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让更多人从冬奥遗产受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06  浏览次数:12343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七大领域形成丰厚遗产。日前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七大领域形成丰厚遗产。日前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简称《报告集》)收录了典型遗产案例,总结提炼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亮点成果。这些成果将为未来奥运会和我国大型活动的筹办和举办发挥示范和借鉴作用。

公共服务持续传递中国温度

 王  彬


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圆满闭幕,“双奥之城”的承诺得到积极兑现,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奥运遗产让广大民众长期受益,对主办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作用,也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世界的目光不仅聚焦赛事本身,更能从用心用情的公共服务中,感受到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中国面貌。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文旅人行动起来,在这个冬日奉献了最热情的服务。



志愿服务和奉献精神是重要遗产

出示规定时间内核酸阴性报告,带上必备生活用品,乘上冬奥工作人员专用大巴,1月4日起,北京市海淀区的24名文旅系统工作者与该区各职能部门400余名党员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一道,进驻全区24家签约酒店。这也是本次冬奥会住宿保障团队最早进入闭环工作的一批。接下来,他们要在各自的位置开展为期50余天的服务保障工作,这也意味着本该与家人团聚的春节完全让位于“冬奥时刻”。

据了解,北京市、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共有千余名文旅工作者参与本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综合服务保障工作,主要为各国运动员及前来报道的外国记者提供餐饮、住宿、咨询等服务。

“在到达闭环工作地点前,大家就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包括工作交接和心理建设。每个人乃至其背后的家庭,都以冬奥为圆心,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欢迎各国健儿,为祖国加油。”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坦陈,即便如此,实地的冬奥服务还是充满了各种挑战。驻地每天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包括交通、防疫等工作都需要找准节奏。

“几乎每个人都是一支队伍,我们不仅要做好相对熟悉的管理工作,还要快速适应和了解各条线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建立一套高效的沟通机制。”此外,该负责人介绍,为统筹做好冬奥住宿保障一线工作,海淀区的冬奥住宿保障专班相继成立24个战旗党支部,明确各支部成员构成、工作职责,提出相关要求, 以党建促业务,落实入住服务,配合完成抵离安保、卫生监督、市场监管一线工作,为高质量完成冬奥会住宿保障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最终获得各方高度评价。

全面细致的服务保障是冬奥会顺利举办的基础,其所折射的志愿服务和奉献精神也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报告集》显示,截至2020年底,冬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达到115万,截至2021年11月,“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8.9万,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高涨,营造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社会风气。

据了解,冬奥志愿者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完成23个单元的课程并完成线上考核。此外,志愿者也会根据自己所在岗位,接受不同的线下专业培训。


舞台安全标准提升行业水准

对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国家舞台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简称“国检中心”)的技术保障团队来说,为冬奥会开闭幕式提供保障服务从2020年就开始了。

在完成冬奥会开闭幕式特殊技术装置设计评审工作后,国检中心又作为奥组委委托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承担了特殊技术装置和灯光音响的安全检测任务,检测结果以惊艳世界的冬奥会开闭幕式呈现。

艺术科技完美融合有多惊艳,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就有多高。按照节俭办会的原则,本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最终呈现方案都较最初设想简化了许多,即便如此,面对众多视觉呈现设备、高空舞台威亚等装置,仍有数不清的细节要求。

“对开闭幕式设备检验检测,中国航天技术团队与我们一同进行了周密布置,在设计审查阶段就引入了安全技术标准,同时加强了与各个施工单位的沟通,确保标准条款条条落实,不留任何疏漏。”据国检中心项目负责人王涛介绍,国检中心对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特殊技术装置,包括地面舞台项目、BP项目、冰立方项目、LED显示系统、上空威亚系统、主火炬地面装置、主火炬执行机构等,开展设备图纸审查、监督检验、排演保障以及安全复检工作,为演出活动圆满完成提供安全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9月,按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要求,受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委托,国检中心牵头编制完成的文化行业标准《演出安全第7部分 舞台威亚安全》正式颁布实施,并在此次冬奥会期间使用,对于提高行业安全意识和推动演出安全发挥了实质性作用。

