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黄河情 黄河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27  浏览次数:15372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翟群 自古以来黄河就是文人墨客抒怀吟咏、挥毫赋彩的对象,黄河题材美术创作源远流长,不同时期都有描绘黄河壮美风景、深厚文化的经典之作流传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翟群

自古以来黄河就是文人墨客抒怀吟咏、挥毫赋彩的对象,黄河题材美术创作源远流长,不同时期都有描绘黄河壮美风景、深厚文化的经典之作流传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坚实丰厚的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也是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家们用妙笔丹青抒写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黄河流域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歌颂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展开了黄河流域大规模治理保护的史诗画卷。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以及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及学术研讨会等聚焦黄河主题的美术活动分别在京举办。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黄河精神”的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文艺的发展也在表现“黄河精神”的过程中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研究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不仅要做好文艺创作,也要做好理论研究。文艺的繁荣离不开与文艺评论的有效互动。为了更进一步讲好黄河故事、更深一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就要用优秀的、有激情的评论激励新时代的文艺创作。黄河题材的美术创作有哪些特点,黄河如何孕育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在新时代,如何挖掘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深刻内涵,充分彰显“黄河精神”新的时代价值,也成为文艺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黄河写生组画 (国画) 180×180厘米 2021年 冯远


展现自强奋进的革命精神

走进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迎面便是经典之作三联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中间一幅是冼星海在壶口指挥《黄河大合唱》,左右两幅以抗日战争历史为背景,通过大气势的构图、抒情诗的意境、意象化的造型、写意性的笔触、表现性的色彩、音乐般的节奏,表现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纷争以及坚强不屈、奔涌向前、奋勇进取的民族精神。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黄河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象征形象与《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及其历代传唱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黄河形象从此同长城、长江等艺术形象一道被投寄了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现代性内涵,赋予了“现代世界性视野下的中国性”这一重大象征蕴藉。


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以中国化的油画语言来表现船工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杨力舟、王迎春的《黄河在咆哮》用鸟瞰式的视角表现了黄河船夫和惊涛骇浪搏斗的壮观景象,借留白凸显黄河之水奔流激荡的气势,反衬出黄河船夫激流勇进的果敢力量。周韶华的《黄河魂》以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黄河为背景,刻画了在黄河水边雄立千古的汉代石雕辟邪,精神高迈昂扬、意境博大雄浑。周韶华曾说:“我是把黄河当作人民的化身、民族的灵魂去体现、感受的。在对黄河的考察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毅、勇敢、痛苦、牺牲和创造历史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力图从历史的纵深、丰富的生活中开启时代精神,展示中国水墨画新的时代风范。”


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认为,黄河文化可以分为优秀的古代的黄河文化、近代革命的黄河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主义黄河文化。如果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革命文化的典范,那么包括上述作品的一大批黄河题材的作品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术经典。这些作品体现了黄河文化自强不息、刚毅不屈、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的精神内核。


▲中流砥柱 (油画) 180×140厘米2020年 李卓


擘画治理建设的生态图卷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72年来,黄河再也没有发生过决溢灾难,这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治理黄河所创造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治理黄河为了人民,治理黄河必须依靠人民。


在美术创作中,这也一直是画家所着力凸显的主题。傅抱石的国画《黄河清》透过黄河水的泛绿和两岸绿色,以及山头挺立的两根电线杆以及细密的电线网,表现出画家有关“黄河清”的理想展望。方济众的国画《黄河龙门口》、钱松嵒的国画《三门峡工地》、关山月的国画《龙羊峡》、董旭的版画《黄河》等一大批作品给我们留下了那些不同年代的人有关黄河形象和中国未来的集体想象和记忆。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认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设掀起高潮,到80年代开拓创新,艺术家们不断聚焦黄河,丰富拓展“黄河精神”的内涵,发掘黄河的视觉形象,黄河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博大深沉、坚韧顽强、奋发进取的精神象征更加深入人心。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看来,如果说周韶华的《巴颜喀拉山景观》、关山月的《龙羊峡》、吴作人的《甘孜雪山》、傅抱石的《陕北风光》、靳尚谊的《陕北高原》、何海霞的《激流》等,构建了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自然地位,那么新时代的黄河题材作品的突出价值就在于提升了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阵地的意义,比如冯自强的《引黄入郑》、毛本华等的《〈焦裕禄〉创作稿》等。


