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现代黄梅戏《八斗湾》:从八斗湾到桃花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27  浏览次数:13313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青松 邬敦东▲滨江新城—团风湖北有个团风县,团风有座白羊山。“白羊山,白羊山,山下有个八斗湾。八斗山田八斗地,一棵枫树三百年……”▲ 黄梅戏《八斗湾》剧照9月26日晚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青松  邬敦东


▲滨江新城—团风


湖北有个团风县,团风有座白羊山。

“白羊山,白羊山,山下有个八斗湾。八斗山田八斗地,一棵枫树三百年……”

▲ 黄梅戏《八斗湾》剧照


9月26日晚,夜色斑斓,团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梅戏剧场座无虚席。在如泣如诉、深情款款的音乐声中,由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团风县委、县政府组织编创,团风县文化和旅游局、团风县青年黄梅戏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即将亮相第9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现代黄梅戏《八斗湾》成功首演。该剧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著名工人运动领袖林育英(曾用名张浩)的形象首次搬上戏曲舞台,寄托大别山人民对革命先烈缅怀之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流畅、婉转悠扬的旋律唱腔,生动逼真、极具震撼力的舞台效果,赢得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掌声。


1

  “共存社”: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


团风县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古称乌林,是历史文化古镇,素有“鄂东门户”和“小汉口”之称。1996年黄冈撤地建市,拆原黄冈县设立黄州区和团风县,团风成为共和国年轻县和黄冈市对接武汉的桥头堡。

白羊山是团风县回龙山镇一座形神酷似山羊的山岭,海拔不过300米,山势虽不险峻,但满山葱翠,钟灵毓秀,气势不凡。

白羊山下,有一个看似不太起眼却举世闻名的村落——林家大湾村,林姓家族一门诞生了三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非同寻常的人物——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育容。离林家大湾村仅几公里远的回龙山镇沙畈村,诞生了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

团风县还诞生了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资本论》中文翻译者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思想家殷海光、书法家张荆野和文学家秦兆阳、刘醒龙等,堪称“名人之乡”。

八斗湾坐落于白羊山下林家大湾村,是鄂东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和鄂东革命的发源地。自“五四”运动时期起,这里风云际会、薪火相传,成为传播革命火种的摇篮。

1917年,林氏三兄弟中,第一个参加革命的林育南与恽代英等一起,在武昌成立了湖北地区第一个进步社会团体“互助社”。“五四”运动中,林育南在北京参加了天安门示威游行。1919年秋,林育南从武汉回到家乡,在八斗湾兴隆寺创办浚新小学,向青少年灌输新文化、新思想,林育英参加林育南创办的通俗讲习社学习,从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在家乡开展爱国运动,为回龙山播下革命的火种。

1920年春,林育南与恽代英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通过销售、创办进步书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在中国的传播,成为长江中下游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阵地。

▲团风县八斗湾“共存社”旧址

1921年7月16日,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夕,武汉“互助社”的24名有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年轻人,由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召集,在八斗湾浚新小学,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为宗旨,宣布成立“共存社”(波社),其纲领宗旨、组织形式、人员构成和活动内容,都类似于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共产主义性质的党的早期组织,因此被党史界认定为我党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对全国农村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共存社”这一带着无产阶级鲜明印迹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在八斗湾成立后,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和领导人,都与八斗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而从八斗湾走出去的革命者,最为著名的当属林氏三兄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林育南于同年秋天加入,成为武汉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2月,林育英经林育南、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共存社”自行解散,“共存社”成员分别加入中国共产党或稍后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八斗湾建立了党小组,直属于中共武昌区执行委员会领导,团风遂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县之一。

八斗塆“共存社”存续的时间不长,但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却是那么的璀璨而耀眼。那24名“互助社”年轻人,绝大多数成为中国革命燃起冲天大火最早的抱薪者。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林育南,长期从事中国工人运动,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代理书记、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等职,组织领导了震惊世界的“二七”大罢工和“五卅”运动,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被逮捕,在狱中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同年2月7日与何孟雄等24位共产党员、革命者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2

林育英:毛泽东为之抬棺的中国革命先驱


八斗湾是林育英革命生涯的起点。黄梅戏《八斗湾》以革命家林育英的生涯为主轴,群塑式地表现了与其革命经历相关联的革命者亲人、群众、背叛者的形象,既反映了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初心和忠贞不渝的革命情怀,也反映了革命成功的不易与艰难。

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动工人运动,林育英也成为中共早期的工运领袖,参加了香港海员大罢工,组织和领导了长沙、上海的工人运动。

