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篇
关键词:全民参与
2月4日晚,国家体育场一片欢腾。一场长达35分钟、热情洋溢的“行进式广场舞”在此展开,拉开了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序幕。
这场广场舞是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人数最多、年龄跨度最大的环节,也是“行进式广场舞”首度亮相国际舞台,参演者是来自北京、河北石家庄和张家口三地的1365名普通群众,其中,年龄最小的仅5岁,年龄最大的74岁。这些非专业舞者的精彩演绎,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健康快乐与自信,成为冬奥会开幕式一大亮点。
“我们创作的初衷就是体现全民参与性,希望通过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对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一份生动的解读。”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导演孟艳介绍,导演组对表演主题、表现形式和队伍选择、结构设置进行了反复研讨,最终打破北京2008年冬奥会以专业演员为主的方式,全部采用群众演员,并创造性地采取行进式的表演形式,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
“演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加上人数众多,年龄跨度大,给排练带来不小的挑战。”此次仪式前表演节目编导王征坦言,为了让大家尽快进入节奏,编排中,导演多次到社区、公园采风,并在初期创排完成后逐个试动作,确保能体现各个年龄段群众的性格特色,之后的现场教学也十分注重根据表演者的反馈适时调整舞蹈动作。“整个创排过程令人难忘,最让我感动的是,演员将每一次排练都视为正式演出,全情投入,即便遭遇严寒甚至大雪等极端天气,也毫不懈怠,利用一切机会坚持排练。在这里,不管老少皆是如此,年龄从来不是障碍。”王征说。
克服疫情防控和天气等因素影响,经过数月扎实的排练,仪式前表演以递进的结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一个主题为“冰雪世界”,一朵朵旋转飞舞的雪花,在空灵纯净的音乐声中慢慢铺满整个环形跑道,将整个鸟巢装点成一个梦幻般的冰雪世界,给全世界的朋友送上祝福;第二个主题为“期盼团圆”,一组组家庭出现在场地中央,传递团结凝聚的温馨;第三个主题为“欢聚时刻”,人们迈着自信、热烈、欢腾的舞步,展现着活力与自信,向全世界发出冬奥的邀请;第四个主题为“祝福冬奥”,当《我和你》的音乐响起,时间仿佛穿越回2008年,那一次,我们惊艳了世界,这一次,我们将再次带给世界惊喜;第五个主题为“梦幻舞台”,全场演员用铿锵有力、活力四射的舞步,祝福所有参赛选手在冬奥会的舞台上再创辉煌、取得佳绩;第六个主题为“精彩绽放”,热情好客的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的胸怀、灿烂的文明,拥抱着来自全世界的朋友,期待全世界人民相亲相爱、共创幸福美好的未来。
千余人的演员队伍,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行进过程中将流行舞、现代舞、民族舞、国际标准舞等丰富多彩的舞种,以广场舞的形式进行融合,在欢快的节奏中,凸显出群众的参与感,用歌舞形式推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表演画面呈现出主次分明的视觉效果,并随着音乐变化呈现出多样的舞蹈风格,充分展现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和精气神。
开幕式仪式前表演中,24首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串联播放,既应和着“第24届”冬奥会,也对应着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覆盖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喜好,既包含了《少年》《万疆》《站在草原望北京》《最好的舞台》等曲目,也有以冬奥为主题的《一起向未来》《孝行天下》《雪花请柬》《冰雪情怀》等,更有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冬奥会开幕式的这张歌单很快登上热搜,将全民迎接冬奥的热度持续延展开来……
参演篇
关键词:文化自信
立春之日,万物复苏之际,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这一国际舞台上,群众是仪式前表演的绝对主角。偌大的表演场地,行进式表演形式,每个位置都是C位。
当《少年》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国家体育场响起,一群广场舞爱好者翩然起舞,代表了国人,惊艳了世界。这其中,众多演员来自文化馆馆办团队或社区一级广场舞队伍,也展现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取得的卓越成就。
双奥人物:
文化自信蕴含在“自然而然”的舞蹈中
“第二次参加奥运会热场表演,准备上是相当充分的,心态上则是相当从容的。”今年64岁的王英华曾是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的副馆长,退休后,她继续投身钟爱的舞蹈,带领区级广场舞队伍参加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活动。
回想起2008年初次登上奥运会开幕式的紧张,王英华觉得恍如昨日,又仿佛已很遥远,14年光阴倏忽而去,当年紧绷的状态,如今已转为成熟豁达的表演姿态。“我们对于祖国繁荣富强的这份信心、对待广场舞的这份热忱,是始终如一的。因而,即便在冬奥会这样重大的国际舞台上,我们也有十足底气,拿出平常心,跳出精气神。我想,咱们的广场舞就是中国人积极向上最自然的展现,咱们中国的发展就蕴含在这份‘自然而然’中。”王英华感慨道。
与王英华一样,同样参与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孔令顺,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结束后,将心中无限深情化成一首诗作。“申奥成功欢呼跳,奥运欢喜聚一堂。冬奥冰雪少年勇,双奥之都中国强。”跳舞的过程中,她跟许多队员共享这一份荣耀。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而稳步发展,经历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而勠力前行,中国奋斗不息的力量如同奥运会的拼搏精神,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
台上“素人”不简单:
不是少年 胜似少年
