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潜心创作打磨精品 各地院团新年新出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06  浏览次数:154826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虎年春节刚过,全国各地文艺院团就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以期用更优秀的演出奉献给观众。为此,本端推出特别策划,聚焦各地文艺院团2022年度重点新创剧目,看看他们如何在新的一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虎年春节刚过,全国各地文艺院团就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以期用更优秀的演出奉献给观众。为此,本端推出特别策划,聚焦各地文艺院团2022年度重点新创剧目,看看他们如何在新的一年扎实推进艺术创作,以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


大型音舞诗画《这边唱来那边和》:

壮乡人民的好日子放在歌里过

郭凯倩

▲ 主创团队聆听侗族群众的油茶歌(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供图)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广阔的八桂大地上不仅生长颗粒饱满的稻谷,还生长令人魂牵梦萦的山歌。广西被誉为“歌海”,刘三姐的歌谣传扬四海,向世界传递了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时间节点,广西演艺集团将于今年重点创作推出大型音舞诗画《这边唱来那边和》,打造壮美广西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文化新名片和新IP。

耕耘在丰饶的民族文化沃土上,广西文艺园地精品迭出、佳作不断,涌现了许多生动诠释广西独特民族文化魅力,描绘八桂儿女团结奋进壮美画卷的经典作品。“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希望创作一台既荟萃民族经典文艺佳作,又彰显民族文化价值、饱含民族精神的精品演出,讲述今天的广西故事,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开创广西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新局面。”大型音舞诗画《这边唱来那边和》执行导演温海夫表示,该剧目入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将作为广西迎接和庆祝二十大召开的精品晚会。

大型音舞诗画《这边唱来那边和》是对广西各民族和谐共处创造璀璨文化的讴歌。温海夫介绍,剧目将分为3个部分,以歌舞的形式呈现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特色文化、刘三姐歌谣,还会有关于东盟的内容,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歌舞、美食、生活习惯的提炼,从服装、舞美、音乐等全方位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观众在剧中享受一场赏心悦目的民族文化视听盛宴,进行一次探秘八桂绚丽民族文化的时空旅行。

剧目还将对广西的歌圩文化集中呈现。在剧中,歌圩里的“这边唱来那边和”变为“你唱我和”“天地唱和”“山水唱和”“江海唱和”和“千人唱万人和”,以此展现壮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同时,剧中还将重现刘三姐的部分经典唱段,重温经典。

▲ 主创团队赴少数民族地区采风 (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供图)


大型音舞诗画《这边唱来那边和》由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排,项目会聚广西老、中、青艺术家,主创团队多次就项目选题、民族民俗文化、民族音乐创作等进行座谈。今年1月10日至15日,创作团队专门赴三江、融安、融水、环江等民族县开展采风创作,团队成员走访了民族村寨、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和基地,观看少数民族歌舞,了解当地歌谣文化和美食文化。“我们从中感受到广西民族文化的广博深邃。在三江,我们聆听了侗族群众打油茶时所唱的油茶歌,他们在很平常的打油茶中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歌谣,这让我们深受触动。”温海夫说,这些经历和收获都将成为创作《这边唱来那边和》的灵感和积淀。

目前,大型音舞诗画《这边唱来那边和》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一度创作,主创团队在对剧目的音乐、舞美、服装的设计方案进行细化,该剧预计于7月上旬与观众见面。


  大型评剧《女儿》:

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张建友

▲  评剧《女儿》创评人员对该剧进行深入研讨(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供图)


日前,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为蓝本,正在紧张创作排演由著名剧作家费守疆、常晓华编剧的大型评剧《女儿》。据了解,该剧用传统戏曲的艺术样式,热情讴歌了这位生长在黑龙江、倾情奉献于云南少数民族山区的党的好女儿张桂梅,同时该剧也是黑龙江省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剧目。

张桂梅195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创造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以坚忍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她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被女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

评剧《女儿》围绕全国第一所免费高中——华坪女中创建的历程,展示张桂梅攻坚克难、百折不回,“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戏曲长于抒情写意,全剧采用散文诗的叙述手法,把孩子眼中“张妈妈”这道“希望之光”陪伴并照亮她们青春梦想之旅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挖掘展示桂梅老师“崖畔桂、雪中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及无私付出的高风亮节。同时,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及风俗的有机融入,亦使全剧顿生光彩。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主任关波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保护单位,我们要充分发挥院团优势,创作出有温度、有格调、有品位,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在运用传统技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英模人物的同时,实现黑龙江评剧发展的守正创新。”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创作的主旋律剧目《女儿》是今年黑龙江省文旅系统的一大亮点。据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杨柏婷介绍,党的二十大是今年全党、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核心要事,黑龙江省文旅系统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力量,把喜迎党的二十大作为今年工作的主线,通过强化艺术创作,以京剧、评剧、龙江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传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礼赞时代精神,营造良好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龙江文旅力量。

据悉,黑龙江省今年重点加强主旋律舞台作品的创作演出,以此推动龙江艺术繁荣发展。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统筹重大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精心组织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文艺创作,用心用情创作展现黑龙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的优秀艺术作品。持续开展冬夏驻场演出及“送欢笑到基层”“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惠民演出,引导艺术院团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全力筹备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七届文华奖、第十九届群星奖等评奖、展演活动。加快制定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龙江新名片。继续实施拔尖艺术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以“一对一”“一对多”“现代学徒制”等灵活方式,个性化培养拔尖艺术人才和领军人物。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健全文艺评论工作体系。加强艺风艺德建设,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崇德尚艺,做到德艺双馨。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于峰说,由于今年党和国家大事要事多,全省文旅系统拿出“扛枪打仗”“攻城拔寨”的劲头,跳出龙江看龙江、站在高处看龙江、相互比较看龙江,努力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舞台精品力作,在文旅强省战略中体现新担当、推动新发展、展现新作为。


