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小小讲解员 腹中故事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03  浏览次数:153756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竹青 华伟 王雪 张建友 阿勒得尔图江西:红土地种下向阳花王竹青江西,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在江西各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里,经常见到一个个戴着红领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竹青 华伟 王雪 张建友 阿勒得尔图

江西:红土地种下向阳花

王竹青


江西,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在江西各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里,经常见到一个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他们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讲、唱、跳”等形式,热情洋溢地向游客宣讲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这片红色热土上战斗生活的故事。


“大家看,这是收条,旁边是它的兄弟——回信。别看都是陈旧泛黄的信笺,却大有来头,都是馆里的镇馆之宝,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来自南昌珠市小学的“小小讲解员”章子逸正为游客讲述着《收条和回信》的故事。“这两封收条和回信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收条不仅是部队军费来源的证明,更是南昌民众对这支人民军队的深切情意。而回信则说明早期的共产党员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财经纪律,体现了他们严谨细致、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像收条和回信这样的珍贵文物还有很多,这些文物背后是一批批革命烈士谱写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章子逸声情并茂的讲解和对革命历史深刻的理解感染了很多游客。


这样的红色故事,已当3年“小小讲解员”的章子逸能讲出很多很多。而最让他难忘的,是担任“小小讲解员”后,历史和他亲身经历产生的一次交集。原来章子逸的太姑奶奶就是一位革命烈士,在史料学习过程中,他看到有一个人和自己的太姑奶奶同名同姓。“纪念馆的老师知道后耐心地帮我查阅档案,才发现原来这位革命者正是我的长辈。那一瞬间我百感交集。”章子逸说,“我没有见过太姑奶奶,也没能听她亲自向我讲革命故事,但当讲解员后,我觉得自己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信念和初心。”


▲ 章子逸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游客讲解


这么优秀的“小小讲解员”是怎样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认知程度不同,又如何让“小小讲解员”对红色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宣教科副科长林彦平介绍,该馆以“传帮带”等多种形式,从宣讲方法、技巧运用等多方面进行反复示范,并专门研究设计出“我是八一守护人”小志愿者培训项目、“行走八一”红色旅游研学教育项目等一系列专门针对青少年的课程,使得一批又一批“小小讲解员”在迅速进入角色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对红色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像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样形成“小小讲解员”培养模式的并非个例。在江西,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在青少年红色历史教育和“小小讲解员”培养这件事上用心用情,研发出自己的特色课程。


作为江西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近现代革命文物。“我们针对孩子们喜欢讲故事的特性,深挖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小小讲解员’都有自己的拿手故事。”负责“小小讲解员”工作的江西省博物馆开放教育部主任娄慧莹介绍,江西省博物馆还通过馆校合作方式开展一系列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位“小小讲解员”都是一颗红色的火种,除了开展在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宣讲展示红色历史的“阵地战”,江西还组织和鼓励他们进学校、进社区,为更多人讲红色故事,将革命历史宣讲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在井冈山活跃着一支朝气蓬勃的“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井冈山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有关井冈山斗争历史与井冈山精神的传统教育,博物馆充分利用该馆独特的红色资源和井冈山中小学生良好的革命传统素养,建立了一支“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每年寒暑假是中小学生“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的旺季,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在井冈山开展志愿讲解活动,向来井冈山参观旅游的未成年人输出革命传统教育。


“孩子们的讲解对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触动,看着孩子们自豪、自信地为大家讲革命故事,我们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团委副书记尹龙乔丹表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红色革命基因的传承工作上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针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博物馆愿意做阵阵春风,让‘小小讲解员’从博物馆、纪念馆学到的红色知识、传承的革命火种,吹遍赣鄱大地。”


山东:“小小讲解员”与博物馆共成长

华 伟  王 雪


2022年寒假伊始,山东省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属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就开始踊跃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他们身穿红马甲,在展厅里忙碌穿梭,讲述着建筑的百年故事,积极为总督楼提供志愿服务。从讲解导赏、协助预约门票、社教活动拍照到秩序引导、社教活动辅助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寒冷的天气也无法打消他们的热情。“小小讲解员”以敬业的态度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寒来暑往,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志愿团队已经坚持服务6年。2016年第一批小志愿者中现在有的已经走进高校,成了一名大学生。回忆当小志愿者的经历,18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子赵泽昆告诉记者,2016年10月,当时他还是青岛第二十六中学初一的学生,当他以小志愿者的身份第一次到总督楼进行志愿讲解时,紧张得难以流利地讲完一句话,但游客和老师的鼓励令他放松。初中3年他一直坚持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业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在志愿讲解的过程中也逐渐变得自信、大方。“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更懂得了做志愿者的奉献。我会持续努力,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赵泽昆说。


