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近年来全面对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任务,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开创新局,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在此过程中,江苏涌现出一批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为开创江苏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奋力奔跑,开拓创新
▲ 无锡拈花湾景区 王炜 摄
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景区运营和景区开发为主业的大型国有文化旅游企业,通过打造文化和旅游精品项目,助力城市更新、文化升级。
作为该公司文化和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禅意小镇·拈花湾,自开业以来备受市场青睐。2022年元旦和春节期间,围绕节日文化氛围营造,拈花湾景区倾力打造了梦幻浪漫的流星雨演出,不仅让景区热闹喜庆,也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拈花湾文投公司主营的四大文化主题景区,分布于江苏无锡的灵山胜境、拈花湾景区以及山东曲阜的尼山圣境、陕西汉中的兴汉胜境,每个项目都实现了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等多重价值增长,力求将景区打造成为当地旅游精品、文化胜地、产业引擎。
在无锡灵山胜境、拈花湾两大景区带动下,无锡马山街道各社区利用闲置的集体资产,引入社会资本,建成山居壹聚、梵舍、村伴竹院等一批精品民宿。据统计,目前马山民宿已达236家,总投资超3亿元。在景区品牌带动下,马山还培育出一批乡村旅游点,如群丰社区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平社区的“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古竹社区的“江苏省休闲民宿区”等。
无锡拈花湾文投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表示:“中国的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消费者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唯有奋力奔跑、开拓创新,才能开启景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罗周:
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中,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青年编剧罗周新创作的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广受好评。
“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我在戏剧创作中深深认识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罗周说,在她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大舜》《孔圣之母》《望鲁台》追溯、翘望中华文明文化的源头,《春江花月夜》《第一山》《凤凰台》绘写古代士人诗性的心灵追求,《衣冠风流》《张謇》《顾炎武》关注对家国文化之责任担当,《丁香》《卿卿如晤》《烛光在前》讴歌为理想坚贞不渝、勇于牺牲的高尚品格,《蓄须记》《林徽因的抗战》在抗战烽火中张扬人格的伟力……这些都是她在用戏曲体现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实践。
罗周坚持艺术本体规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她创作上演了京剧、昆剧、扬剧、锡剧、淮剧、越剧、黄梅戏等70余部风格多样的戏剧作品,发表剧本、论文、访谈等40余篇,其中多部作品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和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
作为当前青年剧作家中的佼佼者,在坚持勤奋创作的同时,罗周还积极做好创作辅导等服务工作。近年来,她通过专业讲座、观摩点评、剧本辅导、网络授课、定期线上交流等形式,助力提升江苏省内外编剧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江苏省戏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贡献力量。她不仅深度参与江苏省院团创作风格之打造,还以其优秀娴熟的创作实践,力所能及地协助兄弟省份剧团,参与其舞台剧创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
施夏明:
不断拓宽昆曲艺术空间
不久前,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作为江苏文艺工作者代表,在北京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受鼓舞。
去年12月,昆剧《1699·桃花扇》在广东深圳南山文体中心大剧场上演。谢幕时,看到台下座无虚席、听着场内掌声雷动,施夏明一时间百感交集:“15年前,我们这一代昆曲人正是凭借《1699·桃花扇》‘闯’进昆曲世界的。15年光阴荏苒,作为从业者,我切身感受着昆曲行业的巨大变化:大量年轻观众涌入昆曲剧场,古老的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样的改变源自于对昆曲传统的扎实传承与积累,更离不开几代昆曲人的不断探索和开拓。”
施夏明刚毕业便领衔主演了全本昆剧《1699·桃花扇》等。2011年9月,施夏明拜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为师,10多年来扎实传承。他戏路宽广,从巾生到小官生到雉尾生均能信手拈来,塑造出候方哉、淳于棼、徐继祖等诸多经典角色。工作以来,他领衔主演大戏10余部,传承经典折子戏20余折,原创新编昆曲折子戏6折,剧目累积丰硕。
自2019年起,施夏明先后创作并领衔主演了《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3部现代戏作品,为昆曲现代戏的探索实践作出了贡献。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排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首演便获广泛好评,他精益求精的舞台呈现,展现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和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从艺廿余年来,施夏明常年坚守演出一线,年均演出场次在100场以上,除了在剧场演出,还频繁到校园、社区、乡间演出。
施夏明说:“根植传统、推陈出新,结合新时代的条件将昆曲艺术传承好、弘扬好,不断拓宽昆曲艺术的空间,实现昆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代昆曲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