到南方,福建客家土楼、广东客家围屋等具有中原建筑风格的民居,就是杰出的代表。如今,福建客家土楼、广东客家围屋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的汉魏坞堡建筑虽然今已不存,但在偃师、宜阳、孟津等地仍遗留有柏谷坞、云中坞、一泉坞、石梁坞等坞堡遗址,沿洛河两岸更是保留有不少以“坞”命名的村庄。
    偃师的柏谷坞紧邻正在复建的大谷关,电影《少林寺》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宜阳的一泉坞是西晋末年南迁的客家先民祖居地之一,留存有详尽的史料。宜阳的云中坞、孟津的石梁坞所在的村庄均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修复这些坞堡,能够与南方的客家土楼、围屋相映成辉,激发全球客家人的乡愁。
    四是重现杨柳沟古渡。杨柳沟古渡位于今伊滨区李村镇石坝村伊河南岸,是当年客家先民南迁的必经之处。从杨柳沟古渡过伊河,向北10公里是汉魏故城,向南20公里可由繁忙的官道直抵大谷关。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古渡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枢纽和洛阳故城的重要门户。与大谷关一样,杨柳沟也有许多中原汉民南迁的传说故事。建议重现杨柳沟古渡,作为洛阳客家文化建设项目尽快实施。
    三、谋划常态化的系列活动,彰显洛阳客家文化特色
    客家文化今已辐射全国多个省份以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洛阳在客家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规划建设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先后举办了多次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18年起又接连举办了三届洛阳世界客家文化高端论坛。下一步,要常态化、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客家文化交流活动。
    一是加强与闽、粤、赣等省及港台等地宗亲会、宗教信仰团体、同名(同宗)村组织、文艺团体和学术团体等交流,让客家的根脉文化、信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成为客家人寻根问祖的坚实纽带。
    二是联合国内各地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和相关智库力量,开展“客家南迁线路研究”“客家话流变研究”“客家饮食渊源研究”。
    三是策划举办“客家文化市长论坛”“天下洛阳联谊会”、客家人书画展览、全球客家人重走先祖路长跑赛事(汉魏故城至大谷关客家人马拉松比赛)、“洛阳牡丹走进天下洛阳”等系列活动。四是积极探索客家文化研究与交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办法。
    四、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活化客家文化商业业态
    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经常举办“重走客家路:寻源头,观古迹、查族谱、拜家庙、祭先人,了解客家迁徙路、客家风情、客家民俗”活动。
    洛阳要依托厚重的“根亲文化”,以洛阳博物馆、汉魏故城、辟雍碑、太学、客家人首次南迁纪念碑、龙马负图寺、洛出书处、洛阳桥、大谷关、轘辕关等为标志,精心打造一条客家旅游洛阳路线,唤起客家人强烈的血缘和地缘意识及寻根意识。
    开拓客家文化演艺市场,开通洛阳与广东梅州、广东惠州、江西赣州、福建汀州(今三明市)“客家四州”的旅行专列或旅游航班,大力发展洛阳客家寻根拜祖文化特色旅游,提升“洛阳客家之源”品牌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五、以“三雅”为特色,打造洛阳客家饮食文化品牌
    “三雅”,即“雅音”“雅食”和“雅集”。
    “雅音”,又称“洛阳读书音”“唐音”“客方言”“客话”“客家话”,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普通话;“雅食”,是古代洛阳贵族阶层的一种饮食文化,由食物、美味、美食到雅食,需要具备佳味、良辰、美景、可人、韵事五个条件。“雅集”,则是古代洛阳文人雅士的聚会活动,起源于石崇的金谷园,“衣冠南渡”后被王羲之传播至江南。
    要挖掘洛阳“三雅”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研究,打造“客家话训练拓展基地”、客家美食博览园;把“雅食文化活动”和“伊尹祭拜大典”作为河洛文化节和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丰富活动内容,用几乎成为绝响的“洛阳读书声”吟唐诗、报菜名、讲老雒阳故事,形成独特的洛阳文化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到洛阳观光旅游,品尝正宗的河洛美食,参与独特的客家雅集。
    六、积极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客家文化名城对接,推进联动发展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洛阳作为客家之源,要大胆创新,通过客家南迁之路申遗,高点定位,高端策划,与全国各地客家城市合作,培育完整的客家文化产业链条,打造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客家文化旅游集散地,为全球上亿客家人提供高水平的客家文化交流平台和合作阵地。

    同时,还要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客家文化活动平台建设投入,先行先试实施客家文化研究和交流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客家文化研究和交流核心阵地。灵活运用省内外各级媒体、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加强对洛阳河洛文化研究和交流的宣传报道,形成支持客家南迁之路申遗的浓厚氛围。

刘彦卿,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业余醉心于河洛文化研究和河洛文献收藏。现为河南省杂文学会执行会长,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洛阳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智库专家。文章由沙里淘金财经观察席院长推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