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各行各业还是倒逼上“云”,那么2021年,“上云用数赋智”已经成为文旅人的主动选择。这一年,大家一次次地在视频会议上“云握手”。全行业瞩目的2022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也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这一年,人们从屏幕上看到更多“云演播”艺术作品,逛了不少“云展览”,体验“云旅游”的新乐趣,感受到“云服务”的心温度,在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的“云课堂”里沉浸式“云学习”。这一年,许多文化和旅游企业在纾困政策和措施扶持下积极谋求数字化转型,放眼看去,疫情在全球持续,线上化的“云交流”仍然是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的主要途径。
云演播
新动能焕新舞台艺术业态
回望2021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论是科技发展的应运而生,还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倒逼,演播这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不断推动演艺行业新发展。
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演艺行业对演播的态度逐渐转为全局化、理智性的探索。演播的功能也从疫情初期的“鼓舞士气”,发展到在线模式方面的升级迭代,演播的底层逻辑也被更清晰、更深度地审视和梳理。
于是,从剧目、剧院到剧场,各方在内容、技术、资源和品牌等角度发力,一方面从软硬件技术升级入手,持续打造云端 AI化数据核心能力;另一方面,逐步将产品升级为集创意灵感、云端素材、在线制作、云端渲染、流程管理等于一体,包含多个子产品矩阵和能力插件的内容生产和数据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其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情景化的戏剧表演拍摄画面通过8路“5G+4K”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至导控台,进行镜头实时剪辑、实时调色等处理,在现场主屏幕上即时同步出细腻的电影质感画面,为观众奉献了沉浸式观看体验。而这些技术的实现需要极为稳定的5G即时传输技术和超高清拍摄制作技术同步保障。在中国移动全球首款超低时延5G背包建设的5G边缘计算视频专网以及超高清技术保障下,视频业务端到端时延下降了80%,抗干扰性更好。这种全新的“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的摄制解决方案,极大地拓展了5G技术在传统文艺演出和舞台艺术方面的应用空间。
2021年,全国首家兼具创作能力和演出场地的院场一体化“5G智慧剧场”——国话先锋智慧剧场也在紧张施工中。基于中国国家话剧院雄厚的创作实力、丰富的明星资源和设施完备的剧场,结合中国联通5G技术、云网一体化优势和智慧场馆产品能力,以及华为高新视频生产技术和双千兆网络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三方共同探索基于5G专网、MEC、切片技术、智慧专线、FTTR等技术在智慧剧场的应用,共同推进剧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逐步实现创新科技在剧场观众体验、线上演播、多剧场联动直播等场景的应用落地,打造行业领先的“5G智慧剧场”示范,并携手推动“5G+4K/8K超高清+云网一体”在演艺产业的应用,促进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助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和剧场数字化升级。
展望2022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主要任务中提到,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广泛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持续发展,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成为演艺行业的发展大趋势,必将倒逼文艺院团对发展舞台艺术、开拓演出市场、增强营收能力、扩大观众规模等做出新的探索和实践。
对演出机构来说,从线下到线上绝不仅仅是呈现场景的转换,更是内容生产的方式、要素和价值的重新排序。演艺市场可以形成更丰富、更创新、更优质的“新供给”,刺激新需求,演播有望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新的互动体验,现场演艺的生命周期、经营半径和商业价值都将无限放大。
未来,剧院也必将是数字型、智慧型和体验型的场馆,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除实现专业演艺场馆必备的艺术交流、传播、教育等基本功能外,通过多媒体、AR/VR、AI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也能够对演艺场馆的建筑物及运营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智慧化管理,并实现院线资源的互补及联动。
此外,虚拟技术等创新行业与演出内容、运营相结合,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对演播的共同开发和利用,也将成为发展趋势。
云展览
数字化重塑美术馆、博物馆版图
代表性活动
回望2021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2021年,从实体展览的“VR呈现”“直播导览”,到“线上策展”“云端讲座”,再到新媒体、短视频的新型宣传推广方式等,线上资源给美术馆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调整与机遇。与往年相比,2021年我国美术馆云展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在数量上,我国很多美术馆在官网或手机客户端开通了虚拟展厅,让观众足不出户看展览。美术馆已经不满足于直接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而是针对线上受众特点进行深度策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博物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加快数字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等方式打造核心竞争力。数字化建设始于大型博物馆、美术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广东美术馆等。当前,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也已尝试多种形式的“云”服务,积累数字化建设经验。随着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服务升级,数字化技术与场馆文化资源也在不断融合,行业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链接在进一步强化。
在尝试数字化的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方式是线上展览,也有很多美术馆开始尝试利用馆藏资源与社区或学校联合推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的、参与感强和互动性高的沉浸式艺术体验正在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形态,被广泛运用于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商业广场、艺术空间、酒店等场景中。
当然,数字化是对展览形式、展出手段的丰富,而最吸引人的依然应该是展览的精心策划和展品本身,展出的作品够好,数字化手段才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就需要立足藏品研究、场馆定位,深入思考、精心策划,不断挖掘作品更大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展望2022
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惠民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更高需求。