描摹人文生活的细致情趣

薛永年认为,黄河的文化和精神不仅存在于救亡图存的时代呐喊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各类民俗活动、旅游活动本身就具有传承黄河文化的意义,比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到黄陵祭祖,到陕西洪洞大槐树寻根,这些都跟黄河文化有关系,而且是鲜活的。”


黄河终究是黄河两岸劳动者自己生活、劳作和繁衍的场所,这或许恰恰是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本义。钟涵的油画《黄河初醒》、尚扬的油画《爷爷的河》、力群版画《黄河人家》、何鄂的雕塑《黄河母亲》、吴为山的雕塑《安塞腰鼓》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王一川认为,这些黄河题材作品中的日常型景观作品,展现出让黄河形象回归于日常生活常态和常识的趋势,反映出画家们对近百年来黄河形象史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搬新家 (国画) 200×170厘米 2020年  李岩


永葆真挚投入的创作激情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黄河流域进行生态保护和发展是这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徐涟认为,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这正是一个新的契机、新的动力,鼓舞艺术家们以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丰富和拓展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主题创作中要出现真正的艺术杰作,可能依赖于满足若干条件。一是亲身体验黄河地缘景观。这就是亲自感受黄河发源地、黄河沿岸和黄土地区域的依托黄河地理环境而生长起来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二是发掘最富于表现力的黄河地缘美学密码,包括有关黄河的文史资料、艺术作品、考古资料、民间传说、掌故、习俗等。三是感受时代精神的脉搏,吸纳时代文化思想资源。四是找到艺术家自己最擅长表现的独特的点,这应当是特定的艺术素材、媒材、体验、想象、构思、技巧等各环节间水乳交融的结晶体。”王一川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在历时4年黄河长卷的创作过程里,始终在追问:如何靠近黄河、黄河在哪里、什么是黄河的魂魄?“靠近黄河首先来自于物理上的难度,尤其是寻找黄河的源头,黄河的伟大其中也包括它高绝的海拔、无常多变的气候以及寻找黄河源头路途的艰辛。实际上,黄河不只是在地理位置上,更不只是在地图上,而是根据亲身经历和对黄河文化深度了解后的定位,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当我拿着画笔跋涉、徘徊在黄河岸边的时候就是想深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生态和文化,从而让我笔下的每一处景点更准确、更具特色且包含人文精神,能够承载我对黄河的理解和情感。”


2019年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化和旅游部组织黄河流域9省区文化和旅游厅,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单位,共同启动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围绕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成就,浓墨重彩地讲述黄河故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共完成近百件作品,形成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新高潮。青年画家徐惠君也参与其中。“我是一个以画水、画黄河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工作者,自从画了黄河壶口瀑布,在我心里就再也找不出一种题材能够超越这种震撼了。我自创了适合表现水雾的‘风雨皴’法,以留白的方式多次积墨积彩,自然有效地表现了黄河浪涛的力度、厚度、速度,以及色彩的丰富性,同时把溅起的浪花表达得更彻底、更微妙。我用‘风雨皴’化作黄河的语言,叙述它向大地倾吐的情感、它的思想、它的哲学,表现它滴水抱团的力量和气势!古老的黄河以拔山掣日的气概、勇往直前的精神冲击着我,感动着我,鼓舞着我,做一个时代精神图谱的描绘者,用画笔传承永恒不息的精神力量和永不褪色的魅力,用时代的笔触叙述黄河故事,彰显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徐惠君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