▲ 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解“闪光的足迹——毛泽东与青岛”展览  华 伟 摄


宋毕诚从2016年到2018年在青岛德国总督楼参加志愿服务,从一个不愿开口讲解的羞涩小孩,到在学校、班级发言中有出色口语表达能力的少年,在当小讲解员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给游客讲解、解答疑问的过程中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抛掉了曾经的惧怕。”宋毕诚说,“最大的鼓励是讲解结束后游客给予的掌声,他们让我信心满满,勇于继续面对新的挑战。”


国筠宜也是青岛德国总督楼第一批中小学生志愿者。2016年暑假,读初一的他在青岛德式建筑的调查项目中初次走进总督楼,至今还能清楚记得第一次前去参观时的震撼。“我赞叹于其设计的精美巧妙,感慨于其文物的独特与悠久,而更佩服这里讲解员的耐心与渊博。面对我连珠的提问,他们非但没有草草应付,反而更加认真地向我普及历史,这激发了我对这座建筑进一步探寻的热情,于是申请成为这里第一批小志愿者讲解员。”国筠宜说,“志愿者经历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青岛历史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面向社会、自我调整的机会。


用少年人的语言为大众传播底蕴深厚的历史,讲解红色故事,吸引了诸多游客的关注。不少家长在听到小志愿者的导览讲解后,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机会也能加入志愿服务团队中。2021年,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进一步探索馆校合作模式,让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学习历史、展示自我、参与社会的平台,招募了近40名初中生志愿者,成立“百颗星火”宣讲团,面向公众推出公益红色宣讲活动。


为让小志愿者更好地理解所要宣讲的红色展览,青岛德国总督楼安排资深讲解员从普通话表达、讲解技巧、礼仪规范和历史知识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规范培训。“现场参观+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对青岛的红色记忆有了更为宏观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单一的讲解词最终化为想要向外输出的爱国情怀。


正式上岗后,这些学生志愿者在周末、暑假及法定节假日每人每天为观众提供6场到8场红色专题展导赏,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共有162人次志愿者参与到服务中来,累计服务时长393小时,为观众提供了626场红色展览导赏。


青岛第二十六中学八年级学生郁博轩多次为观众讲解“闪光的足迹——毛泽东与青岛”展览,第一次从聆听者成为一个讲解者,他为“上岗”反复地背诵讲解词,一次又一次地模拟讲解。他说:“在成为志愿者之前,我对青岛的历史知之甚少,当志愿者恰好成为我切身感受历史的机会,使我能真正了解青岛及其历史背景。”


在2021年当志愿者的这一年中,14岁的张亦乘不仅对总督楼博物馆的历史有了深入了解,从“听众”化身为“讲师”,还5次跟随志愿者团队参与研学培训。“做了宣讲团志愿者后,我在革命先烈身上感受到很多优秀品质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张亦乘坚定地说。


黑龙江:“我把故事讲给你听”

张建友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们大庆人的精神支撑,请跟我走进过去的年代……”1月13日,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在11岁小讲解员刘媛媛的精彩讲解下,一起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峥嵘岁月。游客纷纷说:“这孩子讲得太投入了,石油故事让我们太感动了,大庆没白来。”


刘媛媛是大庆市博物馆培养“小小讲解员”、发挥“小小讲解员”作用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大庆市博物馆始终把培养“小小讲解员”列为重中之重,通过“小小讲解员”建设来传播博物馆影响力。大庆市博物馆馆长张凤礼说,培养“小小讲解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代言,不仅为博物馆带来了勃勃生机,也让这些文化传承的小使者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生活,将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 小讲解员正在讲解东北古代史(大庆市博物馆供图)


2021年初,大庆市博物馆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作用,携手大庆三合一口才学校共同举办“红色文化我代言、革命薪火代代传”“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76名“小小讲解员”走进大庆市博物馆,首先进行红色文化宣讲,倡议鼓励更多青少年更好地学习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传统不负新时代。随后,在特色讲解环节中,“小小讲解员”以沉稳自信的姿态、流畅自如的表达,获得了参观者钦佩的目光和赞叹。而很多家长也表示,希望把孩子送到博物馆学习讲解,争做一名优秀讲解员。


近年来,大庆市博物馆通过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演讲课,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小小讲解员”,这些“小小讲解员”在推动博物馆事业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2019年6月26日,大庆北二外萨尔图附属学校“红领巾宣讲团”的18名学生经过严格培训后走进大庆市博物馆,他们首次亮相就引起当天来馆参观者的极大关注。孩子们落落大方、声音洪亮、解说到位,让观众耳目一新。好多观众情不自禁地拿着手机抓拍讲解的精彩瞬间。一位年长的外地观众听完讲解后,热情地与小讲解员合影,并激动地表示,回去要鼓励自己的孙女也加入“小小讲解员”队伍。


值得关注的是,大庆市博物馆因为拥有丰富的“小小讲解员”资源,“小小讲解员”活动已开展多年,是大庆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大庆市知名群文品牌。大庆市博物馆以“小小讲解员”活动为载体,以馆校合作为基础,陆续推出一系列精彩的青少年教育活动。


