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继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之际,以“生命之光”为主题的“2022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1月21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抗击疫情、拯救生命的精神可歌可泣,北京冬奥会高高点亮了象征着和平、友爱、光明的生命之光,给人类增加了拼搏的勇气、团结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
作为当前规模最大的线下国际展览,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展出了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573位艺术家的707件作品,围绕“生命之光”主题,采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追求新颖独特、异彩纷呈的当代艺术风格,精心塑造纯洁高尚的灵魂,昭示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人类共同理想。
▲ 生命之光(国画) 333×788厘米 2021年 李宏钧(中国)
“生命之光”
发出人道主义的艺术共鸣
本届双年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应2022北京冬奥组委会文化活动部之邀加入“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烘托冬奥会人文艺术氛围。
展览主题“生命之光”(The Light of Life),涵盖奥运精神及抗疫精神,两种精神高度契合,集中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价值、尊严、能量和光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介绍,从北京双年展与北京冬奥会互相匹配的角度来看,这里的生命之光既指体育运动之光,又指视觉艺术之光。运动是生命的强光,艺术是生命的亮色。
“抗疫精神和奥运精神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不只属于赛场上的运动健儿和急救室里的白衣天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所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一个努力生活、不断完善自己的普通人身上都闪现着生命的光辉,都被善于发现的艺术家们挖掘、刻画。” 作为北京双年展的资深策划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王镛介绍,与奥运相关的历史事件、运动项目、场馆建筑、城市景观、旗帜标识等,都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有所体现。“北京是目前世界唯一一个同时举办过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本届参展作品也涌现了不少展现北京首都风采、奥运情缘以及冬奥场馆建设的佳作,非常值得一看。同时,艺术家们也没有忽略作为冬奥联合举办城市的张家口,张家口市的风貌也在参展作品中得到精彩呈现。”他说。
北京双年展资深策划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丁宁认为,因为这场至今肆虐着、或难以一挥而去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艺术家对于一切生命的感受史无前例地共同达到了一种比欲说还休还要复杂得多的程度。面对疫情,艺术家的视觉表达无疑透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的光芒,因而,也就更能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唤起无以复加的共鸣,艺术对于人心的安抚、治愈、发掘与激励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艺术层面的多重聚焦,比任何时候都更令人由衷认同与尊重、关爱与呵护。
▲ 走向光明(油画) 105×154厘米 2021年 尚塔尔·安德里亚·巴泰勒米(法国)
▲ 体育强国,梦想激荡(油画) 260×800厘米 2021年 王学贤、燕娅娅、王学儒(中国)
可以看到,此次参展作品既紧扣统一的主题,又不拘泥于具体的题材,既有造型逼真的写实刻画,又有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想象。例如,法国女艺术家安德里亚的布面丙烯画《走向光明》,把抗疫图像与奥运图像联系起来,表现人类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黑暗时期,逐渐走向生命光明美好的未来。而中国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王学贤、李宏钧和张湸等各自担纲的3件大型主题创作,分别是以“体育强国”为主题的油画《体育强国 梦想激荡》、以“冬奥”为主题的中国画《生命之光》和《一起向未来——2022北京冬奥会欢迎您》,尤其是李宏钧的主题创作《生命之光》,以巨幅壁画般恢宏的超时空构图和工笔重彩的精致描绘,表现了各个冰雪赛场和各项冰雪运动的生动景象。画面中央2022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光芒四射,两侧世界各国运动员和人民群众的队列,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团结友爱精神。
参与最多
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双年展
“世界上参与国家最多的双年展”“填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型线下国际展览空白”“历届最切题的一次主题创作”等诸多亮点成为本届北京双年展的关键词,而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本届展览为顺利举办及为配合北京冬奥会,实行了许多特别举措。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多年来,中国美术馆陪伴着北京双年展的诞生与成长,见证了北京双年展的繁荣与发展。北京双年展多元并茂的艺术展示与中国美术馆的场域空间相互交融,展现出中华民族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与赞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桥梁,旨在以艺术之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在于心与心的交流。艺术作品源自心灵,恰恰能够传递国家、民族、时代的情感。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介绍,由于疫情,本届北京双年展的征稿是有史以来困难最多的一次。“国际上严峻的防疫形势自不待言,目前仍有许多国家疫情还没有得到基本的控制,导致艺术家们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更何谈安心创作。国内也由于疫情带来多方面变化,展览的例行报批比往届更复杂和漫长,在北京双年展组委会工作人员积极奔走沟通下,本届北京双年展首次在没有召开筹备启动新闻发布会的前提下在业内发动创作征稿,为广大艺术家多争取一个多月的创作时间。即便如此,总共留给征稿和创作的时间也只有3个半月,依旧是历届北京双年展中最紧张的一次。我们想尽办法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各种‘不见面’非常规方式联系国内外艺术家、机构,通过微信、官网、宣传册等宣传渠道,大力推广展览。”陶勤说。
