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杨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助力文旅产业纾困创新,加快文化旅游联动发展和转型升级?近日,2021“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就“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纾困与创新发展”这一议题进行圆桌讨论,发起一场头脑风暴,为文旅产业纾困的同时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场圆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深圳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理事陈能军主持。论坛邀请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代柳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卫平,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吴志才,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彭祝斌,鼎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旅游演艺联盟执行主席、华语电影联盟理事长梅洪,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副院长吴峰等专家共同探讨。
与会专家就文旅产业中数字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文旅产业场景升级及消费模式变化、文旅产业投资前景与趋势分析、文旅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同时对疫情催生的文旅新业态、体制机制创新助力疫后文旅复苏、应对疫情文旅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实现突围等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与会专家齐聚“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纾困与创新发展”圆桌论坛
为国家文化大数据的体系化建设汇聚更多力量
▲ 代柳梅
希望发挥文化大数据国家队的重要作用,去年,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参与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当中,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有着详细的描述和体现,可概括为“三库一网一平台”,主要是“三库”——标本库、基因库和素材库,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主要承担素材库的建设。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是文化和旅游部唯一一家以数字文化定位的文化央企,成立30多年来,我们依托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资料,以及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美术、非遗等方面的内容资源,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底层关联系统的搭建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承担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非遗数字标准制定、舞台艺术标准制定等工作。将来,在数字文化分享、数据文化的采集和标注方面,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将依托自身优势,寻求广泛合作,为国家文化大数据的体系化建设汇聚更多力量。
文旅产业应突破体验氛围
▲ 黄卫平
从数据来看,2019年全球有123亿人次在国内游、出境游,创造了5.7万亿美元至5.8万亿美元的收入。2020年疫情对实体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冲击,全球境内和出境游的人数不到73亿,全球旅游收入下降了1.3万亿美元至1.4万亿美元。2021年旅游产业有所恢复,根据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上海市是全球、国内旅游人数最多的城市,我们国家对于疫情的控制在全球是出类拔萃的。
目前,中国新冠疫苗接种超22亿剂次,中国有14亿人口,注射率达到78%。钟南山教授认为,疫苗注射率达到83.3%才能形成有效屏障。截至今年6月13日,全球病亡人数已经超过2020年病亡总和,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高度重视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全球超过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国家一共有16个,2020年受疫情冲击,16个国家中只有1个国家的经济是正增长,就是中国。
今年,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前高后低”,我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持乐观态度。
文旅产业的发展要想办法突破体验氛围,突破的基础不是AR、VR,而是算力技术、算法格局、数据分析。疫情期间怎么打造新产品?怎么从体验的角度设计?确实要细分化、精细化。与此同时,在大家目前不能走动的情况下,事先要着眼赋能未来文旅产业,等到文旅产业一旦恢复起来,势头将会非常迅猛。
“三个变”“三个不变”和“三个创新”
▲ 吴志才
疫情有4个阶段,即生命防护、生产修复、生活交流、修复振兴。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四个“修复振兴”阶段。各个产业情况都差不多,社会、产业、经济和心理都要修复和恢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疫情带来3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一是生活方式的新变化,追求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二是消费的新常态,例如“微度假”这种消费新常态的出现;三是服务的新体验,非接触和智能化时代已全面到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都因此发生了剧变。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3个不变:一是通过文旅的发展,未来推动城乡融合的空间不会变,通过乡村文旅推动乡村振兴、城乡二元结构破局的重要渠道不会变;二是推动高科技赋能重要载体,如数字文旅、科技演绎等的方向不会变;三是推动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内涵不会变,旅游消费大众化已成为趋势。
在“三个变”和“三个不变”的过程中有“三个创新”: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提升现代文旅治理水平,重视发展环境、精准出台政策,对行业、企业纾困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二是市场层面,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体验产品,企业一方面要从产品内功的角度不断思辩,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安全的构建,如卫生安全、财务安全、投资安全等,安全和发展永远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民众要更加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以新的心态、新的消费、新的技术来适应未来消费的新方式。
“三个不变”是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虽然目前因为疫情出现了小小的波动,但发展常态是不会变的。从空间上的城乡融合到数字的科技赋能,再到成长的生活方式,无论远期还是近期,新的需求已经开始了。我们要了解新的变化,更要看到不变的趋势在哪里。未来,在不变和变之间谋求创新,政府、市场、民众三轮驱动文旅产业的变革和创新。
