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2021年贵州普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青年教师培训感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26  浏览次数:155403
核心提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青年教师培训感悟  2021年12月18日到21日,我参加了由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青年教师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青年教师培训感悟


  2021年12月18日到21日,我参加了由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青年教师培训班学习,有幸聆听了新疆工程学院李玲教授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辱使命筑牢阵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贵州师范大学彭法教授关于《新时代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等专题讲座,以及其他老师们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分享,受益颇丰。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八个坚持”,其中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为此,会议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并写入党章,成为中华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理论逻辑上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实验证明,人的意识,心理因素等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身体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个体意识可调控其行为及生理活动,积极的正能量意识可产生积极的行为及生理活动,从而使个体获得理性认识及行为。集体意识由个体意识组成,什么样的个体意识决定什么样的集体意识;什么样的集体意识培育什么样的个体意识。积极的个体意识可形成积极的集体意识。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积极正能量的集体意识。这种意识是一个聚合中华各族人民所能认知、所持理念及所持价值于一体的心态体系,既是一种共善信念,又是一种集体归属体验,还是一种能动集体意愿。具体来说,这样的集体意识表现为中华各族人民心连心、手拉手的一家人的温暖集体归属体验、情同手足共担复兴大任的使命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集体意识体系,其构成要素包括中华各族人民的善良情绪、亲和认知、信念信仰及行为动向。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只有两字之差,却差别甚大,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毋庸置疑,对前者的思考会落脚于集体意识层面,而后者,则是要随时着眼于多样的个体意识,即如何把握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有机融合。此层意义上,集体与个体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借此对范畴来从理论上科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条件意涵,即要唤醒积极意识,发掘能动性的正能量意识,循序渐进地超越个体意识,培育大格局、宽眼界、长眼光的集体意识,实现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彼此协调、融汇贯通。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造性统一体

  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现等形式,反应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意识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发挥其创造性。对中华民族这一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意识创造性明显表现就是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那些习而未察的朴素无意识、优秀的信念信仰、能动的正能量意识,统统都根植于厚重的中华文化土壤中。故,中华文化就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源性内容。在中华民族意识的创造性层面,显著成就就是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国人民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近代,中华民族遭遇三座大山压迫的空前危机,而国民整体又处于积弱积贫的低组织化状态,唤醒救国图强的集体意识,凝聚并组织中华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成为历史所需。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伟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建立统一战线,最终缔造了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解放和主权独立,让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由此中国共产党为中华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政治保障。此后,经过中华各族人民不断艰苦卓绝的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各族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于是让中华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而产生了伟大历史飞跃。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五个关键的有机统一体内容具有意识创造性: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民族交融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各族人民共同走出来的。综上所述,在动态的历史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由个体及集体的厚重根源、内容体系和行动方案,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集体意识的基本路径体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旨向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总是表现出主体性的选择性。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如果说,集体与个体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宽度,意识创造性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厚度,那么实现宽度与厚度的契合,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辩证思维的就是对立统一。将其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语境下进行理论诠释,就是指集体意识要整合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要靠近集体意识,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简言之,就是抱团。将上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引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来,一方面,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让中华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集体意识与每一个个体意识都休戚与共。另一方面,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面向个体的激励中,要表彰和赞扬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人与事,让中华各族人民意识到各种正能量个体意识都能够得到认可和激励。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着眼的根本旨向就更为明晰。需要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我国各族人民既是主体,也是对象,更是最终受益者。因此,大家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以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逐渐变为客观现实。意识铸牢是一个漫长的实践活动,但若充分发挥其意识能动性,也可短期内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即是如此。数千年来,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艰苦奋斗,筚路蓝缕,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上述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发到主动的意识能动的伟大飞跃。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理解集体与个体,又要把握矛盾统一体。集体与个体反映意识的层次,矛盾统一体反映意识的关联。集体意识要整合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要靠近集体意识,二者相辅相成。“抱团”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杨志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