美术馆的数字化正在大步向前发展,2021年底,浙江省率先出台《公共美术馆数字化服务与管理规范》。我国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正在向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展望2022年,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博物馆、美术馆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能够制定更加清晰、详细的数字化战略,“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美术馆”不仅能够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现当代艺术和它们背后的故事走近大众,而且将会重塑世界博物馆、美术馆版图。
回望2021
云会晤
屏端“握手”,天涯比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电视电话会、线上会议等形式其实已在各行各业有或多或少的应用,疫情发生后,“云”几乎在所有领域实现了绽放,其成果在会议上的应用更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与炉火纯青。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其优势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云端若比邻”的体验,令所有参会者感触极深。犹记得,2021年两会的“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上,代表、委员身在人民大会堂深情讲述,记者却在梅地亚中心架起的长枪短炮间机智发问,两块大屏隔着数十公里,两个空间却“无缝衔接”。通过“云”,好建议、好提案,在代表委员、记者、受众3个环节高效传送,代表、委员的声音并没有因“上云”而有分毫减弱,同样掷地有声。
从第十二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首次采用线上召开到第二届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上云”共议行业发展,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云”上连通亚洲诸国到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跨越地理阻隔实现“云端”交心,这一次次“相聚”,一幕幕“握手”,不仅是人类面对共同灾难时的倔强,更是利用科技扭转局面、突破自我的决心。
正如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上,亚洲36个国家的20位文化部长、19位驻华使节等高级别官员等均“到场”并“面对面”交流,以“增进文明对话、共塑亚洲未来”为主题,持续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谱写亚洲新篇章。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促进亚洲可持续性发展”“文化遗产助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文化遗产应对亚洲未来挑战”等专题进行26场主题演讲,并发布《关于共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倡议》。 “云”上的“面对面”交流之高效优势得以显见。
疫情给全球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其中包括对中日韩文化交流与合作造成的冲击。在2021年8月召开的第十二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中日韩三国达成共识:携手同心、积极作为,为开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合作而共同努力。同时,中方对此还提出了4点倡议:一是相向而行,创造文化交流合作良好环境;二是继往开来,用好已有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三是化危为机,畅通线上文化交流合作渠道;四是顺势而为,开创文化交流合作崭新局面。
盛唐的大诗人王勃也许很难想象,在1000多年后,人们在云端实现了他口中的“天涯若比邻”。
展望2022
今年,对文化和旅游领域而言,“云”办公依然是常态。开年的首场重要会议——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也将首次在线上召开。的确,技术在革新,生活方式也在日渐改变。若是回到3年前,也许每个人都不会想到“云”时代已离我们如此之近。如今,当业内人士大谈“元宇宙”之未来繁花似锦时,当公众从各种“云”中初见云上世界之精彩时,人们对“云”上生活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升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除体感的阻隔,打造更高效、更真切、更畅通的沉浸式参会模式也将成为今后线上会晤的发展趋势。
云交流
文旅“云主场” 全球联动推介
代表性活动
回望2021
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从未被疫情阻断,全球范围内的“云端”联动正在书写别样精彩。2021年,“欢乐春节”“文化和旅游年”等大型品牌活动继续“上新”,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全球联动的程度比2020年更高。如果说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是为海外受众奉献精彩的“前方”,那么,“后方”又是怎样精心准备一道道文化佳肴的?
“数字化”和“全线上化”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海外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全年工作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如在宁夏举办的中国旅游文化周启动仪式,配合全球统一联动的文旅推介,打包成数字产品给海外机构,效果显著。
又如助力北京冬奥会的海外宣传推广。中心联合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北方7个省区市举办“北方冰雪旅游推广季”活动,推出主题宣传片、冰雪主题纪录片展映等40余个项目,向海外民众发起一场冰雪邀约,增进与海外民众的融通。
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万铤表示,该中心充分发挥其平台整合能力,跨地域、跨领域开展活动,把不同的渠道和资源统筹起来,发挥更大效果。数字化和“云”活动的普遍运用,使得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不再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后方尽可能多地提供不同品种和内容的产品,驻外使领馆和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可以自主选择。从单纯的、零散的“生产加工”转变成为平台整合的角色,这是工作思路的拓展与创新,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出不同专题的活动,宣传效果获得提升。
展望2022
“欢乐春节”“中国旅游文化周”“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三大全球统一品牌活动还将继续绽放。同时,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联动国内各省区市,以北方冰雪、“一带一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运河遗产保护以及澜湄国家与中国西南地区互联互通等为主题的大型全球推广活动也将开展。加强与地方的合作,有利于深入挖掘和融合各地的文旅资源。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和地区的专项活动和数字化产品将更加丰富。如针对学龄前儿童推出动漫数字产品、向“Z世代”推出中国非遗的体验展、在偏爱现代艺术的欧洲地区推出现代艺术展示周、针对汉文化圈的周边国家提供更多体验类的数字文化产品,以及对“一带一路”友好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国内当下较为流行的影视剧和艺术类节目等。根据不同需求“定制”的细分性和特定活动,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