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文化创意+科技创新 | 来自智慧湾的融合新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08  浏览次数:143835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 彬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委认定的第四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简称“第四批基地”)名单正式发布,包含集聚类基地5家、单体类基地25家。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 彬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委认定的第四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简称“第四批基地”)名单正式发布,包含集聚类基地5家、单体类基地25家。

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成果,集聚类基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的作用十分显著。《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1)》显示,现有的集聚类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多以高新区或综合文化产业园区为依托建立,拥有得天独厚的要素优势和组织管理机构,为基地建设走“一区多园”“一园多区”之路提供了支撑。此次入选的智慧湾科创园(上海)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简称“智慧湾”)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 智慧湾科创园(上海)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创新价值链

国家与在地政策机制先行

2019年8月,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100家左右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0家左右引领行业发展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在中央和地方达成共识。各地强化政策保障,多层级、多维度进行激励引导。31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上海等地已在用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上予以实实在在的支持。

智慧湾一直是创新价值的先行者。置身色彩明丽的集装箱办公空间,已想象不到它旧时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气息。通过设计创新和产业再造,智慧湾将老旧厂房重新建设,形成了集园区、社区、育区、展区、商业区和以体育为主的休闲区于一体的六区联动,打造出协同发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综合体。园区目前入驻企业420余家,其中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类企业数量约占企业总数的75%,就业人数超5000人。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以跨界聚合的形式呈现,创新乃至重塑价值链,是智慧湾的最大特色。“园区把握文化科技融合的大趋势,但不自我设限,而是广泛吸纳各种资源,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在发现中创造价值。”据智慧湾负责人陈剑介绍,智慧湾让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链条中发挥更多的作用,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创造融合、开放、发展的美妙图景。

智慧湾中,艺术家、科技工作者、现代工业制造商、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工作团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相互借力、和谐共生。园区内产业集聚涉及智能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在线新经济、创意设计等各类新兴行业,还在催生着跨越虚实经济的融合新业态。据统计,智慧湾每年举办赛事选拔、跨界文艺演出等百余场文化与科技活动,累计参与人才超百万人次。大量跨界合作机会由此产生,继而落实到实体项目中。

成立运行5年有余,智慧湾内文化科技企业收入从5000多万元增长到19亿元,纳税额从214万元增长到6000多万元。截至2019年底,该基地科技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共有商标232件、专利603件、著作权及软件著作权368件,以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完善服务链

科技融合开放发展

“一周都不一定完成的事,在智慧湾可能只需一天就可全部敲定。”园区入驻企业代表提到的这项福利,指的就是3D打印。抓住园区企业对产品模型和模具的打印需求,智慧湾花大力气建造起数智制造中心,提供3D打印、智能制造、AI智控等共享实验平台,使园区企业及其合作方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到更低成本、一站式的技术服务支撑,交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同业竞争优势显著提高。

创新服务模式、引入高端技术人才,正是智慧湾撬动科技势能、提升文化能级的体现。实际上,园区建设之初就把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作为重点,现已搭建起先进制造技术共享实验平台、产品创新设计与成果展示中心、新型材料应用与制备实验室、三维扫描逆向工程实验室、“互联网+云制造”实验室五大创新共享平台,以直接制造为战略方向,兼顾原型设计和模具开发应用,推动先进制造在文化创意、创新教育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成倍扩大了服务效能。

此外,智慧湾为相关技术人员配置了先进制造设备及教学设施,定期开设先进制造技术的培训课程,与更多高校、研究院建立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意设计与小批量定制培训中心,鼓励开展教学培训实践;通过产需对接平台等进行创客孵化,构建集设计、研发、实验、孵化、科技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支撑数据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团队的成果转化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为更好地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智慧湾还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专业服务团队,设立专职运营部门,打通技术服务、战略资源、专家资源流通机制,建立起合力运营的“生态圈”。


重塑产业链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比肩

▲ 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全球最大3D打印像素画——蒙娜丽莎,采用AI自动分形+3D打印。


3D打印主题博物馆、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大型3D打印蒙娜丽莎像素画、星巴克集装箱咖啡概念店……智慧湾,这个规模大、集聚度高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意设计集聚区,已经孕育了许多首创事例。

占地5000平方米的中国3D打印主题博物馆可说是园区的文化名片。该馆近3000件展品全部为园区自主运营,与近百家3D打印企业合作,着力解决文化和科技融合“最后一公里”难题,在文化科技集成应用等方面推动产业发展。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智慧湾推动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以此加速文化科技企业及产业融合。园区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将“人工智能+3D打印+混凝土新材料”研究成果进行广泛应用,在园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3D打印像素画——蒙娜丽莎则是智慧湾的又一亮点,这背后是智慧湾开发的一整套集图像自动转化、AI自动分形、电脑自动建模、生产批量3D打印文件的系统。该系统可将任意图片按照需要的元素自动分形、优化,抽取希望得到的元素,再自动生成编号,完成生产和组装,令人不禁感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神奇效果。

借助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聚集,实现产业能级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与科技的双引擎融合已成为智慧湾发展的新动能。据陈剑透露,智慧湾将大力推动流水生产线制造模式,向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调整。通过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制造效率,使制造业释放新的活力,重塑产业链,智慧湾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为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提供了成长土壤,触发和满足了更多个性化消费需求,从而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以智慧湾为代表,我们看到,从2012年首批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得到认定,到2021年第四批基地名单公示,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正成为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