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旅游 » 正文

聚焦黄河丨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15  浏览次数:13255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今年“中国旅游日”活动的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临近旅游日,特围绕活动主题,聚焦黄河文化,分别从黄河上、中、下游三个视角,呈现人们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今年“中国旅游日”活动的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临近旅游日,特围绕活动主题,聚焦黄河文化,分别从黄河上、中、下游三个视角,呈现人们的游历体验以及对黄河文化的品读认知、所思所感。


“几”字弯里的黄河故事

阿勒得尔图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黄河,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都思兔河口进入内蒙古,从准格尔旗马栅乡流出内蒙古。流经内蒙古800多公里的黄河犹如神来之笔,在阴山南麓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写出一个硕大无朋的“几”字。在这“几”字弯中有草原、森林、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地形地貌;在这“几”字弯中拥有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遗迹。走进“几”字弯,到处都是令人心潮澎湃的黄河故事……


老牛湾,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


黄河流经9个省区、全长5400多公里。长城纵横15个省区市、全长2万多公里。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这两大历史文化遗产唯一“握手”的地方,就是内蒙古清水河县的老牛湾。因这里是一处绝无仅有的地方,便自然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之地,也是人们沐浴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的理想之所。


被称为清水河县“老文物”“活地图”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刘建国,在研究县域内长城文化、黄河文化中耗去半生心血,听他这位“草根”专家讲黄河故事,无异于是在接受一次黄河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据刘建国介绍,老牛湾是黄河由蒙入晋第一湾,这里三面环水、一面连山,黄河与长城在这里亲切“握手”。


老牛湾明长城临黄河、靠山险,为明代山西镇偏头关西北的重要屏障,城堡坐落于三面环水的悬崖峭壁上,负责60多公里的城边和黄河边的防务。


在刘建国看来,“黄河边”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概念。“黄河边”是沿着黄河构筑一道边墙,这段边墙与黄河并肩同行100多公里。“黄河边”北起清水河老牛湾,由此向南经万家塞、关河口、寺沟、罗圈堡、河保营、五花城、夏营堡,终结于河曲县石梯隘口。


“老牛湾”3个字最早出现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老牛湾长城界碑上,可以说,“老牛湾”这个名字至少在明代中期就开始使用了。


老牛湾渡口当年是黄河边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围绕这些渡口,周边也是买卖兴隆。西北的皮毛、药材,中原的瓷器、茶叶,均通过老牛湾的黄金水道行销各地。这里靠港停泊的船只多到300多只,成为名副其实的浪港码头。开河时出船,到了流凌期停船,船工有半年时间都生活在船上。


这条黄金水道湾多浪急、明礁暗礁无数。特别是雨季,河水暴涨,行船十分危险。据老船工回忆,行船过龙壕水道就是一条送命水道,需要特别有经验的艄公将船送到老牛湾,换上老牛湾的艄公再送去下游龙口。


老牛湾一带长城历史悠久、黄河风情浓郁淳厚。自黄河入晋南流形成峡谷拐湾处,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起春秋为列国厮杀疆场,至秦汉归为雁门属地,到宋代杨延昭、潘美威镇三关与河东,均是血洒沙场。


黄河岸边古瓷窑


紧邻老牛湾大峡谷不远处的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是一处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瓷窑。这里的烧瓷原料是高岭土,烧制的主要瓷器是大瓷碗及淹菜缸,用驴马驮至黄河边,通过黄河渡口运往全国特别是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据对古渡口、古瓷窖颇有研究的呼和浩特市文化学者宋和平考察,黑矾沟全长2500多米,坡陡沟深,海拔约1000多米,始建于元代的古瓷窑遗址群坐北朝南、依坡而建,建筑特点多为圆顶状(俗称馒头窑)和方形窑,高度在6米至13米,现存古窑炉27座。


从历史传承角度讲,黑矾沟窑址是北方民窑“磁州窑”系列在晋、蒙交界处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物见证。研究古瓷窑,保护古瓷窑,讲述黄河故事,留住些许乡愁。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


始建于1959年、竣工于1961年的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坐落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总干渠的入口处。拦河闸全长300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滔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八百里河套独特的人文景观。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游建设的主要工程之一,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工程,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引水灌区,也是黄河上唯一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引水大型平原闸坝,工程造型别致、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素有“万里黄河第一闸”之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河套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或许就是因为拥有这样独特的黄河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三盛公水利风景区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9年其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文旅局供图)


徜徉在三盛公水利枢纽风景区,当你看到枢纽工程与黄河铁路大桥、黄河水力发电站、黄河公路大桥四大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的景色时,怎能不心潮澎湃、心旷神怡呢?


