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李慧慧 闫 慧
平芜尽处是春山
▲ 丰收的喜悦 李 恒(陕西绥德) 摄
10月1日,是新中国72岁的生日!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在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披荆斩棘、破浪而行,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9月14日,金秋塞上满目苍翠,一派生机盎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榆林市绥德县考察。他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绥德实验中学、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围绕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实地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的亲切关怀,是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勇前进的巨大鼓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黄河边上人民满满的希望。秋天驱车在沿黄公路上行驶,目之所及多是枣树。这些枣树,每一棵有每一棵的姿势,每一棵有每一棵的风采。因地理环境不同,长在沙滩上的舒展着枝条;挤在石缝里的顽强生长。沉甸甸的红枣压弯了枝丫,像一颗颗红玛瑙在风中摇曳。枣子是甜的,风是甜的,农民伯伯脸上的笑容也是甜的。把车子随处一停,在路边就可以摘下一大把一大把甜滋滋的红枣,随便走到哪个院子,热情好客的黄河人都会摘下一大捧一大捧的红枣往你怀里塞,这就是他们待客的方式。咬一口红枣,脆生生、甜滋滋,汁水四溢。如果恰好刚下过一场小雨,那红彤彤、水灵灵的“雨淋淋枣儿”,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
河畔枣是黄河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一到打枣的季节,家家户户起早贪黑,男女老少齐出动。拿竹竿的、提箩筐的、背袋子的、担担子的,沟沟洼洼都是人,山山峁峁全是枣。沿黄公路上,穿梭往来的机动三轮车把红枣一车一车拉出沟沟洼洼、山山峁峁。乡亲们卖掉枣子后,乐颠颠地把百元大钞往兜里塞,能听到他们在这山与那山之间兴奋地唠家常。
枣子打下来后,除了卖的,剩下的存在阴凉的房子里阴干,留下来供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做月饼、过年蒸黄馍馍用。用河畔枣做出的食物要比一般的枣子甜糯得多。
近几年,我们国家倡导乡村振兴,陕北注重发展当地产业,用红枣带动经济的发展,各大红枣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成,生产的各式各样的红枣远销国内外,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绝佳礼品。
为什么黄河畔上的枣子如此美味呢?河畔枣生长在距离黄河50米至1500米的沙滩上,这里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温差大,为红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红枣得以尽情生长,也成为黄河水滋养温润的精灵。
黄河畔的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岁月浸润的印记,藏在沟壑梁峁的大地上,步履所到之处充满了惊喜和感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依旧滔滔奔流,不舍昼夜,滋养山石草木,哺育芸芸众生。
新起点,新征程,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作者单位:李慧慧,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江德小学;闫慧,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文化馆)
潘洪信
石家庄桥的变迁
今天,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一起来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此时,许多往事涌上心头,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除了几座拦河大坝,绵延几百里的汶河上只有山东安丘县城建了一座滚水桥,这应该是汶河上第一座石块水泥浆砌的桥。另外,就是条件较好的村庄在汶河上搭建的季节性临时桥。临时桥就是在冬季河水枯竭时,村民用木桩作桥腿支撑,用树木作桥梁,用树枝和高粱秆作路面,在高粱秆上再铺垫三五十厘米厚的土层做成的桥面。这种临时桥大都不能承载车辆,仅能通过行人,更不能抵御洪水。一到汛期,桥就会被暴涨的洪水瞬间吞噬,河两岸的村民只能一次次地望“洪”兴叹,只有等到冬季时再重新搭建。即使这种临时桥,整条汶河上也仅仅只有几座,其中一座就是石家庄桥。我们已无法见到六七十年前木桩高粱秆桥的原貌,想必当年纵贯南北的这座桥,一定是人流如织、独轮小车车辙遍地的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安丘石家庄村有了一定的积累,村民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力更生、自筹资金在汶河上建一座石桥。村大队负责协调公社水管所的技术人员,承担设计、施工和购买建桥石料,村小队负责出劳动力。选在早春河水枯竭的时候,激战三四个月,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建成了石桥,名为大桥。
这座大桥我走过几次。一次是春节赶年集,生产队安排我们几个人到汶河北边的朱汉、宅科(公社驻地)卖炮仗。我有个远房亲戚在石家庄村,于是,我们决定去他家饱吃一顿纯玉米糊摊的煎饼。那时生活条件不好,常年一日三餐吃地瓜粉做的窝窝头,逢年过节偶尔吃一顿煎饼,也是用95%的地瓜干加5%的玉米磨成糊摊的煎饼。当时石家庄村是先进村,已基本解决温饱,他们的主食不再是地瓜干,都是以玉米和小麦为主要口粮。
年集是春节前的大集,又赶上农闲,农民忙活了一年都来赶年集、置办年货,即使不买什么,也会来集上走走逛逛、看看热闹。年集上人山人海,我们几个顾不上看热闹,为了这顿纯玉米煎饼,不到中午就提前下集,朝着石家庄村的方向一路小跑。
石家庄村刚刚进行完旧村改造,当时叫规划,家家户户统一住进了二层小楼,窗户不再是老式的方格窗棂,也不再用纸糊了,换成了明亮宽敞的玻璃窗。我们好奇地对着玻璃照照人影,趴在玻璃上吹几口热气。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落在我们身上,有一种春意盈盈的感觉。饭桌上纯玉米摊的煎饼热乎乎,金黄金黄,令人垂涎。亲戚热情地招呼着我们:“趁热吃,煎饼很多,你们使劲吃!”随后又端上两盘咸菜、一盘大葱。那一摞热气腾腾的煎饼,早已勾出了我的口水,煎饼卷大葱,真是绝配!