一改专业演员演绎奥运会开幕式的惯常设置,本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登场的群众堪称实实在在的“素人”,其中不乏中老年舞者。然而,这批年龄40岁至70岁的文艺爱好者,无愧“广场舞达人”之名,个个都能亮出一招儿,不仅表演经验丰富,还有过硬的体能素质。
台上台下,“广场舞达人”不是少年,胜似少年。
作为此次仪式前表演唯一一支来自社区的广场舞队伍,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舞协齐舞飞扬舞蹈团十分亮眼。该团已经成立了10年,团员都是舞场老将,常年保持体能训练。团长张娟介绍,平时大家练动作就非常刻苦,尤其重视细节的把控,不少团员已经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对广场舞的追求早已超出基础的健身目标。
海淀区文化馆馆办舞蹈团副团长马崇阳认为,除稳定持久的舞蹈技能综合训练之外,“广场舞达人”的必备技能还有适应力,包括对舞蹈动作、排练场地、活动要求等,他们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在各类舞台上游刃有余地展现群众性文艺活动的风采。马崇阳还透露,这次为了更好地完成开幕式热场演出,队员大开脑洞,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把家门口、小区地下车库、市内公共场所开放区域等一切适合开展练习的地方都用起来,展开碎片化“加练”,为迅速适应鸟巢正式合排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个人代表一支队伍:
每个人身后都有强有力的支持
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广场舞得到世界认可和欣赏;连轴转的高强度训练中,每个广场舞演员身后都有一支队伍,他们是后勤队员,是家人,甚至是观众的期待。所有这些,汇成一条永续发力的传送带,将最好的一面交付国际舞台的高光时刻。
“每天3万步打底,跟进23次合排,保障3支队伍80余人,与40多位司机沟通交通出行。”这是区级舞蹈团副团长施苏平的成绩单。身为团里主力之一,施苏平这次并没有选择亲自上场,而是主动走到幕后,为所有上场队员做起后勤保障。工作中需要大量对接和沟通,她每天不知要绕鸟巢多少圈,不知多少日夜奔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排练期间比队员睡得晚起得早,只为能让大家以更好的状态跳出中国人的风采。
不同于贴身的陪伴,每一位上场演员的家庭,用另一种方式担当了强有力的后盾。因为排演计划,只要申请参与活动,就意味着要接受集中训练,不能与家人共度虎年春节。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广场舞参演队员的家人一致表示全力支持。还有的队员家人将开幕式表演放在家庭事务第一位,全家共同制定训练计划,参与排练准备;有的队员第一时间组织家庭会议,将家里大小事宜做了妥善安排;有的队员晚上陪伴正住院治疗的家人,白天再返回排练场……这样的奉献与担当,这样为国争光的强烈信念,流淌在1000多个家庭中,反映出国人普遍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机制篇
关键词:多元发展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中,一个演员背后有一个家庭的参与,而一个节目背后则有地区和文化部门的支持。
舞台上的闪耀,是群众精神面貌的直观体现,也侧面体现出群众文艺创作机制的成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的高效。
作为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行进式广场舞”表演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北京市海淀区组织的80位“广场舞达人”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她们在冬奥舞台上精彩演绎的《茉莉花》和《少年》等多个节目,让世界看到了青春不老、乐龄乐活的精神,传递了国人自信向上、创造美好的面貌。
以“广场舞达人”为代表,广场舞的群众文艺骨干和文化能人是怎样选出来的,又经过了怎样的培养和历练?海淀区有独具特色的一套章法。
与广场舞是“老年运动”“女性运动”的传统印象不同,海淀区一开始就将广场舞发展定位为全民性,由区一级延伸到每个街道、社区,广场舞在海淀一直是活力和青春担当。
海淀区广场舞的开展充分结合海淀区的人员特点,“因人制宜”,尤其是在广场舞走到青年人身边等方面广开思路。一方面,海淀区通过“以赏代教”,注重提升广场舞艺术性,以引导欣赏取代一般宣传,让人们领略到既有青春活力又能强健体魄的舞蹈之美,打破固有印象,极大转变了青年群体对广场舞的认知;另一方面,海淀区通过“午间时光”艺术教育体验活动及日常培训等,单独开设青年人的展示平台,在近年来的广场舞展演中,将青年群体喜欢的各种舞蹈元素与广场舞相结合,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编工作;此外,海淀区还采取点对点方式,走进青年群体,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审美习惯的人员特点,推广风格多样的舞种,还在服装、化妆、道具等舞台展现上,向年轻态倾斜,不断创造机会,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群理解广场舞,并参与其中,培养出青年“广场舞达人”。
目前,海淀区共培养约700支广场舞队伍,覆盖90多万人次,每年平均演出380个节目,承担大型文艺演出活动40余场,已形成发布新作、艺术引领、示范树立、贴近群众、风格多样、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广场舞活动格局。
走上广场跳起舞只是外在表现,据了解,为促进广场舞更好发展,海淀区于去年发布了《海淀区广场舞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海淀区广场舞三年高质量发展报告,计划培养百支精品广场舞团队、百名广场舞带头人、十支群众喜爱的广场舞作品、十个广场舞空间共享、十场广场舞达人团队巡演;构建艺术联盟,展示发展成果,让广场舞为新时代美好生活代言。
此外,以海淀区文化馆为文化阵地,海淀区持续开展广场舞艺术培训,采取理念宣传、达人形象、品牌推广、资金支持等措施,确保广场舞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在第五届海淀广场舞达人秀的启动仪式上,海淀区发布了《广场舞宣言》,这是一项群众热爱的艺术活动的成果积淀,也标志着一幅崭新画卷的铺展。