乌海湖的诗与远方


乌海湖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于2013年12月底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8.5倍、宁夏沙湖的2.6倍。


▲ 乌海湖(乌海市文旅局供图)


乌海湖地处风景区的核心位置,北接水利枢纽大坝,西接乌兰布和沙漠,南接黄河乌海段上段河道,东临乌海市滨河景观带,远处还有甘德尔山脉,丰富的景观与平静如镜的湖水融为一体。


乌海湖一带湿地、草地、林地、山地、沙漠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交错分布,呈现出丰富多彩、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为众多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些地方生长着大片芦苇和香蒲,为赤麻鸭、天鹅、黑翅长脚鹬、鸿雁、黑鹳等雁鸭类、鹭类、鹤类游禽和涉禽的繁衍创造了优越条件。除此之外,这里还分布着一些喜欢湿润环境的雀形目鸟类,如黄头鹡鸰、黄鹡鸰、灰鹡鸰、白鹡鸰、水鹨、苇鹀等。每到春天,大批飞鸟或翔集水面,或闲庭信步,或梳羽剔翎,或引吭高歌,或展翅翱翔,形成了一个水鸟王国。生活在乌海的人们不再因为眼前掠过的飞鸟而惊叹不已,不再因为湖中畅游的鱼群而赞叹不绝,因为乌海正在成为鱼鸟栖息繁衍的天堂。


“几”字弯里的黄河之水“奔腾到海不复回”,“几”字弯里的黄河故事也是常讲常新……


入海,黄与蓝的交响

党云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希望和梦想,见证了中华儿女的苦难和辉煌。在黄河的万里奔流中回荡着民族前行的铿锵步履。黄河还从远方的时空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儿女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象征。九曲黄河来到齐鲁大地,孕育了齐鲁文化,我家的所在地就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距离黄河约30公里。


从河到海


在古代的地图上,黄河的名字只是“河”。司马迁在《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提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班固在《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则表述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汉书》把《史记》中的“河”改为“黄河”,明确提到了“黄河”的称呼。班固在《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中赞曰:“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宗”体现了黄河的重要地位。


黄河山东段有628公里长,占黄河总长度的11.5%,黄河从河南省兰考县流入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共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九市,在东营市垦利区流入渤海。2018年10月25日,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东营市成为国际湿地公约组织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位于东营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有着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2020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让入海口附近的陆地每年延伸约2公里,成为自然形成的“新大陆”。走过万里的黄河在河海交汇处洗去征尘,奏出黄与蓝的交响,从河到海的变化震撼人心。


鲤子与“地上悬河”


黄河两岸不同地段的民俗风情各具特色,既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缩影,也彰显出黄河开放、包容的底蕴。沙土裤不知伴随了多少代人的成长,黄河鲤子是请客必点的硬菜。我的老家把鲤鱼称为鲤子,红烧或者糖醋都是美味。到黄河游玩,怎能不尝一下黄河鲤子的味道?《诗经·国风·陈·衡门》中就提到“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可佐证黄河美食的源远流长。


要了解黄河文化还得到博物馆看一下。2019年12月,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述黄河故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应运而生,山东的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济宁市博物馆、菏泽市博物馆。一件件展品诉说着“不舍昼夜”的黄河故事。


虽然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我从小所看到的黄河却步伐沉稳。家门口的黄河不是奔腾的,而是静水流深。我没有见过“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的黄河,只见过或流或断的黄河。汉代大司马史长安张戎提到:“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几千年来,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淤积,黄河山东段大多高于地平面,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河水高于平地,岁增堤防,犹尚决溢”的状况。因此黄河山东段被称为“地上悬河”。


黄河的堤坝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血汗堆起来的。老家的父辈在年轻的时候多数到黄河出夫过,推的土一车有一两百斤,且要从地上推到几米高的河堤上,人常常累得不想说话,连胃口也比在家里大了不少。


黄河的支流


书写黄河的文字如流水般走过几千年,对雄奇多姿的黄河,人们可以通过其对心灵的震撼实现文化的浸润,并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从中更深地感知文化传承的意蕴。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对黄河的抒写,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挑战。


我生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吃着黄河鲤子,想家的时候眼中还会涌出黄河浪。可是我理解黄河还是需要借助诗人的诗句,毕竟诗歌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最好的宣传语。时空的张力让我对黄河有了新的认知。当代诗人余光中、昌耀在不同的时期对黄河的书写,让我看到了时间无法冲淡的情感。


1960年,32岁的余光中在《五陵少年》中写下:“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再来杯高粱!”1971年,43岁的余光中在《民歌》中写下:“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 也听见/沙 也听见。”1983年,55岁的余光中在《黄河》中写下:“土黄的水色远连着天色/一痕地平线牵着水平线/那浩浩的浑水算不上美/却令人凝望得口渴,唇干。”2001年,当思念成真,余光中在济南看到的便是我老家断流的黄河。


1957年,21岁的昌耀在《激流》中写下:“沿着黄河我听见跫跫足音/感觉在我生命的深层早注有一滴黄河的精血。//海螺声声/是立在屋脊的黄河子民对东方太阳热烈传呼。”1979年,43岁的昌耀在《冰河期》中写下:“那年头黄河的涛声被寒云紧锁/巨人沉默了。”1984年,48岁的昌耀在《河床》中写下:“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昌耀从黄河的源头走来,他让我感受到了当代诗歌的高度。