“针对多维运动舞台威亚、超大面积显示屏幕,我们应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激光跟踪、成像测试等仪器进行检测,并与其他技术团队打好配合战,共同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王涛说。如果说成功举办冬奥会是中国展现综合实力的一个舞台,那么冬奥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则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由文化科技工作者参与各项服务,为艺术表演创新提供可靠技术保障,对于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与水平,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织造人文盛景

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主办城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努力满足广大市民日益丰富和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冬奥筹办各个重要节点,北京市区、延庆,河北张家口等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琳琅满目的冬奥文化产品,营造出浓浓的冬奥氛围,成为冬奥宣讲团之外另一道人文盛景。

为让北京2022年冬奥会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2022年春节和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期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北京2022”京城迎冬奥、非遗贺新春——非遗主题系列宣传活动;同时,组织市文化馆创编冬奥广场舞《一起向未来》,并联合全国文化发展中心,在中国广场舞论坛上向全国发出倡议,在全市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推广培训,截至2021年底,共举办培训班4111个班次,累计培训55万人次。

在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文化中国”展示区和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北京非遗展示活动持续开展。经过专家研讨、实地踏勘、试布展等系列工作,从各区征集到的景泰蓝、宫灯、“兔儿爷”泥塑等代表北京独特文化魅力的近300件非遗展品,让各国运动员感受中国文化的温度,彰显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文化魅力。

延庆冬奥村还通过270度沉浸式大屏,全景展示《韩熙载夜宴图》《永乐大典》等10余部经典作品,并在冬奥景观与中国文化展示板块展示奖牌、火炬、火种灯、取火盆等冬奥景观标志性元素。展板一度成为热门取景点。

在河北张家口冬奥村,各国运动员还领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中国蔚县剪纸和《这里是河北》《印象·张家口》精美图册。该作品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为载体,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张家口大境门为原型,颇受欢迎。

京张两地扩充公共文化服务成效初显,据统计,以筹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主办城市北京和张家口两地基于自身特点,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从2016年到2020年,北京市建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6844个,覆盖率99%,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开放404个街道图书馆,把知识文化送到百姓身边;张家口市在各贫困县(区)开展图书馆、文化馆分馆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底,建设图书馆分馆50个、文化馆分馆50个、9个县区图文两馆完成与国家图书馆平台和文化云数字化接入。


冬奥场馆、文化设施赛后不“退役”

 王  彬


超前谋划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建设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打造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北京2022年冬奥会文化广场、冬奥场馆已经为“后冬奥”时期文化旅游发展制定好了路线图,成为本届北京冬奥会留给世界的又一文化遗产。



为城市增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使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在中华大地进一步落地生根,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团结,让全世界更加相知相融。冬奥文化设施的建设增添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久前,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副部长王仁华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说。全国各地建设的一批冬奥文化广场就是最佳实例。

冬奥文化广场在比赛期间以向公众转播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为主,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设置展览展示和售卖特许商品,提供赛时餐饮、医疗、票务等志愿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设冬奥文化广场43个,遍布19个省区市。赛后这些广场将作为城市文化广场继续使用,为所在地市民开展健身和文化休闲活动提供服务,持续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推广冰雪运动。

2月4日起,分布于北京15个区的16个冬奥文化广场正式投入运营,通过进行冬奥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等主题展览展示,举办丰富多彩的冬奥主题城市文化活动和冰雪体验活动等。每个广场每天上演两场文艺演出,演出阵容既有专业艺术院团演员也有业余群众文化团队,演出内容涵盖杂技、曲艺、舞狮、朗诵、广场舞、武术表演等多种艺术门类。

在北京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内推出的“迎冬奥冰雪艺术展”中,一幅大型版画《中华锦绣》让观众赞叹不已。该广场内的“冰雪之梦——剪纸艺术作品展”展出20余幅由乒坛老将、体育剪纸艺术家邓蓉蓉历时两年创作的长幅剪纸作品,让人们从另一角度感受冬季运动项目的激情与活力。

