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新时代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奋斗史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30  浏览次数:17703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伟杰作为多民族聚集、民族民俗文化多元灿烂的省份,青海省近年来在决战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涌现出许多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先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伟杰

作为多民族聚集、民族民俗文化多元灿烂的省份,青海省近年来在决战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涌现出许多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他们热爱家乡、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倾情奉献,用对人民、对家乡、对文化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温暖、照亮了这片高原厚土。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青海省图书馆:

打造阅读生态圈 构筑文化精神高地


▲ 青海省图书馆“党建专区”


始建于1934年的青海省图书馆,是青海省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力军。在新时代,围绕“建设书香青海 共筑精神高地”的目标,青海省图书馆深入推进技术支撑与服务创新相结合的新型图书馆服务工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据青海省图书馆馆长杜凯介绍,青海省图书馆以“讲、阅、展、演”+“数”的形式积极开展系列精品阅读活动,推出“童心向党”少儿系列活动、“非遗进校园”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等阅读品牌,还利用数字技术和设备打造一站式检索平台,满足新时期读者对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服务需求。

▲ “你选书,我买单”活动

▲ 马背图书流动阅读推广活动

▲ 第二家少儿分馆、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分馆一角


青海省图书馆充分发挥场馆内党建活动专区、亲子共读区、数字阅读区、红色阅读区的作用,举办文化沙龙、亲子读书会等文化活动,还拓展馆外空间,利用现有的“你选书我买单”“马背流动图书馆”项目和建立的6家少儿分馆、136个流动图书点,继续推行流动阅读服务,推动图书馆元素融入全域旅游,拓展新型文化旅游阅读空间。

杜凯告诉记者:“青海省图书馆是‘以成人阅读推广为支点,以少儿阅读推广为重点,以特殊人群阅读推广为亮点’的思路开展工作,一直在提升服务效能方面下功夫。”比如,为丰富视障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青海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带着专业听书设备到视障读者家里为他们提供服务;开展无障碍电影放映、诵读红色家书等活动,为视障群体建立交流学习的平台。

▲ 视障读者朗读活动


2021年国际盲人节之际,青海省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诵读活动,许多视障人士通过诵读表达对党的感恩、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我们还建立了视障人士微信阅读群,视障读者非常信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什么需求会直接提出来,我们就及时跟进服务。”杜凯说。

对于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杜凯说:“这让我们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下一步,青海省图书馆将再接再厉,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巴音斯格力:

甘做非遗保护路上的老黄牛

▲ 巴音斯格力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巴音斯格力是一名蒙古族干部,他从小在牧区长大,经常随家人去参加蒙古族那达慕。看着牧民聚在一起赛马、射箭、摔跤,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愈发强烈。

2005年,大学毕业的巴音斯格力被分配到海西群众艺术馆工作。当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巴音斯格力因为喜欢研究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全方面搜集整理非遗材料。

当时群众艺术馆工作条件简陋,只有两台电脑,很多老同志还不擅长使用,所有的文字录入工作都由巴音斯格力来完成。“那时候我们拿到的资料都是手写的稿子,我一点点录入到电脑中,馆里的老同志坐到我旁边教我怎么整理,我就边学习边操作、修改。”巴音斯格力回忆说,在整理非遗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找一些民间艺人询问、给他们做采访记录,然后自己回到馆里重新整理材料后再拿给专家审核,再根据专家的意见继续补充、完善。

辛苦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2008年,巴音斯格力和同事一起申报的汗青格勒和那达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的十几年,他对非遗保护工作投入了更大的热情。2020年,巴音斯格力一边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一边不分昼夜地研究、整理、修改非遗申报资料。他们申报的蒙古族服饰、德都蒙古全席、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全部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据了解,巴音斯格力先后主持编著以德都蒙古文化为主题的非遗丛书40余部。他和团队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去采访,还将海西75岁以上老人的资料进行汇总,安排人员分别进行采访。“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些,再过20年,可能很多东西就失传了。我们要争分夺秒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巴音斯格力说。

在巴音斯格力的努力下,海西还组建了5支文艺轻骑兵队伍,深入牧区、草原、学校、工厂去演出,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保护事业中。“作为一名民族干部,我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能为优秀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巴音斯格力说。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尼玛松保:

建设美好新玉树的躬耕人

▲ 尼玛松保(右二)


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综合科科长尼玛松保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他对养育他的这片热土和各族群众有着深厚感情。2010年的“4·14”玉树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伤痛。作为地震的亲历者、见证者,尼玛松保参与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目睹了党和国家投入巨大心血帮助玉树在最短时间恢复重建的一幕幕,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和鼓舞。他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玉树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民族干部,我要以身作则,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感恩之情化作助推玉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感党恩、铭党恩。”

2015年,尼玛松保主动请缨,任职玉树隆宝镇代青村驻村第一书记,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在驻村的3年时间里,他通过引投资、争项目,为贫困村修建乡村道路50多公里,还推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分红,让村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有一次,尼玛松保走访牧户普措达哇家。普措达哇说:“你们来了以后走村入户,跟我们同吃同住,平时劳动又在一块,我们感到很欣慰。”在与普措达哇的叔叔聊天的时候,尼玛松保讲到玉树重建后发生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老人听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尼玛松保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尼松保”(好人),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成为新时代维护民族团结的文旅使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尼玛松保所在的综合科是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之后组建的一个新部门,业务涉及文秘、后勤、党建、综合协调等多项工作,面临工作面广、任务繁重、人员少等很多挑战。尼玛松保带领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坚持事务协调、公文处理“事不过夜”。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打造了一支团结向上的基层优秀团队。“我们的组员有汉族、有藏族,大家团结友爱,工作富有激情。有时工作任务越重,工作动力越强。”尼玛松保说。

对于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尼玛松保说:“荣誉重是一种压力,虽然压力大,但我的动力更足。我将怀着一颗感恩党、感恩祖国的心,发扬新玉树精神,继续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为玉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