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卢征远
近年来,美术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美术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美术教育体系也正在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美术教育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青年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基础不牢”“眼界不宽”“体会不深”等问题。
青年美术教育容易出现急于出成绩、搞样式,导致基础不牢的问题。对此,首先要找到各专业的通识性基础,在美术教育中的规律性和常识性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上重点投入精力。学生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把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对基础的深度和广度重视不够上。一方面,学生在面对艺术语言的时候,容易只被动地接受教给他们的东西,而缺乏对语言本身的主动思考。比如说,学习古典绘画的同学在画室里面对着人体或者范画进行临摹,如果只是把古典绘画作为风格和样式来学习,却不研究古典绘画的起源背景和本质性的语言要素有哪些,以及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要以古典的方式去描绘,就很容易只学了个样式,这样对自己未来的艺术发展很不利。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应该提供给学生们更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固定的模式和样式,让学生们可以对艺术语言的传统系统进行深挖。比如当学生们能够理解欧式的古典写实绘画的丰富背景和各种风格流派所共同含有的通识规律,他们就会更好地理解每一种艺术语言自身的核心特点和基础逻辑,在学习和使用艺术语言的时候,就会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地打牢基础。
其次,一些青年缺乏融合思维,导致眼界不宽。如今青年学生眼界仍然不够开阔,缺乏多元视角,尤其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其实有更好的条件去融合创新。学生除了将视线集中在自己所学的艺术语言上,还应该将触角延伸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学习油画学生也要看到,当下其他的媒介如何对油画产生影响。也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掌握写实油画,因为油画语言本身也是丰富多元的,还包括抽象的、表现的、写实的。写实油画自身还可以分为古典写实和当代写实。学生应该理解安格尔的写实、洛佩慈的写实和弗洛伊德的写实有怎样的区别,明白抽象油画的抽象性究竟体现在哪里,现代主义的抽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之后很多艺术家又开始画观念了,而观念艺术家为什么有的不是写实,有的又回到写实了。
美术教育不该忽略对学生作为艺术家主体的培养。因为美术教育的本质,说到底还是人的教育,是以培养艺术家主体为最终目标的。艺术家的创造力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自主性,优秀的艺术家不能被动地跟随他人、跟随固有的规范,而是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艺术家也需要随时保持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丰富的感受力,这样才可能为自己的创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机制中,对这两个方面的培养还是需要提升的。
如果学生们缺乏自主性,可以引入更加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设置项目式学习和课题式学习,每节课给学生分配任务,让他们带着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创作,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所思考,这样就可以避免较为僵化的教学模式。又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的选择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情况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而不是每个人的课程都是相同的,提前安排好的。最后在教育评判体系方面,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除了教学方面,学生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也应该有更真实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力,然后再将这种感受力转化到创作当中传递给别人,这些生活体验都不是从课堂学习中直接获得的。如果学生缺少对现实的接触,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对社会对时代的关注,会造成他们的眼界越来越窄。艺术家要回到现实、回到生活、回到现场,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多走出去看一看,接触艺术圈、参加展览、和同行的交流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人们似乎更看重学生们最终完成的作业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而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对为什么学、如何学、怎么学、怎么用等问题的思考,同时缺少了对青年人本身的人文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当然,重视结果在短期内会见效,老师把范画放在这里让学生照着画,会很快出成绩,但是却不利于青年学生们的长期发展,脱离了美术人才培养的本质。
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美术教育的本质,重视通识基础教学,重视融合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重视培养青年人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最终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从作业为导向转向培养人为导向,使美术教育能够避免急功近利,回归教育规律,贴近时代与生活。
通过重视美术教育的基础,我们的青年美术教育将实现更加良性的发展,为青年学生们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