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公布了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名单,346家单位荣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从今日起,本端将分5期重点宣传部分先进集体,聚焦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勤勤恳恳工作和心系群众、默默奉献的典型事迹,激励引导基层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基层、服务群众,也希望受到表彰的基层单位,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青海西宁文亭巷社区:
奏响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大乐章
王伟杰
▲ 文亭巷社区流动大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文亭巷社区供图)
在多民族聚居的青海西宁市文亭巷社区,各族群众通过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上演了一幕幕、一桩桩反映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唱响了各族群众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
文亭巷社区现有藏、回、土、蒙古等28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群众22769人。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来到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了解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书画室、舞蹈室等观看退休人员绘画书法练习、歌曲排练。总书记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文亭巷社区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通互融、繁荣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如通过文亭流动大舞台,定期组织辖区合唱团、舞蹈队等文艺团体开展流动演出,同时将文明养犬、垃圾分类、反电信诈骗、禁止高空抛物等宣传教育工作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居民了解社区近期开展的重点工作,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如回族有开斋节,藏族有藏历新年。遇到这些特殊的节庆节点,我们就举行多民族的文化活动,让各族居民共襄盛会,各民族精彩的文艺节目可以同台展现。”社区主任刘翠青说,“社区的舞蹈队特别喜欢展示民族舞蹈,包括藏族舞蹈、新疆舞、蒙古族舞蹈,在表演舞蹈的同时,也把民族的服饰、精神风貌以及民族文化的交融传递出去。”
藏族的锅庄舞在社区人气颇高。无论早晚,社区广场上经常有藏族居民围成一个圆圈,伴随着悠扬的藏族音乐,边走、边转、边跳,用欢快的舞姿表达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向往。“过去,锅庄舞是藏族同胞丰收之后围着麦子堆跳的。”刘翠青说,“现在,我们社区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来几下锅庄舞的动作,已经非常普及了。”此外,青海民歌《四季歌》也很流行,伴随着“春季里么就到了这,水仙花儿开,年青青的个女儿家呀……”的歌声,回族、撒拉族居民尽情跳起了本民族舞蹈,大家不分彼此,其乐融融。
文亭巷社区让各族居民在文化上相互交融,在情感上相互亲近。居民吕奶奶剪纸技艺精湛,擅长剪窗花,经常来社区参加相关活动。虽然年纪大,但她每一次都带着蜡纸、剪刀,不辞辛苦准时赶过来,还把自己的剪纸作品送给社区居民。“虽然吕奶奶家也不富余,但她更在乎自己的作品能被居民们喜欢。”刘翠青说。
居民沈爷爷今年已经80多岁,年轻时喜欢文艺,退休后组建了几支老年人文艺团队,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活动开始之前,沈爷爷会打趣地对刘翠青说:“刘主任,让我们这些阿爷阿奶也上台露一手。”沈爷爷的团队带来的扭秧歌经常成为活动的热场舞,很能活跃气氛。
在刘翠青看来,正是由于很多像吕奶奶、沈爷爷这样的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才热闹非凡。“现在生活好了,有集图书室、国学馆、书画室、舞蹈室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场地,有各种基础设施,好多老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就近参与到合唱、舞蹈、书画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刘翠青说,“另外,这几年通过各种主题教育,大家提高了思想境界,有了更多的追求,都愿意参加一些文艺团体,既充实了生活,也能为社区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亭巷社区接下来将给予辖区文艺团队更多支持,推出代表和睦幸福大家庭的“文亭之歌”。“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希望不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让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的交往,把小社区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睦大家庭。”刘翠青说。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
农村是剧团的根 农民是楚剧的魂
卢 旭
▲ 新洲区楚剧团农村演出现场 (新洲区楚剧团供图)
“农村观众是咱们基层剧团的根,农民群众是咱们楚剧的魂。”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团长童文春时常想起剧团老前辈的叮嘱。自1990年从武汉市艺术学校毕业成为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的一员以来,童文春从配角唱到主角,他不仅是演员,还负责创作与剧团管理工作。虽然年龄和身份在不断变化,但从来没变的是他与楚剧团一如既往走村串户,把楚剧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创建于1953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基层文艺院团。
剧团长期坚持“送戏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戏曲进校园”“戏曲进景区”等公益文化活动,将戏送到农村、校园、景区、厂矿、军营等地方,直接服务于最基层的人民群众,每年演出达300多场次。
每年春节前后的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可谓是剧团全年演出的重头戏。节前的演出工作一直要持续到腊月二十五左右,节后的大年初三,剧团的全体演职员工就又告别家人,投身于送戏下乡的征程中。“历经冬、春、夏三重天,每天少则演出两场,多则早、中、晚3场,特殊情况为了抢天气还得演出4场,没时间吃饭,演职人员便轮流换班抽空吃饭,嗓子唱哑了,吃点消炎药,含点咽喉片,继续上阵演出。”童文春说。
