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向多样的世界提问 | 全球视角下的艺术与设计教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17  浏览次数:14372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亦奕多样的世界蕴含着无尽的期待,多样的世界海纳了无限的可能。多样的世界为艺术与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机遇。日前,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2021清华国际艺术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亦奕

多样的世界蕴含着无尽的期待,多样的世界海纳了无限的可能。多样的世界为艺术与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机遇。日前,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召开。全球50余所艺术设计院校,以“向多样的世界提问”为主题,通过院校长论坛、学术研讨会、优秀毕业作品展览、系列工作坊、学生论坛五大板块,全面直观地展示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最新成果,在差异与共识中,探求艺术与设计的时代价值。



设计是应对社会危机的重要力量

作为顶层建构者,各大艺术设计院校长十分关注后疫情时代艺术与设计教育可能会遇到的挑战与机遇,着眼于未来。新冠肺炎疫情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各院校设想新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更具弹性的教学结构。在探索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未来与传统、虚拟与现实、科技与手工的关系,也是各位院校长深入探讨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表示:“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正重塑人类生活方式,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 ,改变着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而设计,作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始终蕴含伦理与责任。”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纳伦·巴菲尔德提出:“工作室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在工作室中进行远程合作,以更加流动性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同时,随着人们关注点的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用创新性的方案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用新的应用程序、新的材料和设计模式,帮助人类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再回到过去,我们必须创造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设计是应对各种社会危机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以开放的姿态讨论交流全球艺术与设计所面临的新课题,以超越性的思维建构面向未来的艺术与设计新的格局,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更要以跨领域跨文化的方式在人才培养上建立新的模式。在范迪安看来,对于中国艺术与设计来说,有两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一是如何把握跨界与融合的时代条件,在艺术与设计上超越已有的学科专业界限,朝向新的社会文化需求和人文关怀。二是要解决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避免全球艺术与设计同质化的重要路径。

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次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挑战,基于个人创造力的传统设计思维和实践很难实现,因此需要促进新的设计文化和设计范式,凝聚新的设计社群,开发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思考如何把大学和设计学院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

显然,院校长之间观点的碰撞,反映了全球艺术设计最前沿的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以大设计的视野观照设计发展,以系统创新思维开展设计研究和教学,“何以变?因时而变;何为变?随事而治;何识变?乘势而进。”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如此回应。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新物种”

除了院校长之间观点的碰撞,来自中外顶级艺术学府从事一线教学的教授和学者们,也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围绕艺术与设计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日趋复杂的艺术和设计问题,学科交叉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这个背景下,艺术与设计教育中,也相应出现了许多“新物种”,如何看待新的学科?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交叉究竟意味着什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琼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交叉,尤为强调艺术、设计、人文和科技深入持久的实质性的交叉,而创新的机会通常就存在于交叉的领域中。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教授斯文·特拉维斯分享了通过量子计算来优化设计的实例,他说:“人们通常把量子计算局限在物理学家或者科学家的领域,但是我们要知道设计师能够影响这些技术在未来怎么发展下去、怎么使用、怎么影响,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应该了解量子计算是什么,至少应该着手去进行预测工作,去了解这样的技术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修纳·基钦介绍了该校最能体现交叉学科理念的技术高地实验室,该实验室鼓励学生通过对话、实践参与一些前瞻性的科研项目,比如与硅谷的企业做一些前沿的传感器的研究,比如与美国最好的海洋学专业团队合作,做了水下海洋学的考察及水下生物学的实验等等。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分享了如何通过数据可视化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用数字化的方式介入到人文研究,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解码它们为什么能成为艺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这当中有哪些基因、哪些密码还未被科学发现。” 金江波表示,数字化的逻辑不仅是一种科学性的分析和保护,同样能够在主题上呈现出人文的色彩,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一环。

尽管学科的交叉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刘姝铭也指出,学科交叉应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终级的目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最终目标还是要通过艺术的表达去面对、去提出并且解决自身及所处时代的问题,还是要回到人性,回到人的价值。



形式功能互鉴中的“新价值”

在新时代技术给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支撑和可能性,形式与功能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当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形式与功能在互鉴中怎么产生新的价值?

汉代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中就说道:“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 “古人提到的‘以致用为本’的原则并不是说巧饰在造物中就不重要了,只是因由不同的需求才导致致用与巧饰之间的关系时刻发生着变化,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应该将设计的功能放在文明发展的视域下去审视,功能不仅包含造物文化,还包含着商业文化、礼仪文化、民族文化等。形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好的形式一定适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美感的语言表达形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陈磊说,新的价值虽然存在,但并没有明确地显现,没有形成一种主流价值观或者明确的价值引导,所以期待世界向美而行。

如果以教育为内容、以设计为形式,那么,设计和教育之间是否能产生新的价值?长期致力于儿童及青少年文化创意项目研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艳阳提出,用设计反推教育的概念,即设计有能力把教育的理念融合到空间、色彩、材料、设施、动线以及灯光当中。比如把图片变成拼图的形式出现在空间当中,让孩子更细致地阅读图片所传达的信息;比如通过迷宫的形式串联起汉字的造字方式,让孩子们理解中国汉字造字的精妙;比如通过设计节水宣传的小型设施教育传递给孩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设计的力量来加持教育,为教育增加新的可能性,内容与形式之间产生的新价值可能就在于此。



用人文精神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形式与功能一直处于动态非平衡的状态。但无论如何调整变化,最重要的是从中发现新价值,并呼唤共同的情感。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北崎允子指出,设计当中需要融入一些伦理的思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功能需要通过哲学或者是伦理方面的思考来进一步规范。也就是说,作为教育界人士需要鼓励学生去开展哲学和伦理方面的思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臧迎春以清华开设的云时尚课程为例,介绍了该课程最终形成的品牌方案,这些方案中,有的将时尚、可持续的理念与服务设计相结合;有的关注气候变化的课题;有对动物多样性的关注;有关于包容性的设计;也有关于老龄化人群的设计。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正达所言:“向美向好的责任感是设计善意的体现,也是我们设计师的自觉。无论有多少研究性的方向,最终都要回归到设计教育的本质问题,回到社会语境下,当社会错综复杂的问题向我们提出需求的时候,设计才是我们回应这个社会最温柔、最坚定的事。今天的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境遇,如何能够与危机共生,让我们在思想碰撞和社会实践中激发我们的潜能,形成一种合力,用一种人文的精神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本文配图均为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现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