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头条讯(耿富安):
诗人王明军《军歌嘹亮》诗词集序
中国作家协会/刁仁庆
明军与我是南阳老乡,共同成长、生活在淯水之滨,缘于宛城宣传口工作,又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常常品茗言欢,直抒胸臆。欣闻明军的诗作即将结集出版,希望我做一篇序言。读明军的诗歌,常常激发共鸣、心意难平,于是欣然命笔,略表拙见。
我与明军年龄相仿,又有相同的军旅履历,从我们那个年代走来的人,总是对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和感情。明军出身南阳卧龙区农家,年少课余闲暇,也常事农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播种下少年的希望,也锻造出醇厚的品格。在明军的诗作里,有很多怀念母亲和姐姐的内容,想必年少时的明军,常常跟在她们身后,饱尝耕作的辛劳,也分享丰收的喜悦,而母亲和姐姐的身影,则镌刻成记忆深处的丰碑,又化作诗句中时时牵绊于心的亲情、最难割舍的乡愁。
明军青年时携笔从戎,彼时西南边陲狼烟四起,外敌侵境。明军响应国家征召,参加老山轮战。在边境作战的两年时间里,无论在人格上还是文风上,明军似乎都完成了一次重塑和蜕变。读明军这个阶段的诗作,一种阐发于心间的浑厚、豪情、坚韧常常伴随着充沛的文气喷薄而出,意气风发和浪漫情怀也可从中窥豹一斑。两年间,千里戎机,关山飞渡,凯旋在子夜,风采血染就,想必明军也常常能感受到战地黄花分外香,虽然猫耳洞外总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与明军闲谈得知,其父王云祥先生也曾是一名志愿军老兵,年轻时随军南下,辗转中南、东北战场,解甲归田后半生务农,后随子女迁居宛城,但绝少提及当年保家卫国的英雄经历,老先生已在数年前驾鹤西游,未曾面唔,但每念及此,不由肃然起敬。明军已年近花甲,鬓发虽已斑白,但一直脊背挺拔、目光炯炯,想必也是家风传承,风骨犹存。
明军的军旅生涯持续了十二年,行伍足迹遍及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明军诗作的创作风格、题材形式、意蕴境界,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积淀、丰富和升华。读明军的诗作,常常能感受到他根植于中原故土的厚重情怀、梦回沙场点兵的豪迈胸臆,以至于面对大漠孤烟的开阔气韵、翻越喀喇昆仑的激扬豪情。明军那个时代的中国男性,普遍都有一种“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戎马情结,我想,这段经历既塑造了他强健的人格底蕴,也奠定了他豪迈独有的行文风格和军旅诗人的地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正是因为经历过战争,才更加珍惜和平、稳定、繁荣的弥足珍贵。明军回归故乡后,继续发挥专长,笔耕不辍,一直从事中国银行最基层的宣传工作,明军的大部分诗歌,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倘若说十年军旅提高了明军观察世界的高度,那么和平生活一定延展了他创作灵感的宽度和厚度。明军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是紧跟时代浪潮的。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诗作中,歌颂无数仁人志士一路筚路蓝缕的艰苦卓绝,在追忆长征的诗作中,赞叹革命先驱开创鸿基伟业的波澜壮阔,在关于疫情防控的诗作中,礼赞白衣天使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以上事例,不胜枚举。我想,在这些诗作的创作过程中,明军也完成了创作风格的二次升华,关注视角从感叹自然风光的雄奇壮阔到融入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抒情方式从汪洋恣肆的直抒胸臆到气韵悠长的娓娓道来;遣词造句从信手拈来的豪迈奔放到旁征博引的引经据典,这些变化,一定融释了明军更多的思考、更深的领悟、更大的格局。
怀着同乡之谊,桑梓情深不觉油然而生。明军与南阳作家群一脉相承,诗作中的许多意境,都源于我们共同生活的宛城大地,许多场景也是历历在目。明军这些诗作的结集出版,相信能够勾勒起我们南阳父老乡亲和广大读者的共同记忆,也希望明军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继续紧扣历史弦音,书写时代华章。
是为序。
202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