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璨若星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日前,在山东济南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深刻认识黄河文化的弥足珍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切实将黄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增强人民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是时代使命,更是责任担当。
黄河题材舞台艺术作品扫描
黄河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民族危亡之际,一首《黄河大合唱》发出全民族抗战图存的怒吼,歌颂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者积极发挥文艺引领作用,充分挖掘黄河题材,生动演绎黄河故事,推出不少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推动黄河文化广为弘扬、深入人心。
《黄河大合唱》点燃燎原烈焰
▲ 1939年夏,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说起黄河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就不得不提到《黄河大合唱》。这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伟大雄壮的合唱作品,从1939年3月在陕北的窑洞唱起,如燎原烽火,转眼间燃遍全中国,在前方抗日战场上,在敌人后方的游击战区,在城市,在乡村,它像一束火把,鼓舞着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它也是一簇火种,点燃了燎原的漫天烈焰,赶走日本侵略者,重建中华民族美丽的家园。
作品共分为8个乐章,分别描绘了黄河船夫、黄河儿女、黄河水、黄河情、保卫黄河、黄河怒的生动形象和场面。乐曲加入诗朗诵和《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素材,结合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通过混声合唱、男中音合唱、配乐诗朗诵、男女生二重唱、女高音独唱、齐唱等方式,让整部作品充满雄伟厚重之感。
之后,钢琴协奏曲《黄河》在《黄河大合唱》的基础上,将篇幅进行凝练,将思想内涵予以继承,成为器乐作品中的又一力作。其中,钢琴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不仅充分挖掘了钢琴演奏技巧,还对民族化风格进行了大胆探索。在创作上,《黄河》既完成了艺术形式的创新,又实现了对《黄河大合唱》的经典延续。
“双演结合”展示黄河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映黄河文化的文艺作品陆续涌现。中国交响乐团多次演绎《黄河大合唱》、中国歌剧舞剧院编排舞蹈《黄河》;山西省推出大型歌舞《天下黄河》《黄河情韵》《九曲黄河》、交响组曲《黄河壁画》等;陕西省创作了话剧《柳青》《路遥》等展示黄河精神哺育下人民的作品;山东省推出《黄河入海》《大河开凌》《一号村台》等作品;河南省打造旅游演艺项目《黄帝千古情》;青海省创作民族舞剧《大河之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演出了交响组曲《黄河金岸》、舞蹈《甜甜的黄河水》等;甘肃省则在近期推出了陇剧《大禹治水》等作品。
除了形式丰富、题材多样的各类黄河题材舞台艺术作品,黄河沿岸各地还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和创作季、演出季等展演展览平台,大力推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
▲ 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
2020年9月,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黄河流域九省区举办的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活动,是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积极开展黄河主题舞台艺术作品创作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旨在发挥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引领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展演以“剧场+网络”的形式将9部黄河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其中开幕式演出《黄河入海》大型音乐会线上、线下观看人次达到2216万。
今年4月至5月,由河南省郑州市政府主办,郑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黄河文化月·黄河流域舞台艺术精品演出季”举行。此次演出季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舞剧、民族管弦乐、豫剧、交响乐等多种艺术类型,9部作品体量饱满、艺术语言丰富,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学术思考,在线上演播和线下展演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黄河精神是创作者不竭的灵感来源
为努力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黄河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沿黄地区开展采风,围绕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发展成就进行创作,努力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
扎根生活
▲ 临县道情《大河古镇》剧照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山西临县是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扶贫地区。在临县扶贫的日子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创作室主任王辉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悠远的历史、淳朴的风物人情最终化成了临县道情《大河古镇》。该剧取材于山西临县《碛口志》,讲述了清代康熙年间,黄河及其支流湫河泛滥,临县商贸重镇侯台、曲峪被水冲垮,碛口镇商会会长陈三锡毅然舍小家顾大家,倾尽家业救灾济民,历尽艰难重振碛口商贸的真实故事。
在编剧王辉的笔下,《大河古镇》突破了地方小戏的限制,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相融合,围绕陈三锡赈济受灾百姓并携众人重建碛口码头展开剧情,以伞头艺人诙谐幽默的三弦说唱作旁白贯穿始终,成功演绎了一个晋商家族和一个商贸古镇的传奇故事。
“天下黄河富宁夏”。那古老的贺兰山地区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远古遗迹和历史诉说?那美丽富饶的宁夏川,在改革开放后是怎样成为塞上江南新天府?宁夏的黄河儿女怎样用一往无前、勇于开拓的精神驾驭黄河……在宁夏生活了几十年的作曲家朱嘉禾将这些感悟汇成了交响组曲《黄河金岸》。
由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黄河金岸》,以澎湃的激情、恢宏的笔触和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各族儿女崭新的生活。在黄河的涛声里,浩瀚沙海中的绿洲、高耸的“山花儿”、展翅腾飞的故乡……“一带一路”似彩虹搭起友谊桥梁,聚集成欢乐的歌声,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非遗资源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撑
黄河文化是在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黄河流域的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巨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见证,更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撑。