剧团的演出不仅服务于农民,剧目的创作更是取材于基层、贴近农村。“楚剧来源于田畈音乐,农村老百姓在劳动耕作时哼唱的小调就形成了楚剧的一些腔调,所以我们创作所反映的就是老百姓的这些生活。”童文春说。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肆虐武汉。剧团的许多演职人员下沉到社区、农村,开展防疫与服务工作。在此期间,大家根据亲身经历与身边的好人好事,创演了楚剧表演唱《四个大妈夸媳妇》,该节目通过风趣幽默且通俗的语言,展现了疫情期间武汉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抗击疫情的奉献精神。此外,楚歌《向白衣天使深情地敬一礼》《天使颂》、劲舞快板《众志成城抗疫情》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抗疫节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演出,受到基层老百姓的喜欢。
近几年来,剧团紧跟时代,创作演出了《焦裕禄》《悬鱼太守》《楚剧大师沈云陔》《蘑菇与鲶鱼》《好一片绿洲》等一批群众喜欢的原创剧目。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剧团到新洲革命老区徐古镇的农村蘑菇基地采风,创演了扶贫题材小楚剧《蘑菇与鲶鱼》,讲述了致富能人蘑菇王带领村民立志走向富裕的故事,用群众喜欢的艺术形式,宣传了党的扶贫好政策。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剧团紧扣时代脉搏,排演了大型乡村振兴题材楚剧《好一片绿洲》。
自2016年以来,新洲区楚剧团每年完成戏曲进校园100余场。在进校园活动中,既有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观看的剧目,又有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讲座,全区85所农村小学的学生们参与其中、互动模仿,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剧团还派出多名优秀演员进入学校,进行长期辅导授课,所辅导的《戏曲联唱》、楚剧《江姐》等节目在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
童文春说:“当我从事戏曲工作的第一天,就有了心理上的准备,那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的工作就是为广大的农民朋友多排戏、排好戏!”
童文春希望剧团有一天能够真正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剧院,作为楚剧表演和传习基地,在方便更多群众看戏的同时,招收和培养更多青年楚剧接班人才,将湖北传统戏曲发扬光大。
瑞丽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始终坚持“执法为民”的理念
李荣坤
▲ 瑞丽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做日常法制宣传 (瑞丽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供图)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公布《关于表彰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决定》,瑞丽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简称“执法大队”)获评“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称号。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瑞丽这座边陲小镇举全市之力,牢牢守住祖国的南大门,没有让一例病例外流。执法大队和瑞丽所有抗疫大军一样,职责在心,奋勇抗疫,冲锋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同时,执法大队积极宣传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通知,帮助困难文旅企业通过审核获得第一季度贴息补助共计19.3791万元。
立足岗位 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自2010年成立以来,执法大队负责瑞丽市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文物市场、广播影视市场行政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全体执法人员始终保持坚强的党性,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市场监管、案件查处、“扫黄打非”等各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执法为民’的理念,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注重学习歌舞娱乐市场、网络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文物市场、演出市场等各监管行业法律、法规和其他业务知识,努力学习执法程序和办案技巧,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瑞丽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执法大队成立以来,先后办理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无证经营等多起行政处罚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发生。
无论炎热酷暑还是暴风雪雨,执法大队常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加强检查。特别是接到群众举报后,不管是休息日还是节假日,都会按照承诺的时间到达被举报地点。查超时经营,通常是等到晚上12点之后开始查,检查工作会持续到凌晨两三点。执法人员熟知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等各行业的相关规定和当前市场现状,他们为想要投资或从业的群众分析行业风险,并在地段选择、投资规模等方面提供政策辅导,服务群众实际需要。如2021年,执法大队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某企业计划在新车站旁开设歌舞娱乐场所,但这不符合《娱乐场所管理规定》第二章第七条第(三)款“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不得开办娱乐场所”的规定。执法人员主动联系了投资人并告知相关条例规定,及时制止了工程,为投资人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锻造一支有能力、有水平、有温度的执法队伍