1925年12月6日,上海总工会举行万人集会,林育英奋勇当先,头部被刺刀戳中,被枪托打成内伤,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长沙帮助恢复湖南省委和组建工会,因受追捕扮成僧人回到上海。

1930年,林育英任满州省委书记,由于叛徒告密被日军逮捕,是党内被日本侵略者判过刑的高级干部,1932年经营救出狱,任全国总工会常委兼海员工会总书记,但身体已遭受严重伤害。

1933年,林育英奉命赴莫斯科,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了向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林育英化名张浩,扮成商人,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中共中央由此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

1935年10月,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另立“中央”,中央决定由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的特殊身份说服张国焘。张国焘深知共产国际的权威,对林育英“极为看重”。林育英多次致电张国焘,迫使张国焘表示“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取消了“中央”,为党和红军立下大功。

抗战爆发后,林育英担任129师首任政委,1938年春由于伤病被调回中央,一面治病,一面负责工人运动的有关工作,接替他的是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林育英被选为中央委员。

对于林育英的病,党中央十分关心,曾请求苏联派来专机将林育英接到苏联治疗,林育英认为自己的病难以治好,没有必要赴苏,于是中央用这架专机将延安的其他伤病员和一些烈士子女送往苏联。

1942年2月,林育英的病情日益恶化。3月5日,林育英将不离不弃的妻子涂俊明和秘书、警卫员叫到身边说:“我不行了,未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3月6日凌晨,林育英在延安中央医院溘然长逝,时年45岁,毛泽东亲自为他题写了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3月9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央党校门前广场为林育英举行公祭。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安葬。

林育英病逝后,《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林育英是“职工运动领袖,领导了职工运动,成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优秀的战士”。

3

《八斗湾》:用本地剧种演绎本地革命家的成功探索


100年前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十月革命传入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八斗湾“共存社”,特别是从“共存社”走出去的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光耀千秋。

“要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知道湖北省有个团风县,团风县有个八斗湾。”团风县委书记何永红说,“时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宣传团风八斗湾‘共存社’,以及从此走出的革命先驱为共产主义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卓越贡献,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这份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具体落在了团风县青年黄梅戏发展有限公司这支年轻的队伍身上。

团风县青年黄梅戏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下设团风县青年黄梅戏艺术团和黄梅戏剧场,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模式,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

▲ 黄梅戏《八斗湾》剧照

现代黄梅戏《八斗湾》以团风县八斗湾为背景,以林育英生平事迹为主线,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在史实与虚构间探寻理想照耀下的人性,彰显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八斗湾》由黄冈市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许晓武担任编剧,湖北省知名黄梅戏导演张文桥、知名黄梅戏作曲家江纯执导和作曲,团风县青年黄梅戏艺术团演员汪伟饰演主角林育英,是团风县用本地力量、本地剧种演绎本地红色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

为了描写林育英作为革命家的一生以及围绕其革命事迹的众生相,《八斗湾》没有采用线性结构的叙述方式,而是非线性、块状地描写其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正因为是块状结构,所以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但人物的命运是相互关联的,主人公的一人多事把众多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由于戏曲表现生活受时间限制,《八斗湾》没有用过多笔墨去陈述事件的经过,不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主要写事件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所以叙事少、抒情多,这也正是戏曲独特的表现方式。”张文桥说。

正因为剧本独特的叙事方式,只写事件发生的当下,所以就有很多非同一时空的人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交流互动的场面。这在写实的艺术形式中很难表现,而戏曲这种写意的艺术却容易做到。

现代革命英雄题材对黄梅戏作曲有较大的挑战,既要保持黄梅戏柔美中带有乡音乡愁的传统韵味,又要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气神。

从音乐创作上,《八斗湾》选择军号声作为音乐的灵魂,主题歌和贯穿全剧的音乐,用一首陕北民歌的元素改编成大家熟悉的黄梅戏调子,每当主题音乐响起,会让观众想起革命圣地延安,每当剧中的先烈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次次的军号声则成了激励他们的精神火炬。

从唱腔上,《八斗湾》大胆吸收了鄂东民歌、京剧和很多通俗歌曲的元素,更容易引起共鸣和传唱。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前赴后继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

黄冈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3名中共一大代表和两百多名开国将军,有林育南、林育英等共产主义先行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的第一个早期农村组织八斗湾“共存社”。这既是今天黄冈人的光荣和骄傲,也激励着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和他们对故乡的殷殷期望!


(本文图片由团风县青年黄梅戏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