70多年以来,石家庄桥历经风风雨雨,几次毁坏,几次重建。1974年,洪水将大桥冲毁了一段。2018年受玛莉亚台风影响的那场涝灾,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一夜之间,石家庄桥荡然无存,一时间河两岸又成了咫尺天涯,人各一方。
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后,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要想富,先建桥再修路。建桥成为石家庄村人的共识。国家出资,地方筹助,使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机械化施工,一座横跨汶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终于建成了!从此,风雨无阻隔,长河变通途。人流、车流,络绎不绝、川流不息,与桥下波光粼粼的汶河水相互映照,好一派美丽的汶河风光!
国庆节前夕,我站在大桥上,久久凝视着湛蓝的天空,眺望着绵绵汶水,四周一片郁郁葱葱……由不堪车马千八百斤重负的高粱秆桥,到承载百吨重的大型运输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陪伴人们一起走过沧桑岁月的大桥,在时光中不断蜕变。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小康战役的胜利,石家庄桥两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富足。满载着青葱的一辆辆卡车从我身旁驶过,驾车的农民兄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和我擦肩而过,也把喜悦传给了我。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诗词楹联协会)
孙牧兰
酣歌金稻海 多情秋草原
在庆祝祖国72岁生日的盛大节日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华夏儿女都在为祖国母亲送上深深的祝福。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段来了便难以割舍的心灵旅途。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扎赉特旗,与黑龙江省、吉林省相邻,是三省通衢之地,素有“塞外粮仓”“绿色净土”“金稻之乡”之美誉。
森林、山川、湿地、草原、冰雪,东南西北四季缤纷,演绎着独属于它的万种风情。吐纳芳华,恣意丈量天地辽阔;张开双臂,激情拥抱世外“稻花源”;屏息凝视,揭开面纱现百鸟齐鸣;细细聆听,拨开云雾见飞流直下;芳草鲜美,赏杏花微雨小江南;遥想独游,百灵湖边马蹄轻……
山有灵兮水相依,巍巍神山,悠悠绰水。博格达乌拉,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高达96%的森林覆盖率,展示着原生态的美,撑起扎赉特民俗文化之脊。绰尔河,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河流,扎赉特人的母亲河,阳光下旖旎的绰尔河呈“几”字形弯曲,镶嵌在群山和草原之间。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鸨之乡,草原湿地野趣盎然,是湿地生物物种的遗传基因库。稻花源,千亩花海万亩稻浪随风舞动,成为扎赉特旗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立体的名片。杏花山的嫩江喇嘛湾,江水环抱,水草丰美,牛马成群,渔业发达,一片生机盎然。
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世代生息,交错的地理、悠久的历史繁衍出扎赉特农牧交互、水乳交融的文化特色,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和谐包容的文化。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走进扎赉特旗,感受它的赤诚、多情,体验它可闻、可见、可触摸、可融入、可延续的文化内涵,欣赏它文明、生态、宜居、活力四射的魅力,阅读它拼搏、奋进、不屈不挠的发展故事。百姓诉说着家乡的巨大变化,他们说:“咱们要发展旅游,扎旗这五年可要大变样咯。”他们说:“‘兴安盟大米·扎赉特味稻’上央视啦,咱们的大米好吃着吶!”他们说:“欢迎大家都来啊,感受扎赉特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跟着咱一起唱起来、舞起来!”百姓的话语朴实诚恳,饱含着强大的祖国为人民生活带来的丰足,以及文旅融合这张名片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参加丰收节,风景和美食不能辜负。金色的阳光、金黄的稻浪,徜徉其中,敦厚而沉实的大地之美显现在眼前。光影交错之下,欢歌笑语之中,偏寻到了一片时光流淌过心灵的静谧与温柔之地。锣鼓点、四胡乐,台上的人与台下的人一同唱响着丰收的喜悦。参加那达慕,看策马奔腾、搏克、射箭,矫健的草原男儿展示着传统三艺。当马头琴、长调与呼麦同时从天际传来,辽阔的草原也在脑海中浮现,身在尘嚣心却早已飞向九霄……
