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旅游 » 正文

文化引领 标准导向 精品示范丨福建乡村旅游发展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03  浏览次数:15379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黄国勇乡村旅游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让农村变美、令农民致富、促农业发展。在福建,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0810.42万,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01.02亿元,同比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黄国勇 

乡村旅游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让农村变美、令农民致富、促农业发展。


在福建,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0810.42万,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01.02亿元,同比增长66.9%和42.1%。数据背后,是福建乡村旅游厚植本土人文、生态资源,注重规划先行、政策驱动的探索。福建省通过标准导向、精品示范,走出一条以文化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之路。


厚植本土人文、生态资源,福建乡村旅游底气足

12月16日,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的世界文化遗产振成楼大门前,摩登的模特走秀,时尚的民族服饰,劲爆的歌舞表演……这一刻,古典与现代在千年客家乡村的田间地头,相得益彰;这一幕,土楼焕新,是福建乡村旅游焕发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除了深厚的民俗文化,青山绿水也是福建的亮丽名片。福建在全国创新提出“全域生态旅游省”发展思路。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明风景区、省内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


今年11月,福建通过了G228高速公路提升规划,将沿线知名景区、美丽乡村、网红打卡点等主要景点串联成线,尽展滨海风光,成为福建乡村旅游升级腾飞的又一条“高速通道”。


实际上,福建省早在2019年,就已形成动车闭环格局,推出海丝休闲之旅等9条特色主题线路。


“我们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全力保护生态、传承文化,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探索三产融合、集体增收村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围头。”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洪水平说。


围头村2021年全村游客接待量120万,全村经济总值达3.5亿元,村财政收入200多万元。其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已成为福建乡村旅游厚植本土人文生态资源的样本。


不久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13项“福建文化标识”,古田会议、妈祖信俗、朱熹、闽茶、德化白瓷、武夷山、福建土楼等入选。这些从福建各地推荐评选出的文化标识,成为福建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


标准导向、精品示范,福建乡村旅游苦练“内外功”

今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在小吃摊边、特产店里、村民家门前,同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他强调,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俞邦村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仅今年清明小长假3天,就迎来游客1.2万人次,“五一”期间日游客量更是突破万人。


“今年11月,俞邦村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俞邦村驻村书记苏启任说,村里正紧锣密鼓推进夜景工程等建设,小吃街与居民客厅亮化提升工程也在推进,俞越研学馆、俞生有梦精品民宿已经投入使用,百亩花田将在春节期间迎来花期和人潮。


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俞邦村,其“小吃村”到“旅游村”的转型之路正是福建乡村旅游通过规划先行、政策驱动,打造乡村旅游的生动实践。


为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立“标准”,委托福建农林大学起草制定了《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建设与服务规范(试行)》《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建设与服务规范(试行)》,引导各地深入挖掘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等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村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政策推动给力,福建乡村旅游高速发展有了好引擎。”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陈秋华说。


2014年以来,福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建设工程和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市立足乡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民俗文化,建设生态优良、乡风文明的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旅游村。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创建100个休闲集镇和1000个旅游村,初步形成了全省乡村旅游点、线、面发展的格局和多层次、多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同时,福建自2016年以来共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左右,用于支持各地旅游村镇建设、旅游设施建设。开展旅游“厕所革命”新(旧)三年行动(2018-2020年),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1亿元,建设2129座生态、低碳、环保的乡村旅游厕所,从硬件上改善和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接待条件。


在此基础上,2019年起,福建启动培育打造福建“金牌旅游村”和“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已经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省级“金牌旅游村”119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32个,推出了“下乡的味道”“这里的石头会唱歌”等乡村旅游品牌。


在宁德市寿宁县下党村,“廊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据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霍立昀介绍,今年,宁德市通过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实施乡村旅游项目等举措,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提速发展,乡村旅游态势喜人。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842万人,同比增长166.3%,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157.7%。


文化引领乡村旅游开发,文旅融合赋予乡村旅游生命力

乡村旅游在福建全面开花,成为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如何深度引入市场机制,培育经营主体,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各地走出了新路。


福建平潭君山景区内的北港村,曾经“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如今,一间石头古厝打造成集文创、民宿等元素于一体的艺术聚落——“石头会唱歌”民宿吸引了众多两岸青年创客和四面八方争相前来体验、打卡的游客。


2015年,乘着平潭国际旅游岛开发的东风,20多岁的林智远来到北港村,从“石头会唱歌”民宿干起,如今,他在村里开发了3幢民宿,并经营了6家咖啡厅和文创店。


陈松柏是该村民宿产业的推动者与参与者,在担任北港村党支部书记的20余年中,他最为自豪的是,在年轻创业者的启发下,北港村众多渔民成为了合格的民宿经营者。陈松柏介绍:“截至目前,北港村已开办民宿100余家,并带动了餐饮、文创等多业态发展,村里常住700多人口。2021年,全村旅游经营收入3300多万元、人均旅游纯收入12000元。”


正是市场主体企业的作用发挥,才有了北港村乡村旅游的腾飞。与海边的北港村情况极为相似,福建山区屏南县龙潭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了别样的繁华。


“我们发展乡村旅游其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村书记陈孝镇说,龙潭村发展的动机并不是开发乡村旅游,而是挽救濒临荒废的古村,但是经过用心整治,这里成为来自全国的艺术青年最喜爱的“家”,他们纷纷在村里办起工作室,经营各种文化空间。


“文化决定乡村旅游的竞争力。”陈秋华认为,要注重文化品位,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并不是博物馆式的陈列和简单的文化体验,要通过活动、体验、趣味娱乐等方式,将“文化语言”转化为“旅游语言”,文化资源才能成为乡村旅游产品。


走进月洲村,兴致勃勃的游客、田间奔忙的村民、乡村建设项目工地上的工人,与村前潺潺的桃花溪水相映成趣。通过文化铸魂,让曾经的学霸村、宋代历史名人张元幹故里永泰月洲村成为网红村。这座几年前还不通车的小乡村,如今村民年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村财政年收入超150万元,成为小康村的典范。文化不仅是月洲的灵魂,也成为月洲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9月10日,福建省发布《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超越全面实现,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全面建成。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开发文创产品、培育特色品牌、讲好福建故事,福建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加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