科技赋能冬奥新体验也是冬奥文化广场的一大亮点。市民可以通过AR、VR科技手段来体验冰雪运动的数字场景。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内的冰雪体验区内,迷你冰壶项目、VR滑雪机、滑冰游戏机等高科技体感互动体验器材十分引人注目。

立足长远,冬奥城市文化活动组还提出了打造市民身边的冬奥设施的理念。冬奥设施共包含六大类,即社区、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剧院,北京市共有冬奥设施91个,在离市民更近的地方,提供高质量服务。如首都图书馆与首都体育学院共同打造奥运书屋,举办“冰雪冬奥”数字阅读体验展。

据悉,北京还将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和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传播和推广。

体育场馆转型文化旅游 

提高综合效益


不仅服务冬奥赛事,还将助力文化旅游,形成社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本届北京冬奥会每座冬奥场馆将拓展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功能作为重要目标,力图提高赛后利用综合效益。

据了解,在北京市延庆赛区,奥林匹克园区建设以滑雪为主,兼具山地运动、户外运动、康养度假、娱乐休闲功能,赛后将以最快速度对外开放,作为体育遗产持续发挥作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在保留未来举办国际高水平高山滑雪比赛和满足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前提下,适度改造为高山滑雪训练基地、滑雪学校等,建立多维度滑雪训练、教学体系。

以发展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为目标,延庆区在“十四五”时期将合理布局户外运动项目,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不仅对冬奥赛区周边景区进行4A级升级改造,还将以冬奥村和辉煌云栖谷为主体,打造“冬奥住宿集群”,建设拥有民俗文化体验区和特色精品民宿的旅游冰雪小镇。

此外,《《报告集》明确提出,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和河北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获得奥林匹克命名,这将有利于三地赛后充分利用奥林匹克品牌价值,进一步传承和利用好冬奥场馆遗产,举办高水平冰雪赛事和群众性冰雪活动,培育全季旅游目的地,打造“京津冀冰雪运动胜地”。

业界专家指出,冬奥遗产的传承利用将成为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京津冀冰雪旅游乃至冬游的一大特色亮点,对于城市设施完善、旅游体系建立和大众旅游提档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旅融合华丽蝶变 

无限延伸获得感


“我要和‘水晶鞋’合影!”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区里,姑娘口中的“水晶鞋”是大家对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昵称。

石景山区内,滑雪大跳台与工业遗存相嵌相融,千年古街模式口再现驼铃古道历史风貌,北京冬奥公园形成京西最大的城市“绿肺”……奥运给这里带来了一批高品质的文旅融合创新空间,更带给人们快乐与健康。

2016年,作为石景山区服务保障冬奥的重点项目之一,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正式启动。2020年以来,石景山区进一步确定了“文物保护是核心,环境整治是前提,有机更新是遵循,民生改善是重点,业态提升是关键”的核心理念,稳步推进街区修缮。2021年,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在“十一”前夕正式开街,沿街5处景观节点、7处精品院落以及30家特色商铺同步亮相,成为拉动地区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由整合马拉松大本营、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以及莲石湖景区等八大公园打造而成的北京冬奥公园,去年国庆期间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近两年,文化、体育、商业、旅游、娱乐、科幻等多业态不断注入,曾经的重工业区摇身升级为现代文旅创新空间和文旅消费场景,吸引着众多游客专程前来游览。冬奥展示中心、滑雪大跳台、国家冬训基地、冬奥广场等一批奥运设施和文化景观拔地而起,全民畅读艺术书店、机器人剧场、数字文化创新沉浸式空间成为新型IP,首钢园区不断丰富着“文商体旅娱”综合消费体验。

据了解,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顺利举办,石景山区一系列公园和城市景观建成开放或提质升级,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花园。与此同时,石景山区还积极引进社会投资,支持社会企业建设运营市民冰雪体育中心和冰雪场馆,让冰雪运动贯穿四季,融入百姓生活,带来更加持久的文旅幸福感、获得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