夜晚的稻田音乐节,熊熊的篝火与灿烂的焰火照亮了天空大地,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在这里融合,大人孩子,男男女女,将幸福挂在了欢乐的笑脸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劳作,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用一颗颗赤诚的心为祖国母亲欢庆生日。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文化旅游体育局)
冯颖丹
乡村的美好生活
在举国欢庆共和国生日的日子里,作为群文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
20年前当我刚走上文化馆的工作岗位,上班第一天,老前辈就告诉我:干基层群文工作,就是一双铁脚走山村,一张铁嘴讨经费,一专多能讲奉献。
从小就有个印象,浙江宁海的乡村文化活动很丰富,有迎春晚会、元宵行会……父亲和叔伯们就常受邀带着一把唢呐或者笛子去演出。长大了,当我走进群文世界,才知道那时候搞一个活动,全靠一群文艺爱好者的满腔激情支撑。没有经费,演员作奉献;没有道具,自己来设计;没有舞台,铺块简易的地毯就是演出的场地……“一专多能”成了百搭,有临时缺席的演员,可以随时顶上去。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的生活富足,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活动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群众文艺团队。广场舞火遍城乡每一个角落,还出现了一支网红团队,2014年在土豆网上的点击量竟高达3000万,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浙江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宁海县文化馆立刻展开了干部结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跟踪指导工作。
群文工作不仅需要我们经常下乡,更需要我们带着灵魂、带着心下乡。我们要充分了解村庄的文艺基础、乡风乡俗、村史村情、文化遗存、物产特产等情况,结合“一村一品”文化工程、“百姓大舞台”等,制定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方案。如暑期组织孩子开展“小候鸟经典诵读班”、端午节开展“巧媳妇粽子大比拼”、重阳节开展“花艺花美爱最美”敬长辈等活动。组织村民写村歌、唱村歌,把村歌创编成广场舞,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乡村文化氛围,促进了乡村社会和谐。看着村民热情洋溢的笑脸,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宁海县启动“艺术家驻村”行动。文化馆业务干部冲在第一线,每一人对接一个乡镇,以3A景区为中心,联系艺术家和文化志愿者进行乡村艺术设计和辅导。群文工作者融入乡村第一线,沉下心为基层谋划艺术项目、策划文艺活动,打造文创产品、艺术空间。从人文底蕴、环境美化、文化繁荣、文明提升等方面,共同推进文化礼堂、道路景观、美丽庭院、艺术民宿等项目建设,整体打造艺术特色村,如今的乡村更加具有了艺术气息。
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在庆祝共和国生日的金秋十月,文化工作者欢欣鼓舞。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为乡村的现代嬗变、百姓的精神富足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文化馆)
徐虹雨
陪伴我的河流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我放飞一群白鸽……”我充满深情地哼唱起这首歌。作为华夏儿女,我从一点一滴中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年年,我在行走,从一个只有一方堰塘的小乡村起步,如一条生命的河流,奔流在祖国的大江大河里。