今年7月,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红色题材秧歌剧《鼓跃龙门》上演。该剧以奔涌的黄河为精神底色,以民族危难之际八路军从韩城东渡率先抗日为历史背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韩城行鼓、韩城秧歌为艺术表现形式,以“鼓”为媒,讲述了男女主人公自由豪迈、浪漫奔放的传奇爱情,展现了黄河儿女博大昂扬、慷慨壮烈的人性之美,歌颂了中华民族勠力同心抵御外侮、和衷共济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黄河岸边的韩城行鼓气势恢宏、刚劲雄壮。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这种精气神恰与黄河儿女豪迈泼辣、侠肝义胆、勇往直前的个性相合。”该剧编剧雷琳静介绍,主创团队充分挖掘和发挥行鼓的精神气韵,将黄河岸边成长起来的人物、黄河怒吼时的红色传奇和历经黄河千年滋养而生发的艺术形式有机融合,运用诗化写意的艺术思维完成人物形象塑造和戏剧故事讲述。
黄河题材艺术创作的守正与创新
黄河歌舞,源远流长。1987年至1997年,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黄河三部曲”——《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享誉全国、名扬海外,开创了黄河歌舞的艺术流派。从此,继承和创新黄河歌舞成为山西省歌舞剧院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神圣职责。
▲ 舞蹈史诗《黄河》剧照
本着延续历史文脉、传承黄河歌舞艺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山西省歌舞剧院历经10个月精心磨砺的舞蹈史诗《黄河》于2019年9月上演。该剧在形式上是对上古乐舞史诗的再现,融合了音乐、雕塑、油画、中国画及行为艺术等元素,与舞蹈浑然一体。该剧在舞蹈编排方面以血肉之情为寄托,以黄河气魄为载体,意象化地再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讴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突出中国精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排演《黄河》的过程中,38名演员深入了解了黄河的历史、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将这些感受融入舞蹈中。
除了艺术上的成功,据山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刘波介绍,《黄河》也是山西省歌舞剧院在完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刘波说,黄河流经九省区,5464公里景观各有不同,每个地段也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山西省歌舞剧院几十年间对黄河文化的挖掘,最初便是基于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挑战。
今年4月到5月,《黄河》在合肥、泰州、郑州等10个城市共计演出21场,行程万里。如今,《黄河》依然在路上。
专家视点
(刘 淼 采访整理)
关于黄河题材舞台艺术作品,
专家学者如是说——
“
青年学者谭婧慧:
黄河、黄土地、黄种人,是同一个族谱,同宗同脉,同根同源。黄河主题不仅是现代人破解和跨越精神困境,重建精神家园的载体,也为民族精神的扩充和国家形象的构建提供了空间。对黄河符号的每一次重塑,都是艺术家在黄河主题影响下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丰富国家形象的深刻写照。
曾经的黄河是咆哮的,如今的黄河是温情的;曾经的黄河为我们筑起民族的屏障,如今的黄河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形象;曾经的黄河半碗黄沙半碗水,如今黄河所到之处山清水秀;曾经的黄河是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如今的黄河是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工作者应该深掘黄河蕴含的民族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讲好更多的“黄河故事”,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让黄河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类艺术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涛: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可以预见,黄河题材舞台艺术创作将迎来井喷。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九省区都有着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可供挖掘,被这条母亲河所孕育和滋养的人们都形成了与黄河相关的独特的生命经验和情感体验,都有希望这条河生机蓬勃、这片土地富足繁荣的美好期盼,文艺创作特别是舞台艺术创作既要书写关于黄河辉煌厚重的历史,更要表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塑型;既有写出长久以来黄河所给予的馈赠,我们对它的索取及改造,更要写出未来我们对黄河的反哺和回馈,建立起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良性有机关联;既要记录黄河的昨天、今天,更要展望黄河的明天,而这个未来是怎样的,需要创作者花些心思和功夫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领会,要站在为世界发展进行中国探索、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的高度来理解。创作者特别要避免“蹭热点”式的“营销创作”,也要避免“图解政策”式的“宣传创作”。
“
青年评论家郑荣健:
大河文明源远流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大河文明的重要体现者,而黄河、长江更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在文艺创作当中,历来不乏以大河为重要的意象载体进行叙事的例子,也很能体现一种文化的特质与性格,如小说《静静的顿河》、音乐作品《蓝色多瑙河》等。
黄河题材舞台作品有些比较一目了然,像舞剧《黄河》《水洛月神》,是直接跟黄河或黄河的流脉相关的。其实它还有更悠远的史材、更深厚的承载、更广阔的天地,像中华神话史述中的夸父追日、大禹治水,以黄河流域为统治重心的历朝历代北方各族人民的奋斗史、精神史,都可以纳入黄河叙事的范畴。像话剧《立秋》讲述晋商精神,秦腔《关中晓月》讲述关中地区的儒道商道,话剧《八步沙》讲述甘肃“六老汉”植树治沙的故事,吕剧《大河开凌》讲述一位普通农民守护最早中文版本《共产党宣言》的执着,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黄河哺育下华夏儿女的精神面貌。
但客观来讲,目前黄河题材舞台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或者并不鲜明。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前我们不太强调黄河题材概念,不少创作者往往以其他文化主题来进行提炼和统筹,如关中文化、河洛文化、晋商文化等;二是黄河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在精准把握和具体体现之间,往往有较大的挑战,高度的内涵概括和鲜明的个性表现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这是一个创作课题,也是一个文化地理现象,而两者整合的关键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黄河形象,二是黄河精神。前者涉及语汇,如色彩、动作、语言、意象等,好比电影《黄土地》里的腰鼓,一出来就让人感觉到是在黄土高原上。后者涉及很多交叉范畴,而我们以前习惯于比较纯粹的文化概括,如儒释道文化或者中国精神,那么用文化地理的方式,如何去概括、提炼和表现黄河精神呢?如何把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艺术化、形象化地缝纳到作品的每一个针脚里呢?我觉得,话剧《红旗渠》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把这种精神体现出来了,而且形象很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