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新时代的中轴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06  浏览次数:13275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朝代更迭和政治中心的转移,形成了一批数朝定都的古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政治思想和礼制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对称原则是这些观念的外化表现,这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朝代更迭和政治中心的转移,形成了一批数朝定都的古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政治思想和礼制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对称原则是这些观念的外化表现,这在目前中国九大古都中均有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城市不断改扩建,但基本会保留历史遗留下来的都城中轴线及沿线重要建筑。如今,以北京为代表的古城结合自身特点,将中轴线作为体现城市历史和文脉、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核,打造一批以中轴线为核心的旅游路线和景点景区,通过各种方式讲好古都故事,吸引游客走进古城,推动它们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北京:


化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支撑”


刘海红  文/图

▲ 游客在景山俯瞰中轴线上的故宫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中国都城建设规划的基本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从元大都的建设开始就基本遵循九经九纬的对称法则。

元大都城墙为左右对称布局,南边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元代的基础上,向东移动150米形成更加严谨的中轴线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历经700余年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逐步发展为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轴线,轴线上分布着的建筑群严谨对称、景观形态凸显秩序,为城市建设“以中为尊”的传统观念提供了实物例证,反映出通过城市营建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中国都城规划发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自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中轴线”概念以来,北京老城保护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今,作为人们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的重要载体,北京中轴线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各项风貌保护和传播工作正在积极展开。

“不但要保护好中轴线,还要让中轴线文化‘活’起来,成为市民游客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和谐相融的典范。”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不但要保护和展示城市历史遗存,展现文化价值,更要让民众知晓、参与、监督、受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这既是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模式探索,也是文化创新发展融于在地群众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北京东城成立文化发展研究院,不断发挥优势资源聚合效应,以文化为媒介展示北京形象,利用中轴线及其遗产遗迹建设文化展示空间,带动文物、历史建筑开放展示与文化设施共享,策划推出“中轴线上”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永定门光影秀”“古建音乐季”“唱响中轴”等特色活动,不断加强中轴线文化形象塑造,全面增强文化感知力、影响力,吸引更多人走进北京,通过中轴线了解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前不久,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活动,宣布“云上中轴”小程序上线,发布北京中轴线申遗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据了解,“数字中轴”将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游戏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等新技术和文化内容创意形式,深挖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我们要大力推动中轴线申遗,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以此为牵引保护北京老城整体格局,彰显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空间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历史文化,又要注重现代生活,使北京老城焕发新的生机。”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期望借助数字科技推动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加强数字展陈建设,用科技手段、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展示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讲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描绘好北京城市发展的现代蓝图。

几十年来,故宫等分布在中轴线上的文化场馆、场所陆续对公众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游客领略北京文化底蕴的最佳选择之一。有业内专家表示,宫廷文化、建筑文化、胡同记忆、历史大事件……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内容特别丰富,这是发展“中轴线旅游”的基础,将会是促进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下一步,北京将继续肩挑老城保护历史新使命,着力发挥中轴线上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独特的作用,持续推动中轴线社会价值创新,打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发展轴。结合中轴线周边业态,整合提升和引入新的文化功能,构建古今中外融通的沉浸式互动场景,实现传统魅力的展示与旅游体验、文化创意等功能的融合发展,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的连接,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开封:


“主动脉”的历史蜕变


鲁  鑫

▲ 俯瞰开封中轴线     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河南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开封中轴线展现了开封这座历史名城的景观、功能与发展,是开封的“主动脉”,向人们讲述着开封流淌于历史长河中、深藏于土地下的辉煌。

御街是北宋东京城的中轴线,北起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至宋外城正南门南薰门。北宋天文、地理家把开封中轴线作为国家的子午线,又将子午线与宋都开封中轴线从规划、设计、建筑合而为一,这是国家坚持社会和合、抱一守中、江山一统文化理念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都史的创举。经考古发掘证实,开封“城摞城”奇观世所罕见,地下叠压着每个时期的中轴线重合迹象。