我在时光里行进,更在一幅幅祖国日益灿烂的画卷里前行。我看见,更替我的祖辈们看见,家的变迁,国的变化,写在一条条河流的书籍里。
我的家乡在湖南常德,是一座丰水型的城市,枕长江,倚洞庭,挽沅澧缠两水。无论是乡村的沟壑堰塘,还是城市的大湖大河,都碧波荡漾。
小时候,我的家在常德澧县乡下一个堰塘旁,堰塘只是一汪浅浅的水洼而已,它还算不上河流,却是我乡愁之河的起点。三岁时我离开了老宅,离开了生命里最初的摇篮,来到县城。
在县城,我的生命遇见了另外一条河——澧县护城河。
沿着河堤,河在流动,我在行走。我们都有各自的征途。多少个日日夜夜,求学的我沿着护城河岸出走又归来。护城河如一条蓝色墨水河,缕缕文脉,为我洗涤。
护城河旁有一弯老城墙,城墙内是县一中。县一中所在地是千年书院——澧阳书院。“数年来,采芹藻、登贤书者,济济相绎,几于希风岳麓矣。”护城河旁还有澧州文庙,文庙内有一方洗墨池,相传曾是范仲淹临池洗墨之地,池上还架有一弯状元桥。
河流,流向远方,我也如河流一样,奔向他乡。后来我来到了常德市,遇见了第三条河流——穿紫河。
穿紫河位于城区腹地,全长17.3公里,与沅水一堤之隔,东北角与柳叶湖相通。在河畔一住就是20年,我在成长,我和穿紫河彼此一起见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常德市十分重视城市的建设与环境的保护,在穿紫河沿岸建起八个新型雨水泵站,沿岸118个排水口被全部截流,此外还打开盖板,修缮河堤,疏通河道,增加调蓄容积,并修建了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将无数大小的“海绵”与穿紫河连通。穿紫河不仅恢复了自洁功能,还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消纳城区的超量雨水。更为惊艳的是,2015年常德启动河街建设,让常德老城的历史与文化,在城市腹地激活复苏,为常德人的乡愁寻找到载体。
91岁的大画家黄永玉欣然提笔,为出生地题写街名:常德河街。在文旅融合的大潮里,穿紫河凤凰涅槃。
吊脚楼、青砖瓦、麻石路面,从黄永玉的记忆里复活;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从沈从文的文字里走出;糖油粑粑、麻糖酥糕、桂花酥糖,从老常德人的味蕾里苏醒;汉剧高腔、常德丝弦、澧州花鼓,从新常德的街巷里唱响;麻制画、桃源根雕、桃源刺绣,在仿古的楼阁里生动展现……常德古城的历史,在千年流淌的河水中传承。
在穿紫河上,乘船而行,穿越千年。河流剧场——一场风情灯光实景秀《常德记忆》,让人们跨越时空,遇见不一样的常德——沈从文笔端的常德,黄永玉记忆中的常德,历史典籍里的常德。
穿紫河沿线九公里的河道两岸,设置了水韵常德、老街记忆、梦回古音、樵夫遇仙、月畔丝弦等九个实景舞台,折子戏、常德丝弦、常德汉剧等老常德的剧,声、光、电等现代化的设备,常德本地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给游客沉浸式的体验。
穿紫河还是一个露天的桥梁博物馆,沿途建有14座桥梁,每座桥自成风景。穿紫桥有15个小桥孔,桥孔倒映水面,似日月连珠。七里桥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风雨廊桥,古色古香的翘檐、廊柱,无不流淌着一种时光感。最具特色的还数其中的九座桥,它们的特色来自桥底的画廊。知名艺术家、壁画家结合常德的本土文化,体现历史、人文、乡愁的主题,将一幅幅老常德的画卷绘制于桥底。乘船穿桥而过,抬头仰望,历史典故、人文传说、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等常德元素,以浮雕、镶嵌、手绘、釉陶等形式,与人们惊喜邂逅。
一条河,在城市的腹地流淌乡愁。一座城,在水波荡漾中活色生香。
“吊脚楼下桃花源外,一个小镇风雨桥外。你若不来我的船不开,座座廊桥放光彩……”一曲明丽热情的穿紫河新韵,在具2000多年历史的老常德城慢慢漾开。站在河边,听着这首《你不来船不开》,我突然明白,我们成为了祖辈们留在常德的眼睛,在他们曾生活过的地方,替他们见证一座城市的变迁,守望记忆里的乡愁。
在新中国生日的前夕,我在穿紫河畔,写着关于河流的记忆。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会相遇,或化为雨,或化为云,或化为雾,在某个地方遇见。是的,那方浅浅窄窄的堰塘水、那条清澈的护城河、那条波光粼粼的穿紫河,一并都汇入祖国浩浩荡荡的河流,我们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绿,天会更蓝,明天,我们的家园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