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11月22日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侯氏社火脸谱作为传统美术类项目入选。该项目第六代传承人侯志新听闻喜讯,从工作室凳子上跳起来,连发3条微信朋友圈,“誓言”要把这项技艺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过去几年,齐鲁大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切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尤其在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方面,山东各级文旅部门多措并举,借鉴现代市场运营传播理念,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 济南市邀请基层非遗传承人进行对话活动
走进校园
每次都是“美好的遇见”
到侯志新这代,侯氏社火脸谱已传承超200年。2002年前后,在爱人的启发下,他决定重新拾起老手艺。构图夸张、造型粗犷、色彩浓烈……侯志新将侯氏社火脸谱的传承主阵地放在了学校。“图钱不能干这个。”侯志新说,国家多年来这么重视非遗,传承人自身不做点事情,对不起肩负的责任。
如今,侯志新每年到学校开展教学数十场次。更多的学校负责人打来电话邀请他,有时忙不过来,夫妇俩同上阵,到校园给孩子们义务传承侯氏社火脸谱。
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东强化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力度,多地文旅部门主动与教育单位对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非遗在校园扎根。
济南市商河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02年。为把鼓子秧歌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光大,进而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商河县实验小学结合自身地域优势,积极推进鼓子秧歌走进校园,将鼓子秧歌设为校本课程,并编印两册鼓子秧歌教材。
在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商河县实验小学先后邀请鼓子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到校任教,并聘为校外辅导员,每周五开设鼓子秧歌课程。全校融合鼓子秧歌三大流派艺术特色于一体,三年级至六年级所有少先队员人人参与,自选角色,伞、鼓、棒、花、丑角色齐全,校园鼓子秧歌队成员常年保持在300人左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此后,以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5年山东省实施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两个重要文件为依据,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为切入点,逐步引进近20个非遗项目,成立6家非遗大师工作室,建成2000余平方米的非遗空间,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 泰安市打造非遗主题商业街区
深入基层
让传承发生在群众身边
非遗的传承不能做“无根的浮萍”,只有扎根群众,才能延续持久的生命力。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刘朋鑫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山东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形成了包括非遗展示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近两年,山东着力完善传承的“软举措”,即推动非遗走出展厅,重新回到乡间,重新焕发蓬勃的生机。
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新推出日照“非遗宝藏行”系列活动,以自驾游形式探索“非遗宝藏”联动景区、非遗工坊,推动文旅融合。同时,为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导刘氏盘扣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文创设计,推动非遗工坊开展项目转化,全市已有70余所非遗工坊有自己独特的非遗产品。
烟台剪纸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传承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烟台市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进程中,将烟台剪纸作为烟台文旅“世界性地域标志”载体,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致力于烟台剪纸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产业发展。
如今,烟台已构建起以非遗保护中心、文博单位、民间机构和文创企业等相结合的烟台剪纸资源库,形成了收藏、整理、研发和数字化展示体系。当地策划推出的“胶东民间窗花剪纸艺术展”,以“文博机构+剪纸研究专家+剪纸艺术家”为组合,运用现代剪纸手法抢救了上千件濒临失传的“百蝶图”“福禄寿喜”“榴开百子图”等胶东传统剪纸纹样。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山东高度重视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 滨州市文化馆创新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展厅
多方联合
践行新时代非遗营销理念
2020年以来,济宁市会同曲阜市积极推动孔府菜博物馆建设和孔府餐具研发制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孔府菜博物馆选址、展陈方案和效果图设计工作,已完成对孔子博物馆内的馆藏清代餐具的数据采集,正在进行孔府餐具的模型制作。
11月18日,打响孔府非遗金字招牌研讨交流活动在济宁曲阜市举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表示,山东将以做好孔府非遗保护传承为重点,加强孔府文化资源调查记录,在传承体验设施、旅游融合发展、弘扬传播、理论研究等方面,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将孔府金字招牌挖掘好、阐释好、传播好,推动孔府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专家指出,多数非遗老字号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商业属性。因此,当下的保护传承也要从市场中求得答案。如果单纯依靠政府补贴,非遗项目势必没有未来,也不可能有创新的内生动力。
这几年,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山东大力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同时,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探索建设非遗特色景区。
11月中旬,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济南市文化馆等承办的“河和之契 创新传承”2021泉城非遗文创挑战赛评审工作在济南市文化馆举行。大赛共征集到包括工业产品设计类作品及剪纸、面塑、鲁绣等工艺美术类作品136件(组),涌现出一大批设计新颖、创意度高、技艺精湛的好作品。
济南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迎春介绍,本届非遗文创挑战赛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的积极性,参赛作品既突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展示了泉城非遗的地域魅力,是济南文化特色融合时代特征的生动体现。下阶段,济南市文化馆将继续鼓励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同时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