疫情带来文旅生态的四点变化
▲ 彭祝斌
疫情给文旅产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最初的全面停市,到缓慢复苏,再到疫情反复,全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疫情也给行业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生态发展的变化倒逼文旅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催生了一批新的文旅业态,比如“文旅+科技”“文旅+教育”“文旅+体育”“文旅+乡村”“文旅+融媒”等。
疫情带来的文旅生态变化主要有4点:
一是从远程低频到近程高频。后疫情时代,并不是疫情全然消失、一切恢复如常,而是进入起起伏伏、小状频发、海外回流的时代,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国内旅游将在一段时间内替代远程出境旅游,省内流动多于省际的流动,城市群内部的旅游出行更加频繁。整体来看,疫情缩短了消费者的出行半径,近程出行成为释放消费的主要方式。近程出行也有其优势,相对较低的消费成本和出行风险,可以进一步激活消费者的出行意愿,另一方面乡村生活也让消费者产生深层文化认同,反复出行旅游。得益于城市人口的红利,旅行经营的核心挑战已经不再是吸引远方游客不远千里到此一游,而是如何让临近的游客来第二次、第三次,实现更多旅游消费。
二是从“空间在场”到“遥在”体验的变化。传统文旅产业主要是“吃住行游购娱”,这6个要素的特点就是强调空间在场,也就是消费主体必须实实在在存在于某一个空间场景,空间在场深深烙印在消费者的消费惯性思维当中,认为只有到了实地、接触到了实景,才是真正的旅游。但是现在更多人接触到了“遥在”的便利性,居家在线办公、线上网课、网络直播等“遥在”体验开始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进入更多人的生活当中。后疫情时代,空间在场已不再是旅游的必要条件。
三是从无差别经营到分众化运营。传统景区无差别为所有游客提供服务,行业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吸引更多游客,而不是如何对游客进行分众化管理,深挖不同受众的旅行诉求和消费潜力,从而实施精准营销,提高服务水平。疫情发生后,民众提升了网络接触率,使得互联网垂直化、圈子化运营逻辑更加深入人心。
四是从传统管理到智慧管理。早在疫情暴发之前,数字化已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向,疫情的出现加速了传统旅游业的迭代升级,特别是防疫时期的特殊情况倒逼全行业不得不加快进行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和改造。大数据有力推进了文旅行业的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比如文旅大数据交互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了重点景区实时监控和一体管理,纵向贯通各方数据,能够及时掌握游客数量、驻留时间和分布情况,解决了传统景区管理中看不见、呼不应、联不上、管不住的管理难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疫情给文旅产业的发展和生态带来强烈冲击,改变了游客的消费习惯,重塑了行业的空间概念,影响了整体运营思维,推动了产业的管理变革。正是这种行业性的生态变化,给文旅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和景观,构建了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对文旅行业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 梅 洪
疫情之下,对文旅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概括为4点:一是广度,二是深度,三是温度,四是精度。广度即指向大众消费品;深度是产品必须更具有市场黏性;温度背后强调人性化服务;精度则是指这个行业如何顺应时代的迭代、升级。
当今时代正由传统工业时代向数字化时代转型,工业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满足需求,而数字化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创造需求。在这个背景下,数字化的“四个特色”“三个维度”,对这个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具有互联性——万物互联,共生性——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共生,而最重要的是共创性,工业时代更加强调优势竞争,数字化时代更加强调合作。
我们从今年开始分别在深圳、上海、重庆建构新的合作体系。这次来深圳也取得了好的成效。我们已经跟制作了《大圣归来》《姜子牙》《哪吒》等电影的深圳优质电影数字科技公司进行了合作。
将影像技术视频化、场景化,目前有很好的机会,尤其是在国家提出数字博物馆建设规划之际,我们将会把数字文旅的研发放在深圳。2012年,我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旅游演艺联盟,这个联盟目前有200多个成员,希望把研发优势引入行业。中国旅游演艺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全国5A级景区基本都有一台大戏,大型旅游演艺已成为景点景区的标配,有效增加客源停留时间和过夜人数。
此外,我们在上海松江打造了华语电影之家。我们非常注重电影二级市场的开发,会把经典电影做下沉,增加电影二级市场尤其是衍生产品的迭代。同时,我们将会把重庆最主要的景区,如朝天门、湖广会馆等打造成全新体验的社区,尤其注重线上网络营销。
疫情期间也让我们有一种新的体会,就是未来一定要注重文旅和康养融合。我们去年在广东梅州打造了“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把康养的内容置于这个项目当中,并打造一台客家主题大戏《原乡》,项目推出之后,半年时间创造了400万人次的流量。
在疫情影响之下,景点、景区都在限流,但我依然看好“文旅+康养”的大趋势。近日看到一个数据,到2035年,康养产业将带动7万亿元市场。现在中国除了对传染病的防治,还有一块新的市场空间是精神方面的,比如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成为精神产品的内容提供商,所有演出应该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内核。游客到景区不仅养身,还要养心,大型旅游演艺产品就能对养心起到一定作用。
以现代产业学院的模式培养VR产业人才
▲ 吴 峰
我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艺术空间设计。当今文旅产品创新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艺术美的价值重视不够,以为东西造出来了就能卖出去。为什么中国的电影跟好莱坞的电影仍有较大区别?区别不光是在内容上、技术上,视觉上的差别也很大。我们的视觉呈现还不够养眼,技术还不够先进,理念还不够超前。
最近十年,我去了近200个大学讲课,讲旅游、讲新技术融合。9月12日,我在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对新生做报告,院长说:“你要告诉我们的学生,选择旅游不是举旗子、叠被子、端盘子,数字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年,教育部新增本科旅游专业数为零,会展经济专业只有1所学校有新增,在新疆昌吉。目前旅游专业每年的本科生将近20万人。传统经济、传统行业如何拥抱数字时代、体验经济时代,特别是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和共享经济,每一个从业者应该每天学习,学习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技术以及思维模式的创新。
目前,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开创“2+2”模式,2年在江西南昌,2年在深圳、上海或北京,让人才、知识随着空间环境流动,提升专业的认知度、感知度和创造力。人才的竞争就是未来的竞争,也是企业发展的竞争。希望院校人才培育能缩短企业人才培养时间,这是当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希望各位企业家能够关心学校、关心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