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当“亮点”成为“常态” | 美术馆“捐”与“藏”的背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04  浏览次数:13561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朱永安99岁的戴泽先生和同样已是“90后”的杨先让先生陆续在中国美术馆办展了。戴泽先生承袭徐悲鸿艺术思想一脉,朴实地把一生投入到绘画和艺术教育事业中,可谓“润泽无声”;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朱永安

99岁的戴泽先生和同样已是“90后”的杨先让先生陆续在中国美术馆办展了。戴泽先生承袭徐悲鸿艺术思想一脉,朴实地把一生投入到绘画和艺术教育事业中,可谓“润泽无声”;杨先让先生以真挚热忱的性格在版画、民间艺术、彩绘等多重艺术形态间倾情播种艺术之花,“艺苑相索”,源自那颗充满活力的赤子之心。

同样作为有着广泛声誉的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两位老先生举办的展览还有着共同的冠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戴泽先生将25件代表性艺术精品,杨先让先生将各个阶段创作的30余件版画、彩绘等精品捐献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因为他们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捐赠义举,这两个展览也同属于“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经常到中国美术馆看展的人都知道,捐赠与收藏系列展是该馆几大系列展览之一,展览主角艺术成就高,展览对名家名作进行代表性、系统性的梳理,展出的部分精品以捐赠的形式入藏美术馆等都成为引人关注的亮点。每每展览开幕活动举办,美术馆也都以隆重的形式表彰、感谢捐赠者的慷慨义举,现场的观众们在欣赏艺术精品的同时,也常为艺术家们的德艺双馨而感动,融入到这一温馨的场面中。

靳尚谊先生参加了两场展览的开幕活动,他同时也是一位多次向美术馆捐赠个人代表作的捐赠者。他的那句“美术馆是自己作品最好的归宿”一时间成为众多媒体最响亮的标题。在他看来,美术家要创作好作品,培养和爱护青年美术家,把优秀的美术作品捐赠给美术馆收藏和展览,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长久、广泛地欣赏到好的艺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以美化育人心,展现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神。

老先生们德艺双馨的垂范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美术馆之于艺术家与美术经典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成为共识。但每一件艺术佳作都被艺术家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珍贵,艺术家们有理由在做出决定之前再问上一句:好的作品为什么要捐给美术馆?这就要求在捐赠与收藏的背后,美术馆必须在典藏保护、展览展示、研究推广等等方面做出更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在一次次与艺术家的互动中,留住真情、留住经典、留住历史。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了近100个捐赠性收藏项目,包括靳尚谊、沈鹏、常沙娜、晁楣、袁运生等在内的一大批艺术大家的作品及藏品入藏相关美术馆,有效带动了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捐赠,丰富了国家美术收藏。藏品是立馆之本,在国家政策和美术界同仁的共同支持下,在艺术精品从“家宝”变为“国宝”的过程中,美术馆人的不懈努力是值得的,换来的是国家艺术典藏的不断丰厚,是为广大观众不断奉上的艺术享受,是对艺术家不断攀登高峰的有力支持,是为美术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厚植的根基。 

今年8月, 70多岁的艺术家黄金程先生听闻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自己的画作《黄河龙门》会在“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中展出,便在家人的陪伴下,专程于展览开放的第一天早早就来到中国美术馆展厅参观。看到自己30多年前完成的画作被完好地保存和展示,内心非常感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向黄金程先生表示祝贺和感谢,两人在画作前合影留念……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发生在展览现场的这一幕被有心的美术馆人记录下来。

如果说捐赠与收藏常常是美术馆展览活动中舆论关注的亮点,那么,当这一“亮点”逐渐成为“常态”之时,一件件美术经典将如同群星闪耀,在国家美术殿堂里汇聚成璀璨的光芒,以更新的生机点亮观众美的心灵。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