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实践的生动样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26  浏览次数:11029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受到不小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及文化和旅游部门如何借助地域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受到不小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及文化和旅游部门如何借助地域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文旅企业及从业者如何突破困难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多地通过创新实践,化解市场难题、开拓发展新思路,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实践的生动样本。


▲ 学员在惠和影雕研学课堂学习影雕雕刻制作  谢嘉兴 摄


01

福建厦门:

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旅游“火”起来

黄国勇


从2021年的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到今年的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福建率先在全国提出“文旅经济”,并将其定位为全省四大经济之一。文旅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旅经济发展?

从关注一项濒危的非遗技艺,发展成为文旅融合全产业链、年收入过亿元、拥有员工110多人的全国石艺文化行业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厦门惠和石文化园的文旅创新发展之路,成为福建充分应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文旅融合、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的生动样本。

丰富地域资源

为文旅融合提供优质土壤


福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5项。文物数量尤其是革命文物资源,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旅游休闲街区的数量,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同时,福建各级非遗项目与类型极为丰富。2021年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从各地文旅部门推荐的近200个文化标识中评选出13项“福建文化标识”,古田会议、妈祖信俗、朱熹、闽茶、德化白瓷、武夷山、福建土楼、三坊七巷等入选。丰富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成为福建文旅融合实践的重要材料库。

正是得益于闽南生态保护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惠和石文化园的文旅融合之路才有了优质土壤。上世纪90年代,受城镇化和市场疲软期等影响,石雕行业日渐式微,惠安影雕技艺传承也面临危机。在惠安影雕技艺传承人李雅华的带动下,几十年间,通过生产性保护、社会化传承、生活化利用、产业化开发,创新非遗传承的惠和模式,惠安影雕实现了品牌驱动下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

“苏杭刺绣绣丝绸,闽南刺绣绣石头”。作为从惠安石雕演变创新、用重锤在石板上敲击形成点阵来进行构图的技艺,惠安石雕(影雕)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影雕行业得以复兴,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影雕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源于其独具特色的纪念性和装饰性,是闽南文化自信和向心力的见证。”长期关注厦门惠和石文化园发展案例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黄俊毅说,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正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成果的生动注脚。

孵化培育多种业态

创新转化延伸产业链


从2008年惠和石文化园创建以来,这个4.2万平方米、以惠安影雕雕刻技艺为种子的园区,孵化培育了惠和古昕厝、古厝溯源艺术馆等多种文旅融合发展业态。“惠和的文旅融合之路,经历了从博物馆到主题园、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从物到人、物化—活化—本地化—品牌化、从单一到多元等开发策划过程。”黄俊毅说,园区已成为一个集石雕艺术创作展示、非遗传习、文创设计、文旅休闲与教育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园区,也是一个以文化为核心内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景区。

在发展过程中,惠和匠心独具,通过在地文化的创新转化,推出一系列广受欢迎的文旅产品。“最厦门”伴手礼、福文化系列文创、惠安女系列文创等炙手可热;以特色石磨咖啡“吸粉”的惠和书院,融汇二十四节气的惠和磐雅苑石与生活美学空间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园区还结合旅游空间特点,对旅游路线进行规划设计,融合观光游览、参与体验、购物娱乐等消费需求;对影雕技艺及传承人进行文化重构,打造了时长25分钟的展示地域风情的演艺节目;邀请南音、布袋木偶戏、闽南童谣等众多闽南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园区,推出非遗展演、非遗市集等活动。

惠和还将石雕技艺运用于古建修缮、主题艺术景观等领域,打造“修、造、美、游”四大业务,整合影雕产业链,提升影雕产业价值,向全产业链业态延伸,跨界试水家庭教育微剧场、沉浸式旅游体验、云上博物馆、直播带货、区块链NFT领域等。如今,惠和石文化园区年接待访客约100万人次,旅游纪念品销售额达500万元,新冠肺炎疫情前含古建板块年收入近亿元。