在开封,从北宋时期繁华的御街,再到现如今的中山路,南北中轴线格局没有较大变动。宋东京城确定了开封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基本格局;明朝设开封府,就藩开封的周王朱橚在宋金故宫的遗址上建周王府,其布局与宋东京城基本一致,城市中轴线的位置与长度都未曾改变;经战火、黄河水患,清朝重建开封时,仍选择在原址上重建。今日,开封市中轴线北起龙亭公园南门,南至古瓮城遗址,连接了龙亭公园、州桥遗址和朱雀门遗址等,仍是开封的交通、商业和文化主轴。

在开封传统中轴线上,汇聚了古都名城地上、地下最具价值的文物遗存,城市重要文化建筑、旅游景区、道路广场大多也有序地排列在中轴线之上或对称布置在两翼近地,集中体现了开封的城市格局和历史风貌,形成了独具开封历史文化特色的空间韵律与建筑风格。在中轴线上,现存主要建筑有龙亭大殿、大庆殿遗址、宣德门遗址、御街遗址、开封府遗址、汴河遗址等,后来又陆续扩建了中山路、朱雀门公园等。这些建筑既是历代城市文明发展的遗存和见证,也是当今开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依据和象征,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艺术、科学和考古价值。传统中轴线两翼的街巷胡同彼此相向布局,保持着特有的古街风貌和文脉肌理,使整个城市东西大致保持对称,展示着上古以来开封作为中土、中原、中州的超然气度,独具中国“天地之中”的中华文明创世理念。

有学者表示,开封中轴线既是中国、世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资源。近年来,开封市的历史文化专家、学者陆续提出古都名城街道风貌、地上地下文物和传统中轴线的保护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封市陆续制定了《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河南省开封城墙保护条例》等,对开封街道风貌、地上地下文物和传统中轴线实施整体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在保护好中轴线原貌的前提下,开封将进一步发掘和扩大传统中轴线的保护范围,加大对于开封传统中轴线的保护性开发、修复、重建和利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开封还将组织专业力量对中轴线沿线及两翼、地上地下的文物资源再次进行全面的勘察、调查和梳理,深入研究、论证和阐释传统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保护和恢复开封传统中轴线两翼的历史文化风貌,继续深入发掘开封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古都名城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推动开封中轴线成为开封最富魅力的文化旅游线路。


杭州:


全民共享的生态空间


 骆  蔓  文/图

▲ 秀美西湖

浙江杭州自秦朝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南宋之前,杭州城市的平面布局结构是南北长、东西窄的腰鼓形状,南部是州衙所在,中北部为民居生活及市场区。南宋定都杭州后,以此布局结构为基础,作了较大调整与改进,建设了专供皇帝通行、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大道——御街,形成都城规范的基本结构与街坊的分布格局。南宋100多年间,采用“固江堤、疏西湖、治内河、凿新井”等措施,维护都城生态环境与整洁面貌。作为御街西侧的自然生态湖泊,西湖在南宋得到了多达7次治理,形成了“西湖十景”,享誉至今。

千百年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令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吸引了无数人为之神往,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湖景区的总面积为49平方公里,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公里,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公里。景区内包含的景点多达100多处,是自古以来杭州人民休闲游览的胜地。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众望所归,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也是当时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让世界认识了西湖。

如诗如画的西湖美景充满传奇色彩,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视听觉享受,“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黄龙吐翠”等旖旎风光,无不令人震撼。灵动秀气的西湖不仅拥有自然美景,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美绝伦的园、亭、寺、塔随处可见,匠心独运,是一代又一代前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一幅恢弘绚丽的盛世美景。漫步在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的湖光山色间,低头可见鸳鸯在水面结伴悠游,鱼儿在湖中欢快嬉戏,水草在湖底随波舞动。湖清水净的西湖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亦是南宋以来大规模治理其生态环境及现当代继承这种优秀治理模式,持续多年实施“西湖水质改善和水环境生态恢复项目”“西湖水质提升与生态系统稳态调控项目”的成果。

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如何让西湖的保护利用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杭州下足了功夫。2002年,杭州提出“还湖于民”口号,西湖实行免费开放政策。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成了人民的公园。“杭州市民、中外游客可随时游览西湖,这不仅体现了杭州对共享公众文化权利的尊重,也为杭州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西湖的免费开放不仅使市民游客受益,还带来了无法衡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杭州这一特色创新旅游模式,得到国内外高度认可。

