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 淼
▲ 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
从今年春节的《唐宫夜宴》、清明的《纸扇书生》,到端午的《兰陵王入阵曲》《洛神水赋》,再到七夕的《龙门金刚》、中秋的《鹤归来兮》《中秋墨舞》,最后落于重阳的《有凤来仪》《逍遥》,这些“爆款”不仅让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金牌节目,更让舞蹈走出殿堂、打破次元。
“中国节日”系列收官后,河南卫视又与哔哩哔哩、北京舞蹈学院等携手推出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节目不仅播放量轻松破千万,更引起热门话题无数,登上微博综艺影响榜第一。
日前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舞蹈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些舞蹈节目以创新的艺术语言、令人惊艳的审美风格讲述中国故事,以当代年轻人欣赏趣味和观看习惯策划节目,并通过多轮传播触达不同圈层,实现了舞蹈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这些作品创作者的经验,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破圈”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用传统文化吸睛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出“到2025年,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召唤与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欣赏甚至爱上传统文化。《唐宫夜宴》《洛神水赋》《有凤来仪》这一系列舞蹈作品正是通过或唯美、或灵动、或典雅的传统文化元素大量吸睛。
▲ 《唐宫夜宴》
“可以说,中国“Z世代”的文化自信已经崛起,这给国风国潮的流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95后’‘00后’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足够的好感和好奇心,也正是这样一些年轻人成为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主要传播者。”在河南卫视副总监、卫视创新节目中心主任姚玮看来,《唐宫夜宴》中,唐宫小姐姐妆容奇丽,舞姿诙谐曼妙;《洛神水赋》中,神女衣袂飘飞,蹁跹起舞……这些都完美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国风审美趋势。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清明奇妙游》《重阳奇妙游》总导演钱林林认为,舞蹈节目成为“中国节日”系列中最“出圈”作品,原因在于舞蹈尤其是中国古典舞表达着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作品好是‘出圈’的基础。‘中国节日’系列中的舞蹈,大部分是古典舞,是反映各个年代、各个朝代典型文化的舞蹈。它们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钱林林说。
用创新手段共情
以传统文化内涵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只是第一步,要让更多的年轻观众、网友爱上舞蹈、迷上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创作者创新表达方式,与年轻人共情。
▲ 《洛神水赋》
“我们一直在探索并尝试用科技赋能进行节目创新,AR、VR、MR等技术手段都在节目中运用过。此外与二次元衔接,关键是让技术产生灵魂,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赋能于视觉表达,让观众感受到视觉奇观,实现中国式高级审美。”姚玮说,在节目制作中,河南卫视的做法是场景化、轻体量、独特性和反套路,“场景化,要求我们制作内容一定在一个特定环境,可以是宏大舞台,也可以是虚拟的场景,一定要形成视觉冲击效应,比如《洛神水赋》就是在水中拍摄,场景的反差让观众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轻体量,节目考虑传播要以短视频为主,强调有意思、有意境,既能快速给观众提供强烈的体验感,也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兴趣点和知识点;独特性,抓准受众,现在媒体传播是碎片化时代,甚至粉末化时代,互联网有海量信息,所以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反套路,就是创新,表达上不断推陈出新。”
这些理念在“破圈”的舞蹈作品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舞蹈《有凤来仪》,采用男女双人舞的形式呈现,整体的舞蹈情绪分为3个篇章,展现重阳之日里祈福、庆祝的景象。节目以凤凰的原生态形象开场,展示凤凰图腾具有的抗争、呐喊、激昂情绪,继而进入第二篇章,结合凤凰五色彩(青、白、赤、黑、黄)的元素,将舞蹈情绪外向化,赋予其吉祥如意的内涵。最后阶段,舞蹈进入“祥和如意、百鸟朝凤”的氛围中。“凤凰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神图腾,是吉祥的象征,但它是虚幻的。我们利用技术赋能,形成了凤凰的形象。通过《有凤来仪》,我们展示的是‘精神图腾’的形成过程。”钱林林认为,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舞蹈本身在舞台上难以表达的内容。
“‘节日系列’虽然是安排在每个传统节日播出,但是作品显然和大家认识的节日电视晚会迥然不同。没有物理概念上的舞台,也少了空间意义的间隔,尤其是对舞蹈节目而言,习惯于各种屏幕观看视频的人们,少了灯光变幻和快镜切换的炫技干扰,可以更专注于舞者曼妙舞姿的欣赏,更专注于舞者饱满情绪的共鸣,也许没有绚丽舞台的加持,难以得到大气恢宏的审美享受,但是‘AI+VR’的新科技助力,更利于把舞蹈放进情景交融的环境之中。除了视听拍摄制作手段的飞速进步,场景、舞美、服饰、道具等的创新发展,同样为舞蹈作品的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总导演陈佳说,“节日系列”舞蹈作品的“破圈”源自鲜活、时尚的青春表达。
用融媒体思维传播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优质内容实现“破圈”,成功的营销不可少。据介绍,河南卫视在整体的营销策略上以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为导向,调动互联网渠道,整合B站、抖音、快手、微博等多个平台资源进行新媒体营销。而在节目播出阶段,为了影响力以及话题发酵考虑,“中国节日”系列采用了全网全平台分发,并且早于卫视播出。
以《端午奇妙游》的《洛神水赋》为例,作品首先在微博以及快手上实现了爆发式的传播。在首播的几天内,“河南卫视杀疯了”“端午奇妙游”“洛神水赋”等10多个词条登上热搜,带来了数十亿的微博阅读量。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外网转发之后,影响力又更上了一层楼。
“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要做好内容,更要做好传播赋能,之前电视台可能把100%精力放在节目制作,但是现在不行了,至少拿30%甚至更多精力来考虑怎么把传播做好。梳理之后我们发现一个链条,把传统媒体内容化整为零,拆条分发到各个新媒体,尤其是各个视频平台和短视频的平台,比如B站、抖音、快手、视频号、微博,而后是平台打榜引发热议。同时在不断积攒热度过程中,也往往能获得主流媒体注意,这样多媒体平台、多渠道联合用力,多层次舆论发酵,最终形成爆款,吸引更多人关注讨论。最后引导观众再去看全视频,完成小屏到大屏交互引流的过程。”姚玮认为,只有重视并遵循互联网生态内的传播规律,做好全媒体的传播宣传,好的节目内容才可能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