因瑞丽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国内外的疫情影响,瑞丽疫情反复频发,各文旅企业基本处于停业状态。执法大队积极配合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在各文旅行业工作群中发布疫情相关的官方通知、通告、疫情防控规定和要求,让企业知悉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动态,配合政府落实好行业内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疫情期间未发生一起违反疫情防控要求的案件。此外,执法大队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协助员工众多的歌舞娱乐企业办理通行卡,让企业为住在宿舍的员工购买配送生活物资,解决了员工的吃饭问题。
除了做好疫情期间的市场巡查以外,执法大队在“3·29”疫情期间协助转运滞留在瑞丽的游客2800余人,“7·04”疫情期间协助转运离瑞就学学生和家长800余人。在这两次人员转运工作中,执法大队副队长赵超全然忘记了心脏里的六根支架,他身先士卒,带领队员全力投入到工作中,从早上一直干到次日凌晨更是常有的事。在他的带领下,执法大队圆满完成了人员转运任务,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支有能力、有水平、有温度的执法队伍的社会担当。
据了解,截至4月,执法大队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87人次,执法车辆82车次,检查经营单位344家,执法大队的每位同志都本着“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的工作和生活信条,坚持警钟长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办案,诚信、诚心、诚恳待人,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职责和最高的使命,以真情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口碑。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守住初心 与民同行
王 彬
▲ 2022年3月4日,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联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守护童心童愿集体生日会”,10多名留守儿童及志愿者参加了活动。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这边习练书法,那边专注画画,时不时传来笑声,又或是热切的讨论……每天下午5点来钟,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就变成另一个课堂,迎接着放学回来的孩子们。谈到这项服务的由来,该中心站长张报道出原委:“曹老集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全镇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在家带着,由于他们文化水平有限,这一特殊群体的课外教育问题,成为在外打拼的父母最大一块心病。我们就想到要用好阵地,解决孩子们放学后无人辅导和管护的问题。”
正因始终秉持这样一种为民办实事的态度,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获评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据了解,从2019年7月开始,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就组织村居文化协管员、在校老师,并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在双休日和寒暑假,针对全镇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开设了“文文”爱心助学团,免费提供作业辅导服务。同时,中心还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开展室内体育活动、益智类棋类活动、书法培训活动和课外阅读指导等服务。近3年来,该中心累计服务全镇中小学生6000多人次,其中留守儿童2000多人次。
把孩子们课后时间做好了安排,服务中心又结合青少年精神素养提升,创新文教结合模式,于2020年7月联合该镇7所小学,成立了“红领巾”初心社,通过一系列爱国主义阅读实践活动,培养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初心社成立以来,社员由最初的18名发展到现在的100名,累计举办活动700多场次,近1.2万人次参与。“在‘红领巾’初心社,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爱国主义这样的大情怀,我们家长也深受教育。”正如小社员王致远的妈妈所说,“红领巾”初心社的爱国主义阅读实践活动,在加强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带动了家长参与,起到了“小手拉大手”的作用。
服务中心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深入基层,不断丰富服务项目。他们在曹老集第一小学成立的留守儿童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现在已成为非遗传承的一大阵地。在这里,安徽省级花鼓灯传承人朱同陆年培训时间超过500小时,带出了一批小传人。该中心于曹老集第二小学设立泗州戏传承基地,孩子们也学得不亦乐乎。据统计,目前这两个基地学员累计超过300人,全镇拥有群众性花鼓灯队伍8支,农民泗州戏小剧团3个,花鼓灯区级传承人15名、市级传承人1名,形成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中心积极吸纳村干部、基层文化能人、社会培训机构人员,培养基层文化志愿者,让他们参与到农村文化活动中来,为基层注入活力。针对文化志愿者,我们‘量身定制’嘉许回馈制度,大大提高了文化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张报介绍,目前该镇注册文化志愿者超过100名,每年到中心参加活动的文化志愿者超过500人次。
在文化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下,基层文化活动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充实,对基层群众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许多人主动参与文化公益活动,阅读、书画、瑜伽、英语等培训课程都有相应的社会组织常态化供给。如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史艳婷,作为中心的少儿绘画辅导员,已连续举办了3期少儿公益美术培训班。学之课堂负责人许叶玲成为文化志愿者以来,在中心开设了作文与阅读培训班,每周服务4小时,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蚌埠市书法协会会员史超自2019年以来,在中心开设少儿书法公益培训班,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00小时,服务9000多人次。2021年,史超被评为全国“圆梦工程”优秀志愿者。
“现在,我们不用专门去城里找培训机构学才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化的服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村民于勤点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