文旅融合时代

应用实践的生动样本


“惠和石文化园成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示的典范,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源自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愉悦。”厦门市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赵斌介绍,15年前,厦门市政府批准利用忠仑公园一角进行建设的惠和石文化园,当时已建成3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规划提升为4A级旅游景区,“园区在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旅融合项目发展方面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惠和石文化园始终以闽南石文化、技艺类非遗为主题,并全力维护园区文化品牌,结合现代技术和时尚的体验项目、文创商品研发等都以不破坏园区文化品位为前提。”黄俊毅介绍,在将非遗影雕元素融入文化和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园区遵循“阐释、展演、整合”“文化载体化—载体功能化—功能商业化”等开发理念和策略,并强调在载体功能化的过程中注重旅游体验以及非遗以人为中心的活态特性;在功能商业化的过程中关注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以及非遗的品牌化策略,这些发展理念难能可贵。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在文旅经济发展方面应积极探索特色创新之路。”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碧珊表示,近年来,厦门通过不断创新,推出了以惠和石文化园为代表的一批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场馆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的范例。惠和石文化园长期专注文旅生态共融发展,是厦门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行者与典型标杆,通过将传统石文化与非遗、旅游、创意、生活相结合,以多样态、高频率的非遗活动、非遗市集、非遗研讨会等方式,打造了多组合、全场景的闽南风格沉浸式文旅融合时空。在闽南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非遗影雕技艺的创新性表达上,打造出特色品牌,成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旅融合时代应用实践的生动样本。

黄碧珊介绍,下一步厦门将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牵引,从理念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深挖、推动,着力开发厦门文化体验游、生态和谐游等11个新业态,推动建立“文化+旅游”双向赋能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融合、产品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旅游“火”起来,全面推动厦门文旅经济创新发展。

▲ 江苏文旅消费推广第二季启动仪式  王炜 摄


02

江苏:

多措并举助纾困 精准施策促复苏

王  炜


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和旅游行业造成严重冲击,不少文旅企业面临经营发展困难。今年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江苏省财政厅出台《关于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苏十六条”),围绕“加大纾困帮扶力度、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三方面对文旅企业进行纾困帮扶。

近日,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江苏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精神,为确保各项惠企纾困政策早落地、早见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又出台一揽子具体帮扶举措,力求为困难中的文旅企业送上早春“及时雨”。

及时施策,

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信心

“苏十六条”调剂安排了8500万元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旅行社、旅游景区、演出经纪机构和小剧场、特色旅游饭店等文旅市场主体恢复发展、创新发展。具体措施还包括提前开展年度省级文旅产业发展类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及早下达9000万元项目资金,扶持重点项目、融合转型项目和小微项目。同时,提出下调2022年度省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利率1个百分点、协调金融机构创新文旅金融产品、持续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

这些措施拿出真金白银,直击文旅行业所面临的痛点,尽可能让文旅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 无锡拈花湾景区  王炜 摄


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认为,江苏省近期出台的系列政策,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就是“定心丸”“及时雨”。“在疫情常态化的前提下,我们要做好疫情防控,坚决落实好政府各项惠企政策,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同时积极对上争取,在优惠利率贷款争取、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减免缓交、稳岗培训补贴争取、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力保落实。”吴国平说。

“‘苏十六条’囊括减税降费、财政和金融支持、稳定用工等多项政策,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也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信心。”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CEO于敦德表示,政策支持下,途牛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贯彻落实各项普惠性稳岗返还政策,在实现“减负”目标的同时还进一步稳定了人才资源,保障了企业的平稳运转。

精准帮扶,

让更多企业尽快享受到政策红利


相对于去年9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助力文旅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不难发现,“苏十六条”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如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方面,从支持景区预约、流量管控系统建设,变成了支持景区智慧旅游建设、游览及二次消费配套等项目建设;在演出市场复苏方面,从帮助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加快恢复运营,变为扶持一批演出经纪机构、支持打造一批品牌项目;江苏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也从往年的下半年下拨,提前到上半年就完成资金下拨。