据了解,2021年8月底截稿时,经统计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4个国家和地区的5352位艺术家投稿近6000件,其中中国大陆合计4162件。经严格的初评、复评,评选出117个国家和地区707件参展作品,其中外国(含特展)作品487件、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作品220件。
国内外艺术家们饱满昂扬的创作热情让陶勤十分感动、历历在目。有的国家驻华使馆看到征稿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主动联系,约请面谈投稿参展事宜;有的国家驻华使馆因为看到征稿消息较晚,所以主动来电请求宽限截稿日期,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发动投稿;有的国外艺术家自己和家人不幸染上新冠肺炎,但是痊愈后第一时间开始创作,依旧坚持投稿;有的国外艺术家为了提高入选概率,在创作题材和作品题目、说明文字上尽力贴近征稿主题,甚至用“中国风格”“中国样式”“中国语言”进行创作。国内艺术家也克服种种困难,在极其有限的创作时间内变“不可能”为“可能”,竭力完成多件大作。尤其是一些往届入选的优秀艺术家在组委会的激励动员下,领取“专题”任务,将其他创作计划推后,在炎炎夏日挥汗如雨辛勤创作,如期交出满意的答卷。
特别视角
反思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除了主题展以外,第九届北京双年展还设有“历届北京双年展体育题材藏品精选特展”“乔治·莫兰迪版画特展”“欧洲十二国当代艺术特展”“托尼·克拉格当代艺术特展”“国际女艺术家当代艺术特展”5个特展。
“欧洲十二国当代艺术特展”以“源于文化多样性的欧洲精神”为切入点,通过来自欧洲12个国家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诠释了欧洲精神的唯一性和认同感。“‘欧洲十二国当代艺术特展’选择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这一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上亮相,致力于为中国观众打开一扇了解欧洲精神的大门。”王镛表示。
20世纪著名意大利艺术家乔治·莫兰迪如今在中国耳熟能详,但多数观众只知道这位意大利艺术家以高级灰色调而闻名的油画,却可能忽略了版画同样是乔治·莫兰迪的重要创作。本次“乔治·莫兰迪版画特展”除了向中国观众呈现乔治·莫兰迪油画之外的丰富创作面貌,更难能可贵的是,展出的所有作品都是他亲自制作的原版版画,而非市面上流传广泛的复制版画。
国际女艺术家当代艺术特展以“细嗅蔷薇——生命的艺术”为主题,展出具有影响力的当代国际女性艺术家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国内有陈曦、申玲、向京、闫平、喻红几位艺术家,国际艺术家有加拿大热西丹·艾力、德国安妮特·绍尔曼、瑞士池村玲子、英国罗斯·怀利等艺术家。该特展以女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核心,关注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特展中可谓佳作纷呈,其中有一件极为荒诞而又颇有深意的影像作品,出自西班牙在世艺术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尤金尼奥·安普迪亚之手,题为《布里塞尼奥音乐会》。”丁宁说。这幅作品的拍摄时间为2020年6月22日,恰是巴塞罗那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缓解的当口,当时世界上其他不少地方还处在起伏不定的严重疫情之下。拍摄的空间选取在巴塞罗那著名的里西奥大剧院。然而,可以容纳2292位听众的座席上这一次却都摆放着盆栽植物。当已经很久没有机会为公众举办音乐会的艺术家们演奏起普契尼写于1890年的《菊花》这一挽歌弦乐四重奏时,忧郁而又伤感的旋律竟然让植物听众们“动容”和“鼓掌”。同样有意思的是,翌日,音乐会之后,所有植物都系上了艺术家签名的卡片以及歌剧院的演出票,赠送给了巴塞罗那抗疫战线上的医务人员,以感谢他们的伟大付出,也让植物获得他们的精心呵护。
“艺术家不仅以这种方式让人们记取‘社交距离’ ‘封锁’ ‘宅家’等严峻事实,而且,也暗示我们要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艺术如何对社会生活变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反复地观看此影像作品,耳畔就会响起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其《飞鸟集》中写下的隽永诗行:‘世界以痛苦亲吻我灵魂,而我要用歌声作为回应。’”丁宁表示。
绚丽的生命光谱
当代艺术的本质是人类进入后现代文明之后运用各种媒介记录和呈现人的生命轨迹,所有相关人的生存价值的追问,似乎都回到了生命自身命题的各种解答之中。因为,科技的发达缩短了距离、压缩了空间、透视了肉眼所不能企及的神秘世界,人类的后现代景观实际上是科技文明再造并控制人类智能与感官的新视界景观。但这些科技文明也同时给人类的生命造成挤压,本是造福人类的科技文明开始让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生态的破坏,家园的荒废,细胞的变异,人类发明的科技正日益走向一种不可控的挟持人类生存的险境。
人类正是在进入后现代文明之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自然与科技的角逐也再度把对生命的追问这个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的确,科技只是增益人类能力的手段,但对每个生命个体来说,运动都是保持其生命状态最基本的方式。从这个意义看,在全球性疫情尚未得到彻底控制的危情下,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再度凸显了生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不论人类通过科技文明延伸了多少能力,都只能是以人的生命运动与生理机能为根本,而不是用科技的智能替代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命价值。而艺术存在的理由则同样体现了生命绽放的光彩,艺术家在作品中进行的审美创造都是人类审美的本能,是生命美感融合于自然并进入主体精神表现的一种生命美学的昭示。
本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生命之光”为主题,探讨的就是在后现代文明中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不是科技要驾驭自然、超越人类,而是通过科技使人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入选的许多中国作品都审美地表达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人的价值命题,人们注意到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城市与乡村、消费与生态、科技与自然不再是一种割裂的对立,而是一种优雅的谐调,生命的光彩闪烁在每张平常人的脸上。许多作品还描绘了本届冬奥会的环境,那是在自然山川之间蜿蜒分布的雪场、索道、场馆,而其间飞闪的健将身影,都象征着生命之花的绽放和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人类耐力与勇气的挑战。生命的灿烂归于自然,这正是本届双年展凸显的学术主题。
本届双年展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综合材料绘画和影像等多媒体艺术,其艺术门类的齐全也表明了北京双年展一贯倡导的尊重传统、崇尚创新的策展理念,这也客观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与特征。和奥林匹克运动始终以人为本的竞赛精神一样,本届双年展的中国作品追求的正是艺术对人的审美本能的发掘,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生命光谱的绚丽与璀璨。
(作者尚辉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