“此次参与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又树立了一个新的起点,有利于海淀区以广场舞为抓手,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员力、生产力、创造力、凝聚力,发挥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据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海淀区将进一步打造别样的、青春的广场舞风格,塑造新时代广场舞形象,充分利用好广场舞的特性,传递文化力量,更好地提升群众素养,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点评篇
关键词:潜力巨大
广场舞将传统舞蹈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觉与体育运动带来的健身功效结合在一起,既体现出舞蹈的审美情趣,又表现出健身运动的健身功能,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易操作性等特点,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各级政府的科学扶持、引导是确保我国广场舞良性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广场舞工作,为促进广场舞活动健康、文明、有序开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文化、体育等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将广场舞的扶持、引导、规范、普及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体育工作的重点,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组织保障。
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简称《通知》)。该文件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一部重要文件,也是我国针对引导广场舞活动发布的第一份部委级政策指导性文件。《通知》提出,要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以扶持、引导、规范为重点,同时要在引导、规范的前提下,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综合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广场舞工作队伍,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健身功能,便于群众接受的广场舞作品,培育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广场舞品牌活动。
2016年至2017年,广场舞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部门行业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将广场舞作为大力发展的重点项目,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新时期,对广场舞的政策支持进一步细化。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广场舞活动作为重要项目,提出每年围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举办全国广场舞活动,带动各地广泛开展主题性广场舞活动;依托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征集推出一批“广场舞带头人”“优秀广场舞团队”“群众最喜爱的广场舞”“最受欢迎的广场舞曲”,健全支持广场舞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早在2019年,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委员会从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对全国广场舞发展现状进行过一次相对详实的抽样剖析,并发布相关报告,力图为我国广场舞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
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南通市文化馆馆长曹锦扬分析,政策支持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对广场舞活动日益重视的表现,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广场舞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表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全国各省区市每年都有三四场大型广场舞大赛或展演活动,居民自发的健身文化活动更是不计其数。曹锦扬认为,作为群众性舞蹈的代表,广场舞呈现出不少新特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广场舞的层次化发展更加清晰,普及型和重注审美艺术水平的提升型并存,示范引领效应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广场舞的本土化创编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另外,近年来,各地的广场舞活动通过统筹指导、规范各项制度流程,逐步推进了广场舞有组织、有计划、成规模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
更多展演展示对于促进广场舞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以广场舞登上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为契机,曹锦扬认为,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以扶持、引导、规范为重点;二是鼓励基层探索,要重视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三是加强领域研究,要坚持主题性、群众性、体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只有在理论上理清,才能在实践中前进,也才能舞出品位、舞出精彩。”他说。
下一步,广场舞发展还需针对不同水平配置不同培训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同时要在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广场舞的文化表达,发挥广场舞在城市宣传、当地文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