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纾困扶持政策,体现了江苏对文旅行业帮扶纾困的决心。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陈劲松介绍,在“苏十六条”出台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进行了充分调研,了解市场主体的主要难题,有针对性地扶持更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出游需求的旅游产品。“对企业来说,资金是急事,一定要及时下拨,而在鼓励政策方面,还需企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有序推进。”陈劲松说。

记者了解到,为使政策有效落地,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期将“苏十六条”细分为48条具体任务,对落实政策工作进行全面务实部署,推动各地各部门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惠企政策直达机制,针对以往政策执行中市场主体反映较多的审批程序复杂、上报材料较多等问题,在严格规范程序的基础上,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让更多文旅企业尽快享受到政策红利。

思谋转型,

走出突破困难的创新之路


近期,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密集开展扶持旅游景区提质扩容项目建设申报、旅行社企业创新发展奖补申报、演出经纪机构扶持奖补申报工作,以及对2022年优质旅游产业基金项目给予利息补贴,从4个方面分别对景区、旅行社企业、演出经纪机构和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扶持措施。

面对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文旅企业进一步感到了信心与力量。

在中青旅江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文君看来,文旅企业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持续帮扶,也要通过转型升级来“自救”。她坦言,尽管政策扶持力度大,但眼下旅行社企业经营普遍不容乐观:中青旅江苏国旅2021年的营业额约为5000万元,仅占2019年的15%左右。她认为,此次细化奖补项目类别,正是在鼓励、号召企业在出入境游停滞的当下,更应聚焦国内市场、深耕细分领域。该公司就专门设立了研学事业部、红色旅游事业部、乡村创新事业部等部门,进行更加专业化的运营,这也是该公司此次申报的重点方向。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省里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给行业从业人员注入信心,政策的落地还需要逐层落实,同时相关政策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这也需要各相关部门尽快做好政策的落实。”金陵饭店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张胜新表示,政策出台刚过去两三个月,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政府政策产生效果是有一个过程的,相信这些针对性很强的政策会逐步显效,“作为文旅行业从业人员,也要积极用好政策,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走出一条疫情影响下突破困难的创新发展之路。”

03

新疆:

文化就在百姓身边 旅游令所有人向往


李  琤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凝聚人心为根本,积极探索“文化润疆”在基层实施的有效途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侯汉敏表示,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系统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开展了一系列展览、展演、展播活动,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网红打卡地”;用优秀舞台作品讲述光辉历程,打造了话剧《林基路》等7部优秀作品,歌舞《新疆是个好地方》、话剧《金色的胡杨》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奖,实现新突破。党史学习教育与“文化润疆”“旅游兴疆”有机结合,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惠民,

把文化送到百姓的身边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为主线,把“文化大院”建设作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载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有力抓手。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赛罕陶海村,文化服务小分队把草原当作“课堂”,把炕桌当作“课桌”,把坐毡当作“坐椅”,邀请当地民间艺人一同用贴近牧民生活、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器乐演奏、舞蹈等,为牧民送上一场展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可喜变化的演出。

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塔格艾日克村“文化大院”系该村村民利用自家院落打造而成,设有阅读区、娱乐区,为村民看书读报、宣讲交流、舞蹈排演等提供场地和服务。这家“文化大院”作为该乡唯一的示范点挂牌运行后,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显现。目前该乡其他村陆续自发建成20个“文化大院”,实现从无到有质的飞跃、从少到多量的提升,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文化大院”正以星火燎原之势,促进新疆基层文化阵地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新疆农村文化新地标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文化大院”示范点正在成为聚贤聚能的“强磁场”,文化活动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大粮仓”,群众思想更稳、信心更足、干劲更高,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彰显。

农村“文化大院”把话筒、舞台交给百姓,把农民的家变成乡村文化新阵地。“石榴籽”文化小分队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备受喜爱的“明星团”。老百姓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冰雪,