沿着黄河走的时候,如果能用心、用情感受历史的脉搏、体悟时间的力量,收获会更大。清代袁枚曾说:“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或许这正是走近黄河的正确方式,也是旅游的价值所在。


壶口瀑布:激荡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秦毅   尉超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每个人心中是伟岸而神圣的。唐代诗人王之涣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


黄河聚华夏之气韵,其气势如盛唐诗歌般洋洋洒洒、奔腾澎湃。最能体现黄河奔流气势的当属中游一段,其中以壶口瀑布为最。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瀑布东边乃山西临汾地区,西边是陕西延安宜川县。壶口瀑布陕西处,位于延安市宜川县城以东约35公里处,由于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壶口瀑布成为世所罕见的金黄色瀑布。


▲ 壶口瀑布(秦 毅 摄) 


壶口瀑布一年四季景色各异,较佳旅游时间分为两段。一是每年的四五月份,瀑布附近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块开始融化,一派春意盎然,被称为“三月桃花汛”。二是每年的九十月份,此时雨季刚过,时有阵阵秋风吹过,常伴有彩虹出现,叫作“壶口秋风”。春、秋两季水量较大,水流拍击声如雷鸣般,比平日更为震撼。


此外,在冬季,河水从两岸形状各异的冰凌中飞流直下,遇冷成冰,瀑布静默,冰桥呈现,两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冰峰一般倒挂于悬崖之上,这“冰瀑奇观”让人会觉得时光也在此停滞。


壶口瀑布乃因黄河水一路咆哮至秦晋峡谷时,河面宽度由400多米骤然缩至50米,倾泻于落差30米的石槽中,其形似茶壶注水而得名。黄河水在这里被峡谷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而下,跃入深潭,溅起巨大的金黄色浪涛,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场面极其壮观,站在河边观看,无不被强烈震撼。


这里的瀑布不是由山倾泻而下,而是由平地再向深沟狂奔而去,远远看去,之前平铺的水面忽然像被一个无形的洞所吸引。船如果走到这里,就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瀑布,这就是古书上描绘的“河里冒烟,旱地行船”,形象极了!


黄河在这里因有山逼而显得气势磅礴,又因滩撒开而狂放不羁,好不快哉!正在这时忽然因一个束紧的地势而收,急转腾挪,像水入壶中,只听得震天怒吼,河浪四溅,成瀑成布,阳光一照,彩虹高挂,与蓝灿灿的天和绿盈盈的山映衬着,这些色彩,这般绚烂,形成一幅绝美的国画,有浓墨重彩,亦不乏写意留白。


不,这还不够,这色彩还要加上那红得炫目的安塞腰鼓,洁白的羊肚手巾,陕北敲鼓大叔古铜色的肌肤……百十来个腰鼓手一字排开,他们的脸上沟壑纵横,像陕北的峁峁梁梁,他们的笑容像歌里唱的“红艳艳的山丹丹花”,他们喜气洋洋地和着黄河奔腾的声响敲起来、舞起来,鼓点似骤雨急促,鼓槌流苏随风飞扬,而蹦跳的脚步则是向大地踏出的鼓点,铿锵而有力。真正冲击人们视觉感官的,是他们充满力量的舞姿,狂放而热烈,每一下舞动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下舞动都让人沉浸在这浓烈的原生态艺术享受中。


遥想当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军民欢庆胜利时的腰鼓该是多么蓬勃热烈,腰鼓也成为“胜利鼓舞”载入革命文艺的光辉史册,成为长盛不衰的红色文化符号。


看这奔腾不息的黄河气势,听这刚劲奔放的安塞腰鼓,难道这不是中国气象么?当年,气吞山河的《黄河大合唱》正是在这样热烈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一气呵成的,慷慨激昂的节奏正如浩浩荡荡的黄河奔腾千里、汹涌澎湃,唤醒了多少中华儿女的雄心壮志,吼出了中国人民誓死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河”。而依“母亲河”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不仅仅是设立一个文化符号,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和广泛传播。


“水利万物而不争”,黄河呈“几”字形的辽阔区域,为中华文明拓展出一条伟大的文化路线,庞杂而包容,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众多文化子系统中的文化符号,将沿岸各地的人与物涵盖浸润成紧密的有机体。


将来,以大运河、长城、黄河等为主体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将被打造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家园,人们将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不断汲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可以畅想,将来人们可以在文化公园里文娱赏析、休闲体验、强身健体、结伴旅游,文化符号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富足。


黄河,母亲河,呵护着华夏的每一寸土地,它的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都让我无比自豪和振奋。站在壶口瀑布前,细细密密的水雾贴在脸上,和着轰隆隆的声响,奋进的力量积蓄在每个人的心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