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山东滨州:中小学“愉快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17  浏览次数:167878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苏 锐这几年,山东省滨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在当地孩子和家长中间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作为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一名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徐宝红对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深有感触:“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苏 锐

这几年,山东省滨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在当地孩子和家长中间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作为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一名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徐宝红对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深有感触:“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非遗进入校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当代的孩子迫切需要借助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深对时代和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记者了解到,滨州深入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建立联动机制,重点推出面向青少年的服务,在打好“阵地战”的同时,主动走入校园,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开放发展。


统筹建设 带着新意走进去

金秋十月,阳信县职业中专的操场上,60名学生正在非遗传承人带领下,学习阳信鼓子秧歌的动作要领。学校负责人介绍,阳信县职业中专全日制在校生超3100人,开设有电子技术应用、化学工艺、机械加工等专业。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阳信县职业中专只开设文化课和专业课,孩子们缺少系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偶然的一次机会,滨州市文化馆、阳信县文化馆到阳信县职业中专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发现学生们对民俗舞蹈等节目很感兴趣。几方一拍即合,决定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学校探索,主打非遗项目的传承培训与辅导。

今年“五一”假期,“00后”职工孙世泉在公司联欢会上表演了一段鼓子秧歌,让同事大饱眼福。两年前,他从阳信县职业中专毕业,后进入滨州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工作。“在学校时,传承人老师教给我们一句话,什么事情只要下功夫干,就不会错。”孙世泉说,他很感谢学校能把非遗传承人请到校园,让自己学会了家乡的舞蹈,还明白了工作用心的重要性。

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缺少青少年特色服务的问题,滨州市政府于2017年出台《关于促进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先进文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文化参与平台;坚持公益工作导向,鼓励和吸收全社会文化资源和文化主体共同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互为补充、互相协作的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新格局。随后,滨州市文化和旅游、教育等部门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点融合领域,推动公益培训走进校园。

4年来,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艺院团为依托,滨州打造了一批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吸引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的才艺展示品牌活动,为孩子们搭建才艺特长展示平台,共享艺术教育硕果。


▲ 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的学生学习非遗项目二郎拳  王潇者 摄


品质发展 把特色服务摆出来

如今,滨州共有民间剪纸等11个非遗项目实现常态化进校园。按照每周一节课的节奏,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从全市遴选数十所学校,建立非遗传承示范教学研究基地。

滨州市文化馆馆长李晓静告诉记者,近年来,滨州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区域内优秀非遗项目的特色,分地区、分层次、分类别地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形成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非遗)融入学校教育局面。结合地域特色、学校实际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当地选择优秀的、典型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开设课程,课程设置不仅要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 滨州实验学校的非遗课堂,孩子们学习莲花灯制作技艺。孙波 摄


滨州实验学校的学生刘纷繁,从二年级开始学习莲花灯制作技艺。通过3年时间努力,她制作的莲花灯不仅多次在校园创新大赛中获奖,还参加了当地组织的小小非遗传承人比赛,获得优秀奖。

莲花灯是滨州特有的花灯制作技艺,当地有元宵节扎制莲花灯的习俗。莲花灯由高粱秆和彩色纸张扎制而成,需要经过扎骨架、捻花瓣、剪穗头等十几道工序,具有团圆和美、喜庆祥和的寓意。

“班里的同学每周都盼着传承人老师早点来学校。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感觉比看电视、玩手机更有意思。”刘纷繁说,爸爸妈妈特别支持她学非遗,觉得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一个兴趣爱好。

据了解,滨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学校,除了采取每周一节课的课程设置模式,还配备有适度规模的传承活动场所及教学的基本设施、设备,使得非遗课程在学校的传承和传播更加系统,产生持续有效的教学效果。学校在开设非遗课程的过程中,需记录课程开展的情况,为学习成果的展示、课程大纲的合理设置打下良好基础。


融合互动 艺术普及范围更广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非遗)融入学校教育工作,更好发挥学校在非遗传承教学和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在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滨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专门制定《“非遗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配备“非遗进校园”专项经费。非遗保护相关部门、学校、传承人三位一体,根据各自职责和任务进行了详细分工。

▲ 惠民泥塑走进校园,受到滨州孩子们的喜爱。王潇者 摄


在非遗走进校园的同时,滨州还推动公共文化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好阵地服务优势。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要求系统内公共文化场馆结合自身职能,发挥专业艺术人才优势,开设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能力、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教育课程,打造具有滨州特色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和校外美育实践基地。

当地教育部门则明确,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将学生美育教育课堂教学延伸到以公共文化场馆为主的校外教育基地,并将学生参加校外教育基地学习纳入中小学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中小学要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分批次走进公共文化场馆,通过现场听课、实地参观、现场互动、艺术体验等多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和精品文艺欣赏融入美育教育全过程。

目前,滨州多所学校正开发非遗校本课程,同时探索举办非遗传承成果展示、非遗技艺展演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展馆、成立非遗兴趣小组、举办民俗文化讲座和非遗教学研讨。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参与。滨州未来将继续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教育课程,为在校学生提供文艺辅导,为学校文艺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同时,支持各级教育教学单位加强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遴选培养一批学习好、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文化志愿工作者,参加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大学生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志愿服务,支持公共文化机构吸纳大中小学生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和教学实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