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


新疆处于冰雪黄金纬度带,雪期长、雪质优、雪道落差大、滑雪体感温度舒适、滑雪场距离城市近,冰雪旅游发展条件好,被誉为“最温暖的滑雪场”。除了冰雪资源禀赋,新疆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奇特的冰雪景区、温泉资源和绿色生态有机食品,共同组合成“冰雪运动+冰雪观光+民俗体验+特色街区+温泉水疗”等复合多元冰雪旅游产品。近年来,新疆各地州不断提升冰雪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提高重大赛事服务保障能力,举办冰雪体育运动赛事和冰雪旅游节庆活动,发展冰雪装备产业,冰雪旅游快速发展。

为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1年冰雪季新疆全区12个地州县市举办了冰雪风情节、冰雪文化旅游节、冬捕节等冰雪主题节庆,配套组织400多项冰雪文化主题活动,助推冰雪节向“冰雪季”转变,引导冰雪消费集聚释放,带动冰雪经济发展。

今年元旦假日期间,昌吉州举办了以“庭州献礼,圆梦冬奥”为主题的“2022新疆昌吉冰雪节”,巴州博斯腾湖景区在元旦当日举办了内容丰富的冰雪竞技比赛。此外,伊犁州、塔城、阿克苏等地区也通过开展“迎冬奥 爱冰雪”冰雪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冰雪筑梦·迎冬奥”冰雪文化系列活动、“破冰行动‘渔’你相约”等系列冰雪主题活动,激发了群众享受运动、助力冬奥的热情。

目前新疆全区已经形成“2+1+N”(阿尔泰山、天山2个冰雪旅游带,乌鲁木齐南山、阿勒泰市、可可托海、伊宁市、阿克苏—温宿、赛里木湖—温泉、独山子等冰雪旅游组团)冰雪经济发展格局,全区滑雪场达72家,其中5家5S滑雪场。打造出喀纳斯、天山天池、天山大峡谷、赛里木湖、可可托海、那拉提等冰雪旅游精品景区,初步形成阿勒泰、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州等冰雪旅游目的地,其中乌鲁木齐、阿勒泰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冰雪旅游目的地。全区有12个冰雪旅游节庆和400多项冰雪主题活动,部分冰雪旅游节庆、滑雪场和冰雪景区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冰雪旅游品牌;2020年,全疆滑雪场接待游客154.25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34.0464万元。

下一步,新疆还将加快滑雪旅游目的地建设,鼓励指导各地实施“5A级景区+滑雪场+旅游休闲街区”冰雪旅游组团式发展模式,打造冰雪旅游目的地,引领冰雪旅游规模集聚发展。

“文化润疆”,

推动文旅发展提档升级


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举办“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200余个非遗项目、近千件展品集体亮相,成为推动“文化润疆”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

一批A级旅游景区、国家和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品牌创建成功,新疆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招商引资持续扩大。第十五届新疆冬博会37个项目签约额达694亿元。在用好疫情防控联动机制的同时,科学做好防疫、滞留游客服务保障等工作,妥善解决游客诉求,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档升级。

在文物领域,2021年,17项“考古中国”项目在新疆有序推进,新疆石窟寺专项调查也全部完成。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入选“2020年六大考古新发现”。“西域治理文化遗产阐发与传承技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5个地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展览获全国十大展陈精品奖;“新博文创”开启文旅融合新途径。通过文物展示利用,增强“五个认同”,让文物在新疆大地上“活”起来。

侯汉敏表示,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在4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下功夫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建设。办好“对口援疆非遗展”和“创青春”创意设计大赛。用精品文创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旅游市场活力。打造丝绸之路乐器博物馆,支持一批特色博物馆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二是下功夫打造丝路古道精品线路。挖掘利用都护府、石窟寺、古道等资源,推出“文物+旅游”项目,培育乌孙古道等丝路古道精品线路。三是下功夫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微笑新疆”2.0行动,让“进出疆快起来、疆内环起来”。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组织优秀剧目、美术作品、非遗项目、文物等进行交流展示。依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四是下功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兄弟省市文化和旅游人才资源,做好线上线下培训。用好“订单式”人才,加强针对性帮扶。落实好“基层文化人才共建培养项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