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话剧《铁流东进》:红色电波闪耀铁军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21  浏览次数:65687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淼▲ 王昊宸 摄4月18日,根据人民文学奖得主季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铁流东进》首轮演出正式收官。7天时间、9场演出,场场爆满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淼

▲ 王昊宸 摄


4月18日,根据人民文学奖得主季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铁流东进》首轮演出正式收官。7天时间、9场演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作为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开幕大戏,《铁流东进》这部热血涌动、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以高品质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 王昊宸 摄


两代人的精神探寻

歌颂平凡生命的伟大蜕变


话剧《铁流东进》由编剧查文白、钟鸣,导演查文浩,舞美设计张武,灯光设计黄祎等优秀主创人员联袂打造,演员侯岩松、田征、王挺、褚栓忠、张真源、王啓函、李梦男等组成铁军独立师第三团,秉持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共同呈现出一部气质独特的红色题材舞台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后的第一部新创作品,剧组在总书记回信的鞭策和激励下坚守话剧舞台,不忘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以优秀作品践行总书记嘱托,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军人离开战场有两种方式,凯旋或牺牲。他是第三种……”话剧《铁流东进》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突然宣布“我是烈士”。孙子通过爷爷的一言一行,揭开他的身份之谜——1941年,皖中独立师第三团东进受阻,被日寇围困在白马山,急需通过电台与上级联系。协助三团的发报员是一位技艺超群、却对抗日胜利毫无信念的老百姓,他与三团的相遇像一块顽石砸进了滚烫的铁流中,火花四溅。

查文白采用了两个时空交替叙述的方式,一层层展开那些为民族浴血奋战的铁血往事,同时也让当代人近距离感知历史上一个个鲜活而刚毅的年轻生命。主人公李安本的孙子从怀疑爷爷是逃兵到揭开隐秘真相的过程,也如同李安本从平凡到伟大蜕变的心路历程,创作者的意图在于让新时代的人们见证铁军精神代代延续。


▲ 塔苏 摄


全方位调动感官

让无形电波汇成东进铁流


舞台上转台不停旋转,战士在枪炮声中一个一个倒下,投影里闪过弹幕一样的电波,一面鲜红的旗帜始终屹立。在这壮烈的一幕中,铁血战士用血肉熔成一条前仆后继的铁流。在话剧《铁流东进》的舞台上,无形的电波与铁军的钢铁洪流结合为一种精神上的传导物质,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被迅速点燃。

查文浩运用诗意浪漫的想象力,以影像、灯光、音乐、演员形体等为载体,立体呈现了电波的形态,调动着现场观众的感官。舞台上高低不一的白色矩阵排列成摩尔斯电码符号,而代表点、划、停顿的间隔距离又将其构成一个迷宫,灯光一变,顿时成了狼烟四起的战场,最后在舞台上立起了庄严肃穆的汉白玉纪念碑……战士们在这座摩尔斯电码组成的山上等待突围,坚守希望。舞台上方的纱幕也由摩尔斯电码符号组成,随着转台的运动,影像在纱幕上移动,仿佛是发电报时滴滴答答的节奏,营造出浪漫诗意的意象。

话剧《铁流东进》将电波的形态具象成圆形,与旋转的舞台融为一体,诗意地诠释电波与铁军的关系,在音乐旋律里也加入了摩尔斯电码的元素,用男声合唱与哼鸣的方式贯穿整首歌曲,这滴滴答答的声音也是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李安本循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声音,在宏大的抗战作品中汇入柔和感人的笔触。


▲ 塔苏 摄


唤起时代共鸣

展现抗战题材戏剧新风貌


演员侯岩松将他的戏曲功底运用在塑造李安本这个人物上,他提议把李安本教战士们发报的过程编排成一出“轿子戏”。同样饰演李安本的演员田征认为这是一个有光彩的角色,每一次创作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剧中的李安本通过一直想要发的那封空白电文告诉战友“我要替你们好好活着,这盛世如你们所愿”时,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因疫情被迫中断排练的《铁流东进》,在第二次筹备时有了演员王挺的加入,他演绎的团长操一口四川话,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四川方言演出的还有首次参演话剧的张真源,经过近两个月的排练,他已逐渐熟悉话剧表演的特点和方法,在舞台上张真源饰演的小柴火是整个队伍里最娇艳的青春火光。

话剧《铁流东进》用解密式的开端引出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剧中人物生动丰满的性格和幽默智慧的台词,好像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江湖。褚栓忠饰演的杜参谋希望抗战胜利再回大学课堂;演员王啓函将台词编成说唱,于是就有了李安本坐在战士们抬着的滑竿上唱念出摩尔斯电码口诀的一幕;邓炀饰演的彭大刀,在牺牲前喊出“没杀完的鬼子交给你们了”——展示群像散发着各自独特的人物魅力。

这部开票即售罄的话剧,在首演现场迎来了年龄跨度近60岁的观众群体,十几岁的观众感叹:“太燃了!原来红色话剧这么好看。”年长的观众则表示:“像看电影大片一样过瘾,没想到主旋律还能这么演。”更有走出剧场依然在为剧中战士流泪的女性观众以及无线电和军事题材爱好者。

落幕前,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在舞台上构建了一座纪念碑,他们同时也用戏剧语言给予了纪念碑生命。该剧重温历史的温度、唤起时代的共鸣。让当下的人们记住了这些英雄坚贞不渝铁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和牢不可破、铁一般的团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