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雨水:少为人知的演变与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01  浏览次数:143686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林继富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九,是虎年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雨水。此时,立春之后逐渐脱去了冬天的寒冷,气温慢慢回升、冰雪开始融化、降水逐渐增多,自然界的万物开始萌生,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林继富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九,是虎年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雨水。此时,立春之后逐渐脱去了冬天的寒冷,气温慢慢回升、冰雪开始融化、降水逐渐增多,自然界的万物开始萌生,《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指的就是作为节气雨水的镜像。雨水与其他23个节气在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完整记载,并且详细交代了雨水时间的计算方法:“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我国古代有明确记录:“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对萌动和冬季返青生长的作物及人们的健康影响很大。中国古代先贤把雨水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即前5天,水獭开始捕鱼;二候鸿雁来,即中5天,气温回升,大雁从南方迁徙北方;三候草木萌动,即后5天,大地在春雨的滋润下开始萌芽,焕发出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二十四节气反映自然界的变化,每个节气均表现出不一样的物候状况,并且直接指导农耕生产、农民生活。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农耕生产春播、夏种、秋收和冬藏的季节,小满、芒种具体记录农作物生长等。雨水时期的温度和降水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其在“二十四节气历”中的顺序也是根据雨水与农作物生长关系进行排列,有的时候有些微小变动。今天的雨水在惊蛰之前,然而,清代文献记载,雨水作为“二月节”得到重视,其时间在惊蛰之后,清代李调元的《月令气候图说》说:“古以惊蛰为正月、雨水为二月节也。”阮元在《畴人传·卷二》中记载:“四分二十四气中节,与今不殊,而三统则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产生这种现象是清代的普遍认知还是个别现象,我们不去追究,但是,谷雨与清明之间顺序的微调,是雨水、惊蛰等气候变化带给农耕生产的变化,更说明了雨水与农耕生产的紧密关系。我国二十四节气时间次序微调,是古代人为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农耕生产、维护生命健康采取的相应措施,并不是任意的、随性的行为。出现先惊蛰后雨水的现象,代表气候较暖,春播就会提早;出现先雨水后惊蛰的现象,代表气候较冷,春播开始晚,保证播种的庄稼幼苗不受冰冻而顺利生长。

雨水与农作物丰歉关系在农民创作的谚语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雨水前后,油菜、冬小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需求增多,因此,“春雨贵如油”也就不算过分夸张。“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伴着雨水为农田施肥,确保庄稼丰收。“雨水草萌动,嫩芽往上拱,大雁往北飞,农夫备春耕。”雨水时节万物复苏,农民为农耕生产忙碌,“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为了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农民随解冻划锄、松耙。“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雨水时节下雨庄稼收成会很好,大麦小麦都颗粒饱满。雨水是农耕生产丰歉的晴雨表,也是农民生产的时间表,“雨水不落,下秧无着。”由此可见雨水对于农耕生产的重要意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智慧。

雨水期间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雨水南风紧,回春早;南风不打紧,会反春。”雨水时节以南风多,天气就回暖快,南风少就会降温,提醒人们注意添加衣服。雨水时节天气转暖,风多物燥,人体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等情况,因此,雨水时节,人们应该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水分。雨水保护人们生命健康、促进生命成长的意义,我们在川西地区流行的雨水习俗可以得到更多的确证。雨水这天,川西地区要举办“拉保保”或者“撞拜寄”活动,就是父母为儿女问卦,看儿女的健康成长是否需要拜寄干爹。如果需要,家人就要有目的地“撞拜寄”,确保儿女健康成长。为儿女找的干爹一般为有知识、懂文化、品德高尚、身强力壮之人,这种习俗显然是以雨水滋润生命成长,确保生命健康潜藏功能的习俗实践。雨水时节的“接寿”,就是女婿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今天,四川广汉市政府将雨水期间的“拉保保”习俗在尊重传统基础上进行了恢复,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保保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保保节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有序保护和传承。

雨水表现的节气时令症候,农耕生产的时间实践和维护生活有序、生命健康的意义确保其在人们日常生活和二十四节气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其彰显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民众生活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延传,雨水及其相关习俗活动在赓续中得到恢复,并不断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表达形式。然而,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依据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耕作的方式逐渐衰弱。如何将雨水节气不仅作用于农业指导,更作用于民众生活质量提升,融入当下社会发展,是雨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题中之义和应有之责。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