大庆市博物馆活动中心主任白静说,“小小讲解员”活动让青少年有机会由课堂走向校外实践,激发了他们学习文化科普知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021年5月16日,大庆市房老师语言艺术培训基地的30多名学生来到大庆市博物馆,整理完服装、佩戴好讲解器,井然有序地进入展厅,领着观众一同探索东北第四纪的奥秘。很多游客和家长听完讲解,都称赞该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给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体验。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宋彦峰说,“小小讲解员”的培训,不仅仅对青少年是一种讲解技能的训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公共观念的培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充分发挥博物馆宣教服务职能,大庆市博物馆精心打造了“文博小传人”双语小讲解员公益主题活动。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展厅模拟演练及考核之后,24名双语小讲解员在周末及假期,用双语进行精彩讲解,收获观众无数掌声和赞誉。


据悉,大庆市博物馆正在制定培训计划,将陆续开展更多期的“小小讲解员”培训,让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与实践的机会。张凤礼说:“‘小小讲解员’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很多平时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较好地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同时,小讲解员用自己优秀的表现,将志愿服务精神传扬,进一步推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内蒙古:小讲解员从“小宋自造”讲起

阿勒得尔图


走进内蒙古博物院“交融的魅力”展厅,一位口齿伶俐的小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热情地讲解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的来历:“眼前这件‘小宋自造’香炉,是元代的钧窑瓷器,你可能很好奇‘小宋自造’是什么,其实呀,它是这件钧瓷的名字,来源于器物正面的铭文,‘小宋’可能是工匠的名字,‘自造’是自己制造的意思。这件‘小宋自造’香炉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之一。”


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让在场的参观者纷纷投来赞叹的目光。正在讲解的这位小讲解员名叫隋家祺,他是呼和浩特市苏虎街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2009年,当时只有9岁的隋家祺在内蒙古博物院参观时不仅爱上了文物,更是喜欢文物背后的故事。2021年7月,经过内蒙古博物院“我是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的培训后,隋家祺便开始了文物讲解的生涯。半年多的时间里,隋家祺讲解过近百场各类文物,在“小讲解员圈儿”中已经小有名气了。


▲ 隋家祺为参观者讲解元代钧窑


讲起“小宋自造”香炉,隋家祺真是眉飞色舞、口若悬河。面多众多参观者,隋家祺郑重其事地介绍起来:“钧窑是中国的五大名窑之一,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但也因为宋代钧瓷烧成条件高,在成形和烧制工艺中限制较多,所以宋代钧瓷的高度均不超过一尺,民间也常用‘钧不盈尺’来体现宋代钧瓷的珍贵。和宋代钧瓷不同,这件元代香炉完全打破了高度一尺的框框,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堪称已发现的钧窑瓷器之最。”


正当大家仔细端详这件文物时,隋家祺又从外观、颜色、特点等方面更加详细地对这件文物进行讲述:“这件香炉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足尖的位置刻出3条爪痕,口沿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直耳,口沿至肩部两侧装饰有兽形耳。颈部雕刻有3只麒麟,贴于正反两面,背面一只‘行走’于瓷器的后颈部正中位置,正面两只呈对称分布,两者中间有一个长方形题记,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共15字的楷书铭文。腹部装饰着4个兽面铺首衔环纹与兽面纹,因浓釉垂流经过,局部轮廓略显模糊,虚实相映。最让人赞叹的是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胎质土黄色,因施釉非常浓厚,以致烧制时釉色纵横由左上及右下流于器表,形成天青色釉面与土黄色露胎处的强烈对比,具有铜器的金属质感。”


参观者正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有人突然问道:“这件‘小宋自造’香炉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隋家祺嘴角微微上扬,表现得十分自信,胸有成竹地为参观者解开谜底:“1970年12月,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在呼和浩特东郊白塔东南500米处参加生产劳动时,无意间发现了窖藏文物。令人惊奇的是,两个大瓮中竟还藏着6件瓷器,而这个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就是其中之一。据考证,这批瓷器属于元代窖藏,它们代表了元代瓷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一位来自德国的游客需要隋家祺来讲解。面对语言不通的困难,隋家祺没有退缩,勇敢地接下了任务。“我用自己所学的英语加上展柜上的英语注释,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英语表达出来,最后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那位外国友人向我竖起了大拇指。”隋家祺说,当时面对外国友人,他必须表现出自信,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他觉得自己长大了。


“博物院是我的第二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我学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更令我兴奋的是,通过讲解我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每当人们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时,那种满足感和获得感是说不出来的。”说到这儿,隋家祺略有停顿,脸上泛起羞涩,“讲解中也有被游客问住的时候,当时也很难为情,但我不气馁、不退缩。事后我会向博物院的大哥哥、大姐姐虚心请教,直到学懂弄通。”


隋家祺在第二课堂中学习,更在第二课堂中成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