京剧《燕翼堂》:

一部视角独特的革命史诗

孙丛丛

▲  京剧《燕翼堂》剧照(山东省京剧院供图)


在前不久召开的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山东提出艺术创作要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上创新突破,聚焦党的二十大重大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今年将重点打磨提升京剧《燕翼堂》等剧目。

《燕翼堂》是山东省京剧院联合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出品的一部现代京剧,曾作为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开幕大戏首演、作为参演剧目亮相第九届中国京剧节,凭借过硬的艺术品质、深沉的爱国情怀为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该剧讲述山东早期党的领导人刘晓浦、刘一梦坚守革命信仰被反动军阀杀害,“燕翼堂”主事人刘合浦遵其“革命不胜利绝不入土”的遗愿,浮厝(旧时风俗,即用砖石将棺木四角垫高,暂不归葬)在桑行。面对民族危难与家族变故,刘合浦从为守护“家业昌盛、人丁兴旺”中求生,逐渐认识到“无国便无家、国宁家才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毅然毁家纾难,觉醒反抗,投身革命。

《燕翼堂》根据沂蒙老区红色革命大家庭“燕翼堂”的事迹改编。“燕翼堂”自古就有勤奋耕读、家族和睦、开明民主、体恤百姓的优良家风,该家族富甲一方,当地流传“三有”:有钱、有地、有人气。刘晓浦、刘一梦牺牲后,“燕翼堂”家族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一心跟定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有26人参加革命,其中6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一个家族的毁灭,一个民族的新生。”该剧导演周龙说,从接到剧本那一刻起,就被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打动了。在民族危亡关头,“燕翼堂”族人毅然放弃小我、融入革命洪流,反映的是由个体到群体、由自发到自觉的革命情怀,这种深厚情感有根可寻、引人共鸣。他介绍,在深入开掘“浮厝”“毁家”等重点事件的同时,该剧创作坚持守正创新,在唱腔音乐上坚守京剧本体,通过大量特色鲜明的独唱、对唱等塑造人物;舞台表演也打破固有程式限制,加入现代元素融合出新,着力让革命先烈的形象立得住、感染人。

山东省京剧院院长蒋庆鹏介绍,山东省京剧院一直以来都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使命、任务。“山东是革命沃土,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众多英雄事迹和先进典型,我们将努力挖掘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力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采风是创作的基础。从2021年4月起,《燕翼堂》主创人员多次深入临沂市蒙阴县采风。其间,走进刘晓浦、刘一梦革命烈士纪念馆及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实地了解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感受理想信念力量,为剧目打磨提升汲取灵感与素材。

众多专家认为,京剧《燕翼堂》独辟蹊径地展示一个特殊家族的蜕变,从中揭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视角独特、意蕴深远,是近年来山东舞台艺术创作领域难得一见的红色精品。同时,该剧也是一次省级院团引领地区文艺创作的探索实验,由知名艺术家领衔,同步带动青年演职员走到聚光灯下“唱主角”。

据悉,近年来,山东省京剧院在搜寻好题材、好故事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通过“戏曲名家工作室”等方式,发挥艺术名家口传心授优势,让年青一代演职员在剧目创作中得到历练和提升,受到业界一致认可。


杂技剧《美好生活》:

致敬奋斗者

阿勒得尔图

▲ 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演出现场(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供图)


近日,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排练厅热闹非凡,现实题材杂技剧《美好生活》刚刚完成框架立戏,唯美浪漫的剧中片段《镜花水月》被内蒙古电视台导演一眼看中,搬上2022年内蒙古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据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团长塔纳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杂技剧《美好生活》将进入新一轮的全面细化创排阶段,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搬上舞台。

杂技剧《美好生活》的创作背景源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基于这个时代命题,作品聚焦当代草原牧区生活,观照乡村振兴的核心即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乡村产业振兴。同时该剧以杂技艺术为载体,表现当代草原农牧民在创造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生活实践中,打破传统思维,以“上云”“用数”“赋智”建设家乡为主题,塑造当代农牧民的新形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据《美好生活》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介绍,现在排练使用的剧本是第11稿,随着排练的深入还将进行修改,使其臻于完美。冯双白表示,要做一部有感情、有灵魂的好剧目。

《美好生活》总导演何燕敏在谈及导演构思时说,本着创作无定式的原则,《美好生活》尝试打破目前舞台上杂技剧普遍呈现的“杂技+舞蹈+哑剧”的表演样式,探索真正实现把杂技本体作为讲故事的艺术语言,并围绕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演员“一专多能”的表演传统,配合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的需要,自由、自然、合理地融入更多艺术元素,以轻喜剧的样式,让看似简单的故事折射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该剧从结构、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以当代审美把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生活,艺术地呈现给观众。《美好生活》通过探索突破杂技技巧固有程式和表演模式,让杂技惊险、刺激、柔美的本体特质为剧情推进带来精彩亮点,呈现出杂技艺术的全新面貌。同时,该剧集合梳理民族地区的杂技元素,从而为中国杂技艺术注入一些特殊的色彩和元素。

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莉看过框架性排练后说:“《美好生活》是一部欢乐的剧、一部幸福的剧、一部奋斗的剧。每一个场景都洋溢着劳动的场面、奋斗的场面。虽然该剧还处在框架立戏阶段,但我们观看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美好生活是用奋斗、用劳动创造出来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