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广播剧趟出基层文化发展新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05  浏览次数:143530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谭志红▲ 大岭山镇红色资源丰富,为开展广播剧创作提供了众多素材。(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供图)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广东人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谭志红

▲ 大岭山镇红色资源丰富,为开展广播剧创作提供了众多素材。(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发展时期的重要活动区域。近年来,该镇致力整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精神,并以听觉艺术为突破口,创作生产广播剧,探索出一条基层文化发展的新路子。


▲ 大岭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01

补齐基层听觉类艺术的短板

抗日战争时期,大岭山“英雄母亲”李淑桓先后将7个孩子送到抗日前线,其中3个儿子英勇牺牲,她也被国民党顽军杀害。为讲好这一感人故事,2015年,大岭山镇创作了三集广播连续剧《火凤凰》。该剧先后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平台播出,并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许多听众通过电波被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所感染。“故事情节是广播剧的核心要素,必须起伏跌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国家一级导演王锐说,这部剧成功地展现了一位英雄母亲的形象。

以此为开端,大岭山镇开始探索以广播剧为抓手,以红色主题为核心,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该镇深入挖掘本土题材,先后创作了《女儿香》《柴房里传出的宣言》《护旗》等一批优秀的广播剧,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在2021年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中,该镇选送的广播剧作品获4项大奖。其中,《女儿香》被评为连续剧一等奖作品,《柴房里传出的宣言》被评为微剧一等奖作品、最佳制片人、最佳主题歌单项奖。由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创作的《护旗》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集”广播剧精品剧目。

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镇广播剧协会创会会长杨继春认为,以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为手段的广播剧,可以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在今天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喜马拉雅、蜻蜓、荔枝等一批音频APP的出现,使得原先依托广播电台传播的广播剧,凭借优秀的内容IP搭载智能终端而加快传播,可以让听众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收听。

结合多年来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杨继春表示,基层群众文化中,视觉类、舞台艺术类作品相对繁荣,听觉类作品相对匮乏。为此,大岭山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会推动”的模式,创作和推广广播剧。2020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授牌成立了东莞(大岭山)广播剧创作基地,鼓励当地影视传媒、文化艺术公司积极参与广播剧制作,《柴房里传出的宣言》等广播剧作品就是由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拥有广播剧制作经验的文化公司合作创作的。

02

探索广播剧的“大岭山模式”

注重本土性是大岭山镇广播剧的重要特点。该镇的创作者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创作了广播剧《火凤凰》以及微剧《小英雄大眼仔》《老虎山下五少年》,均取材自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当地的真实故事。大岭山鸡翅岭村是“广东省莞香(女儿香)文化之乡”,“莞香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此为题材,大岭山镇创作了四集广播剧《女儿香》,弘扬莞香文化,先后在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些作品均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容易引发共鸣。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原副秘书长赵德全认为,《女儿香》让听众形象地认识了大岭山与女儿香的历史渊源,为女儿香注入了浓郁的艺术气息,是一部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融合而产生品牌影响力和文化渗透力的好剧。

大岭山镇不拘泥于历史,不局限于乡土情怀,而是用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2020年7月1日香港回归23周年之际,大岭山镇创作的广播剧《护旗》在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首播。该剧根据2019年发生在香港的真实事例创作,展示了香港爱国青年敢于守护国旗,勇于与不法分子斗争的英雄形象。2020年,又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医疗队援助湖北的事迹,创作了微剧《生日里特殊的礼物》。在202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暨新中国广播剧诞生70周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中,《生日里特殊的礼物》和《护旗》获得微剧类全国一等奖作品和连续剧类全国一等奖作品荣誉。吉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会长黄云鹤说:“广播剧《护旗》时效性强,不仅题材新颖,而且制作精良。”微剧《柴房里传出的宣言》是根据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真实故事创作,引起了爱国青年的热烈追捧及社会的强烈反响。

大岭山镇广播剧事业的发展不仅惠及当地群众,也得到了广播剧界的关注和认可。2020年9月,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在大岭山镇召开第二十届广播剧专家评析会,并将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吸纳为全国首个乡镇级会员。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秘书长王莹认为,大岭山镇创作的优秀广播剧令人备受鼓舞,希望能够通过广播剧这种形式,记录伟大的新时代。

2021年1月21日,为响应国家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意见要求,大岭山镇成立了东莞市首个广播剧协会,积极探索广播剧融媒化、大众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路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在贺电中表示,大岭山镇正在形成广播剧发展的“大岭山模式”,成为中国广播剧界一支青春勃发的生力军。

03

让广播剧融入群众生活

“大眼仔!大眼仔!”“七稳叔……民兵队长七稳叔找你有急事!”3月10日上午,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和第三小学的教室广播里传来了呼喊声。这是该镇“广播剧进校园”活动上的一幕。当天,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分别向两所学校捐赠了东纵题材的广播微剧《小英雄大眼仔》《老虎山上的雄鹰》。

在广播剧的创作过程中,大岭山镇不是让广播剧成为象牙塔里的艺术,而是让它更接地气,让更多人参与到创作中来,在基层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地除了利用微信公众号“文明大岭山”不定期推出广播剧作品外,还在社区广播站播放广播剧,让人们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工厂企业,随处都可以听到精彩的剧情,使其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但我始终觉得还缺少了一些什么。”杨继春说,这么好的本土原创广播剧,应该让更多人听到。于是,大岭山镇推出了“广播剧进校园”活动。

“这是在播撒一颗种子。”杨继春认为,“广播剧进校园”既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广播剧这门艺术,又可以激发广大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优秀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回归与升华。大岭山镇中心小学教师潘子舟说:“这次活动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以广播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更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大岭山镇第三小学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次活动特别新颖,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播下红色的“火种”,点亮了一颗颗“红色童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