为了更好地提升人们的游湖体验,继免票举措后,西湖又先后推出一系列免费志愿服务,分别在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湖滨晴雨、柳浪闻莺、雷峰夕照、苏堤春晓6处游客流量较大的景区设立志愿者微笑服务亭,为游客提供导览图、针线包、公益伞、医药箱、打气筒、轮椅、婴儿车等免费服务。

2021年10月,西湖还推出“西湖环湖游览线”,紧紧围绕“亲民、惠民”理念,在线路上创新推出老杭州感兴趣的西湖路线,将西湖打造成为一个全民共享的生态空间。据介绍,“西湖环湖游览线”在线路选择上别出心裁,通过以西湖人文景观为背景,以西湖游船为载体,将南宋“西湖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新西湖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等众多景点串珠成链,让人文内涵浸润到游览线路中,让游客在游船中了解西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护成果,深入感受世界文化遗产西湖的独特之美。


千年历史轴线牵

党云峰

很多古建筑或古建群代表着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兼具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已成为很多城市的文化地标。中轴线式的布局是我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的突出特点,很多城市的格局至今仍延续着“中轴方城”的“中”字格局。

中轴线在建筑上表现为对称的布局,是政治思想、文化形态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古代“礼”的秩序的外化。中轴线还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生存状态、生活习俗等,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小到四合院,大到都城,都能看出中轴线式的布局。传统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融汇着中国的智慧和审美。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认为:“但看一堂一室既不宏大也不庄严,中国建筑之美是群体的综合美,不是单体一室的形状美。正房、厢房、门廊、楼阁、亭榭,大小高低各不相同,形式手法交替变化,又在变化之中一脉相承,构成浑然一体的雄伟规模。”

我国九大古都包括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都体现出中轴线式的布局特点。学者谭其骧曾感叹“一般人往往着眼于今天的大城市谈古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古都的中轴线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消失了,但从遗址中仍能看到中轴线式的布局。例如,邺城跟北京一样是六朝古都,虽然被杨坚毁掉了,但曹魏时期邺城的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对后世影响深远。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距今已4000多年,入选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过近年来的考古,人们进一步确认了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严整规划的方正格局,尤其是位于遗址中轴线上的道路是目前国内经考古发掘确认的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城内的高台式排房建筑也以中轴线为依据进行规划设计。

形成中轴线式的布局需要漫长的时间,在中轴线周边可以洞悉一个地方的历史状况与当代发展。很多城市的“轴”或形成于历史进程,或形成于当代规划,以其独有的作用讲述着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由于城市政治地位的变化,很多城市的布局在历史进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城市在作为都城时的格局发生变化,有些地方被拆掉,有些成为民众生活、娱乐的场所。中轴线周边古建筑保护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中轴线保护为统领,推动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一个台阶,让人们看到中轴线的价值,很多建筑、景区就在中轴线上或在中轴线两侧,是当地知名的旅游线路。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是古城保护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文化建设的突破性抓手,将中轴线附近的古建筑群整体发掘、组合,为各地的中轴线保护做出了示范。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提出:“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门直穿进城,一线引直,通过整个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钟楼鼓楼,在景山巅上看得最为清楚。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紫禁城和内中成百座的宫殿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建筑杰作的一个整体。”虽然跟当时的情况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如今北京的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既展现了我国的历史,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轴线作为文化地标,作为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意义深远的文化符号、群众生活的精神驿站、游人向往的城市目的地,其价值在于展示文脉的传承。中轴线不仅见证了一地的时代嬗变,更见证了文化的薪火相传。在社会发展中还伴随着古建筑的拆迁问题,许多地方的历史遗存遭受破坏,保护与发展成为挑战,需要通过加强保护来激活文化遗产的活力。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为《福州古厝》撰写序言时就提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这就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如今,很多新兴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建设着新的中轴线,它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是介绍一个城市的门面,比如广州传统中轴线、新中轴线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深圳的中轴线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古建筑如今还有着文化浸润的功能,让人们在旅游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尤其是作为地标建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影响力。梁思成认为:“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视中国建筑的研究。”我国高度重视传统建筑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当下,文化和旅游日益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各地不仅要看到文化地标的名片效应,更应看到其所承载的历史情感和对民众的精神滋养。各地应加强对中轴线的保护,让历史具有可以触摸的温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各地需要提高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