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情暖冬奥,福满新春 | 海淀打造首都公共文化服务新高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07  浏览次数:15491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源隆 ▲“万紫千红 春满五洲”宫廷插花进酒店 孙敖度 摄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里,牡丹、芍药、玉兰、竹子、银柳等几十种花材制成的插花格外显眼,客人们不禁驻足观赏。“以前很少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源隆


▲“万紫千红 春满五洲”宫廷插花进酒店  孙敖度 摄

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里,牡丹、芍药、玉兰、竹子、银柳等几十种花材制成的插花格外显眼,客人们不禁驻足观赏。“以前很少有机会领略宫廷插花,这次近距离观赏到花艺大师的作品,真是大饱眼福。”涉奥工作人员组成的参观人群中,赞叹声不时传出。这几天,这样的展览展示已在海淀区内7家冬奥签约酒店和2家冬奥场馆布置到位。

在海淀区文化馆(北馆),工作人员将一副副春联装进颇具设计感的“福桶”中。“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特别制作了3000份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福桶’,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入住海淀区冬奥签约饭店的外宾及工作人员。”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宣传活动科负责人朱雪说。

从富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入住环境,到细致入微的视觉设计、互动体验,不难看出,为了在农历新年、冬奥到来之际营造喜庆氛围,为了在世界级赛事期间展现中华文化风采,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下足了功夫。

▲首都体育馆年味场景布置  孙敖度 摄



从文化视角展现冰雪运动背后的中国精神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首善之都的城市发展随之升档提速。14年后,第24届冬季奥运会又将在北京举办,人们翘首以盼。2022年1月1日零点,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永乐大钟发出宏亮绵长的声音。伴随着声声钟鸣,北京进入了“2022冬奥之年”。

紧接着,今年1月4日,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在海淀公园冬奥文化广场举办了“海淀冬奥情”暨2022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启动仪式,海淀区冬奥城市文化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柳阑介绍,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2022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将持续举办至3月底。文化季包含两大篇章,上篇“冬奥冰雪庆”由启动仪式和六大重点活动组成,集中展现心系奥运、全民激扬的文化精神;下篇“虎福万家欢”聚焦新春佳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由1个主题单元、3个活动单元共计14项活动组成,一方面展现海淀区人民文化普惠万家的文化担当,另一方面突出文化的价值引领与精神激励作用。

1月9日,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授权,由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冬奥组歌》演唱会在海淀区文化馆(北馆)首演。《冬奥组歌》由“冰雪荣耀”“双奥之城”“中国之邀”“盛世为碑”4个篇章组成,展现出中国人民对盛会的期待。晚会现场,瞿弦和、张筠英、魏金栋、陈苏威、徐涛等知名艺术家倾情演绎。

《冬奥组歌》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冬奥为主题创作的奥运组歌,从多方面诠释了祖国的强大以及人民对于举办冬奥的信心和热情。它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中国对于世界和平的愿景,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冰雪运动建设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殷切嘱托。此次成功首演意义非凡。

“演唱会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体现了我们中国人迎冬奥的热情。一起向未来,是我们的共同口号和心愿。”瞿弦和说。

作为“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下篇“虎福万家欢”的特别主题单元活动,不久前,由中央民族乐团、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启动仪式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举行。启动仪式上,海淀区文化馆作为全国首批10家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之一获得正式授牌;中央民族乐团与海淀区文化馆首次通过联合编排民乐节目,为现场观众送上了一场高品质民乐惠民演出;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劲林表示,将大力支持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在海淀区的普及、推广和创新发展。

你方唱罢我登场。春节期间,海淀区还将举办多场有温度的文化活动。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静介绍,海淀区图书馆(北馆)、海淀区美术馆(北馆)将举行摄影、篆刻、书画名家展,圆明园正觉寺将举办“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温泉镇、西北旺镇、上庄镇将举办花会踩街等民俗活动,让市民和中外游客感受海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中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年。

与此同时,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疫情防控,一直是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的工作。“文化季所有活动都严格落实限流、预约、扫码、测温等疫情防控措施。”柳阑还表示,在疫情防控不松懈的前提下,海淀区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采取“线下不聚集,线上不打烊”的方式,以现代手段弘扬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时代新貌,从文化视角展现冰雪运动背后的中国精神。


传统现代相交融  文化+科技新表达

海淀区群众对于“海之春”新春文化季活动已相当熟悉,每逢春节举办的文化季至今已是第十二届了,成为海淀区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展演的重要平台。

今年,新春佳节相遇冬奥盛会,“海之春”新春文化季又承载了新的内涵,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多场景、多角度、多方式展示海淀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特色的同时,还要在冬奥大舞台上呈现出独特的“海淀表达”。柳阑表示,2022年海淀区冬奥城市文化活动叠加“海之春”新春文化季,将给群众带来一个不一般的祥和文化年、激情冬奥年。

说海淀,绕不开中关村。中关村是高科技聚集地,科技是海淀最为重要的发展基因。文化基因、科技基因,通过“文化+科技”的融合,倾注在2022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的创意当中:“虎福万家欢”专门设置“科技冬奥筑梦,书画影像情牵”单元,以现代科技传播美术、摄影、书法、篆刻等领域的冬奥文化主题创作,特别是青少年的艺术创作与设计作品。

