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表现社会、乡土与时代?艺术创作的初心是什么?如何以艺术意象还原历史与生活的温度?这些问题历来是不同时代、地域的艺术家共同思考与践行的课题。2021年10月10日,“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笔者受邀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与学术研讨会,对于展览以“满腔真情绘领袖”“笔墨丹青为人民”“深入生活求创作”3个部分所呈现的刘文西各时期代表作品、手稿和文献,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刘文西先生的艺术选择与创作之路,也启发了笔者对于艺术创作的人民立场、艺术家如何深入生活等一系列时代命题的思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秉承“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刘文西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创作之路,正是“艺术为人民”这一创作导向的最好注脚,以其对于黄土地的深情厚意和对于吾土吾民的贴近关注,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真切的人民形象,和以绘画创作关注现实的方法论层面的宝贵财富。
在近现代美术史角度和中国画创作领域,当我们提到刘文西的名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几个关键词与艺术意象:黄土地、黄土画派、领袖与人民形象、贴近生活的人物画……1933年,刘文西出生在浙江嵊州一个名为水竹安的小山村,这里是著名的越剧之乡,刘家也有着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17岁那年,他只身来到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20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的他,自从1957年第一次到陕北,便以其后一生的精力与热情,秉持“根植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的态度与志向,展开了他以人民生活、革命历史和黄土地为题材的绘画艺术征程。他的步履走遍了陕北26个地县的山川土地,走访了上千个大小村落,结交了数百个情真意切的农民朋友,两万余张速写和诸多以此为参照的创作,寄托承载了他对黄土地上乡亲父老的真醇感情。
“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刘文西情系陕北黄土地和塬上人家,始终把陕北的二十里铺、周家湾和四十里铺作为体验生活的创作基地,与当地百姓一同吃住劳作。正如他说:“我最喜爱陕北人的性格,他们不为艰难困苦而折腰,很坚强,所以我乐于生活在他们中间。”有了这样对于生活的深入体验后,以什么样的绘画方法呈现人物形象,就成为创作的重点和难点。刘文西的画法在浙派人物画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造型与光影等元素,以笔墨艺术语言思考探索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紧密关联。从《祖孙四代》到《黄河子孙》《沟里人》,他成功抓住了典型形象、典型情节,同时又在其中浸透着一种时代的味道、土地的气息。他始终在探寻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对于一个个体性的、偶然性瞬间的呈现,去承载表现一个时代的家国叙事,这也正像他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要“熟悉人、研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成为他一生创作智慧的积淀和结晶。
刘文西先生画人民的形象,也画领袖与人民的血肉深情。从《毛主席在抗大》《毛泽东在大生产中》到《毛主席和牧羊人》《东方》等画作,都呈现出毛泽东的形象气概与精神内蕴,而这些都源自他对于人物形象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一方面,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是理解的艺术,也是共情的艺术,而不是对于某一社会生活场景的简单图解,或是对于一个典型形象的刻板复述;另一方面,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重在对于时代温度的还原,难在从历史真实与客观生活中如何以艺术表达的手段,将其提炼和还原出来,从而具有共鸣性和共情性。回顾世界绘画史的发展,从法国的达维特、米勒、库尔贝,到俄国的列宾、苏里科夫、克拉姆斯柯依,无不是试图在艺术家个体与家国集体之间建构一种共鸣与关联,通过绘画的图像叙事,讲述和记载社会与时代的精神图景。这无疑也是作为画家的刘文西所思考的课题、所具备的本领。在这一角度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远远超越了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成为一个创作定律与艺术法则。在如何塑造真实形象、取舍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的课题上,刘文西先生以他那带有雕塑感和精神力度的笔墨线条及其人物形象洗练清整的精神气象,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着温度的经典画作。
从主题性美术创作本体的方法论层面,刘文西先生艺术创作的时代启示还体现在,当下的主题性创作应注重过程性与草图意识。在国家博物馆的刘文西艺术大展中,作品《历程》《小米香》等画作旁边均展出了作品的创作变形稿和思路草图,当代美术家可从其创作草图与过程画稿中汲取经验,从创作角度理解他是如何处理人物组合关系,安排画面的图式取舍,如何通过一个特定瞬间的图像叙事展现一个生活情节。刘文西先生一生画了这么多数量的作品,累积了这么多画稿草图,且少有重复,正是他的艺术智慧和多年勤奋创作的结晶。
深扎黄土,艺为人民。刘文西先生倾尽30年心血完成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以全景视野描画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人民辛勤劳作、阔步奔向小康的时代画卷。他心系黄土地,以水墨丹青赞颂陕北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厚道、善良;新时代也同样呼唤刘文西式的艺术家,呼唤更多具有乡土温度和情感饱和度的时代佳作。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