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付远书
今年4月23日,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董路在四川古城阆中开启了一段快乐的阅读之旅。“阆中是我年假旅游选择的第一站,没想到这里民宿、茶吧、商场、景区内处处书香弥漫,诗词朗诵会、古籍展览、借阅证免费办理等系列惠民活动更让人应接不暇。”当天,董路参加了当地街道组织的一场惠民书展,购买了一本《阆中地名故事》作为本次旅行伴读。
旅途从古城阆中开始,抵达的却是万卷书海。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通过政府主导、机构链接、社会参与,把“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密集嵌入古街道、古院落、古楼阁,实现阅读“人人可为、随时可享、触手可及、文旅可读”,让千年古城满溢万家书香,充分提升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成为南充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典型探索与成功实践。
人人可为
随处可见的嵌入式阅读空间
夏日清晨或冬日午后,一杯茶,一本书,将时光沉淀于字里行间,与智者进行心灵对话……行走在阆中,随处都有这样的读书之地,让市民游客沉浸于书香之中。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纷纷涌现,但是建设和运行要达到预期的惠民效果,空间位置的选点是难点。记者了解到,阆中“千年古城·万家书香”项目以古城为核心,以“古楼古庙、古街古院、古风古韵”为基调,充分利用客栈院落、大厅、客房、天井等地,设置博古架、书架,在选址、功能布局、环境氛围上精致营造居民与游客共享的“小而美”空间和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
设施建好了,书从哪里来?资源保障可靠且“常用常新”是关键。为明确高效规范的图书供给,阆中除通过招标采购外,还为纳入图书馆分馆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配送书籍,并引入“众筹”概念,广泛接受知名出版商、名人名家、群众游客等捐赠图书。其中,于2016年9月20日开馆的中国首个众筹图书馆建筑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目前馆藏书籍2万多册,均是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赠。著名作家阿来也在当地认捐“阿来书院”,捐赠部分文学著作,在号召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统计显示,凭借“人人可为”的多元化参与机制,阆中市目前已建成世界知识出版社书院、四川旅游书院、童年书院等各类特色书吧和书院50余家,社区书屋45个,农家书屋427家,各类书香机关、书香景区、书香商场、书香街道、书香茶吧等80处,收藏各类图书25万余册。
琅琅书声
快乐阅读成古城人常态
李东雨在阆中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设计工作,闲暇时光去古城内的书院里品茗看书是他最热衷的休闲方式。“听起来有点老派,但我真的很喜欢这种阅读氛围,告别了日常生活的喧嚣,在书本中寻求难得的宁静。”据李东雨介绍,依托“千年古城·万家书香”项目建设,阆中成立了“经典诵读·书香阆中”微信群,各个古城大院组织农村群众、服务员每天晨读,并在微信群中相互监督、互相鼓励,极大地提升了大家的文化素养。
借助项目发展,当地还有序培育阅读领域协会组织,成立了涉及学校、重点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的阅读协会、阅读兴趣小组、诗社、文学爱好者协会、民间读书会等多个兴趣爱好组织。每年协会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古籍善本展出、地方文献展、主题征文、名家讲座、阅读分享沙龙等各类活动100余场次。
琅琅读书声也成为阆中乡村旅游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享受阅读不仅成为游客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事活动之外的热门选项,还潜移默化改变了当地村民的认知。“读书不但可以提升文化修养,还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游客来自五湖四海,风俗各不相同,客人来了,接待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今年33岁的杜小蓉,2019年回乡后一直在村里的旅游企业工作,如今阅读已成为她的习惯。
“建立读书制度,不仅能丰富员工精神生活,还能提高员工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为客人服务,这种学习氛围有效助推乡村旅游发展。”阆中和美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场发展部经理谢沙说,在公司所有的民宿中,都摆放有国学、旅游等经典书籍,还设有专门的书屋供村民和员工阅读。
深入人心
打造居民游客的诗意栖居
随着全民阅读在当地逐步深入人心,为持续有效吸引公众参与,满足互联网时代读者瞬息万变的需求,阆中的各项城市资源逐步向“阅读”倾斜。
为升级借阅方式,阆中开展实施了“口袋书吧”工程,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千年古城·万家书香”手机App推送电子书籍,并打造“免办证、免押金、线上预约、线下借还”的全新借阅模式,让借阅流程化繁为简,真正实现阅读书籍触手可及。此外,读者当下不仅可以随时翻阅书架上的图书和杂志,也可登录微信公众平台,了解所捐图书的阅读数量、存放环境以及二次捐赠流向等信息,让阅读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不仅如此,阅读也将更大限度地连接居民生活和游客体验。据悉,未来,阆中本地阅读推广人可以向当地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组织提出申请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内容包括探寻阆中、讲述阆中、展示阆中、畅想阆中等各类与阆中文脉相关的体验活动,实现居民和游客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