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齐鲁大地巧绘“文化宜居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27  浏览次数:13293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苏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文化获得感强不强,决定着山东文化强省的口号实不实。为增强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保障文化民生,过去几年,山东踏踏实实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苏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文化获得感强不强,决定着山东文化强省的口号实不实。为增强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保障文化民生,过去几年,山东踏踏实实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如今,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富有成效,其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充分发挥;通过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齐鲁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幅秀美多彩的“文化宜居图”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 强阵地,群众文化有品牌 #

10月12日,在威海荣成市大鱼岛村,七八位老人正聚在一起,人手一件乐器操练着乐曲《我和我的祖国》。小提琴演奏员刘安庆是组织者和带头人。


“我年轻时也是打鱼的一把好手。干了半辈子现在干不动了,跟几个老伙计开始玩乐器。”刘安庆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荣成市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到村里培训舞蹈学员。得知村民也有爱好乐器的,就邀请大家到市文化馆参加培训。一来二去,村里几位老人决定建一个夕阳红音乐组,定期排练。荣成市文化馆的业务干部一年能到村里好几趟,专门“检查”音乐组的练习成果。


加强乡村治理,文化大有可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对于丰富基层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东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戏曲、图书、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打造品牌是山东各地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升级的法宝。


山东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赵新天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传统的文艺演出等惠民形式如果仅满足于“蜻蜓点水”,就不能持续产生带动效应。最近两年,山东省文化馆针对乡村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以全民艺术普及为目标,推出了“百姓大舞台”展演、“蓓蕾艺术工作站”培训等惠民品牌。馆内业务骨干一年中1/3以上的时间要到全省乡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更广层面上,山东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办法,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发展活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重传承,遗产保护有亮点辇 #

今年“十一”,在外工作多年的梁会利回到家乡潍坊昌邑市柳疃镇。让他惊讶的是,附近几个村庄陆续建起居民楼,且镇上涌现了一批乡村博物馆。孩子由老人带着,用了3天时间才逛了一半数量的博物馆。


这几年,柳疃镇依托深厚的丝绸历史文化,启动乡村记忆工程,打造了以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柳疃镇史馆、潍坊(昌邑)侨史馆等为代表的乡村博物馆群。同时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建设乡村博物馆72个,成为昌邑市唯一一个村村都有乡村博物馆的镇。柳疃镇党委书记刘广杰说,这些乡村博物馆展现了柳疃的历史文化、村庄特色、农耕文明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成为镇上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革命文物是老区记忆的根,沂蒙精神是沂蒙大地的魂。临沂市坚持政府主导,用好市场化手段,实施“文物+”行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带动沂蒙乡村富起来。比如,临沂市蒙阴县百花峪、百泉峪两个村依托沂蒙山红色景区,积极发展乡村红色游,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


过去几年,山东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同时,全省有计划地保护传承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遗,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保护,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山东提出,到2022年,在全省建设100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1万个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


# 做产业,增收致富有奔头 #

周营镇位于枣庄市薛城区东南部,全镇2014年共识别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户3282户7353人。到2020年,镇上1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周营镇白楼村作为运河支队的发源地,近年来通过大力挖掘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建设传承载体,以红色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当地聘请专业设计团队高标准规划,围绕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元素,在白楼湾片区内规划建设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广场,以及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的运河支队记忆馆、鲁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览馆,通过墙面图文和历史实物展陈,全方位展示运河支队的抗战历史,使之成为广大党员群众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发展力量的重要阵地。开放至今,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广场接待外地游客超7万人次。


在潍坊市,当地文旅系统通过生产性保护及新年画产业化发展等保护形式,为乡村振兴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寒亭区杨家埠村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实现了传统年画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年画传承人传承积极性。杨家埠木版年画全年生产,年画传承人多数将此由副业变为主业,如今,村里年收入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人大有人在,学艺人也以每年200余人的速度在增加。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画发展,把发展农民画产业作为拉长青州书画产业链、提升农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来抓,年创作农民画约50万幅,年交易额6000多万元,实现了文化富民、乡村振兴的目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将继续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现差异化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