▲ 五棵松场馆文化科技长廊布展  孙敖度 摄


“如虎添翼——揭秘海淀科技助力冬奥”展播活动中,“黑科技”纷纷亮相:可以制作大师咖啡的咖啡机器人、运输物资的快递机器人、雾化消毒机器人、“小白”巡检机器人等,为海淀五棵松奥运场馆提供服务;“青春时间胶囊——海淀摄影展”以镜头记录海淀区的日新月异,用作品聚焦海淀区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筑梦冰雪 相约冬奥——中小学生藏书票设计比赛获奖作品展”让市民以新方式感知冰雪运动的魅力,领略冬奥会“纯洁的冰雪 激情的约会”主题。

2022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活动中直接应用了人工智能、VR等科技元素,还将在海淀区文化馆开展科技冬奥讲座,给市民带来全方位、沉浸式的科技春节体验。

海淀区文化活动的灵魂集中于“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2020年,海淀“三山五园”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据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北京将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地区和国际交往活动重要承载地,打造凸显北京文明之源、历史之根的文化旅游带。

近年来,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多次举办“三山五园”海内外巡展,并围绕“三山五园”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全民阅读、民俗体验、走进校园等多种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已经成功打造出“三山五园”的文化名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5日,“三山五园”艺术中心项目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于2023年1月竣工。艺术中心建成后,将集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展览交流、科技前沿发布、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成为可供参观学习、休闲游览的城市文化后花园。

▲ “万紫千红 春满五洲”非遗展览展示进酒店  刘念 摄

▲ “万紫千红 春满五洲”非遗展览展示进酒店  孙敖度 摄


2022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的活动规划中,无论是非遗展示如宫廷插花进场馆、进酒店,祥瑞非遗过大年,还是“圆明园拾光买卖街”新春市集、正觉寺春节游园等活动,无不体现出海淀“三山五园”的文化特色。


海淀区公共服务发展走在前列

亮点纷呈的“海之春”新春文化季,是海淀文旅高质量发展图景之一隅。海淀区已经形成了分类供给的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与“书香海淀”全民阅读活动、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海淀文化季四大公共文化品牌,以及“海之声”新年演出季、中关村儿童演出季、中关村金秋演出季三大演出季,共同构成海淀区最为瞩目的七大区级文化品牌。

此前,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对海淀区提出了“三个走在最前头”的要求:“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始终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前头、走在中关村先行先试最前头、走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最前头。”

作为北京发展的“硬核”力量,海淀区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旅游业繁荣发展,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盘活文化和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拓展百姓的精神文化空间,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柳阑表示:“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市委对海淀‘三个走在最前头’的要求,激扬新时代的中关村科技创新精神,以深化落实‘两新两高’战略为主线,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目标,持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基本建成完善的三级设施网络体系、机构队伍体系、产品供给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与供给侧改革,并于2019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近年来,相继建成的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海淀美术馆(北馆)、海淀非遗展示中心(北馆)等都成了居民日常体验文化休闲的新空间。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两级财政共投入文化资金75亿元,新增公共文化设施20.5万平方米,总面积达55.5万平方米。区级文化设施新增4个,29个街镇均设有综合文化中心,631个社区(村)均设有文化活动中心,初步建成种类齐全、架构合理、南北均衡发展的设施格局,构建起海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域化版图。

2017年上线运营的海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文化@海淀”(2019年更名为“文旅@海淀”),如今已成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主阵地,也成为海淀居民乐享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平台建设了活动报名、场馆预约、活动直播、文化讲堂、文化地图、文化日历、资讯订阅、个性推送等功能,为区域百姓提供菜单式、订单式、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云培训”“云演出”“云讲座”通过数字公共文化平台得以落地,居民用手机、电脑登陆平台,就可享受到高质量的“云端”数字文化产品。

数据显示,海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即“文旅@海淀”数字平台,自2017年上线以来,累计点击量达1322.7万次,“文旅海淀”微信公众号累计阅读量达113.7万次。

▲ 海淀区图书馆信用借阅服务 (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近年来,海淀深耕全民阅读,在网点建设、图书配送、科技手段运用、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方面均走在北京市前列。为打造覆盖海淀全区的“开放、共享”的图书馆信用服务体系,最大化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突破地域、行政束缚并实现无边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满足市民随时随处的阅读需要,2020年,海淀区图书馆在全市率先推出“信用借阅”服务项目。市民借书不用去图书馆办卡,凭借芝麻信用在网上就能办虚拟借阅卡;借还图书也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不仅能通过快递送到家,还可使用信用借阅书柜借还图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网上办卡量大大超过线下办卡量。

“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始终要靠基层人才的保障。”柳阑说,海淀区建设了规模、保障力度均走在北京市前列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自2017年开始,海淀区政府每年投入4500余万元,在原有文化干部、文体专干的基础上,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29个街(镇)、631个社区(村)配备了750名文化组织员,以保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实现基层文化阵地环境安全整洁、开放正常有序。海淀区之所以能在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上获得亮眼成就,有能力为冬奥会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活动提供牢固支撑,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虎年春节即将到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即将开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所说:“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备工作中,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承担了重要的文化服务任务。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静坚定地说:“相信通过这样的大考,将进一步加快海淀区文旅服务的发展。我们的新春文化活动也将为征战奥运的体育健儿加油鼓劲,不断展现民族文化自信和‘双奥城’的热情与包容,表达国泰民安、送福万家的美好心愿,传递走向美好明天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