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观众开启沉浸式“赏画”体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20  浏览次数:154887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淼 今年,有两件珍贵的国宝被以舞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一件是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王希孟创作的长卷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另一件则是被誉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淼

今年,有两件珍贵的国宝被以舞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一件是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王希孟创作的长卷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另一件则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发现之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


两件国宝、两部舞剧,虽然呈现了文艺工作者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题材大胆想象的不同创作思路,但两部作品优质的舞台艺术呈现不仅成为文艺工作者努力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生动展现,更引发艺术界、文物界、非遗界以及普通观众的热议。而两部作品让文物“活”起来的成功做法,也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做法。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展卷人在月光下与王希孟四目相对;兢兢业业的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们,与勤勉不辍的古代工匠们共同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


日前,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进行了首轮演出。《千里江山图》化身舞蹈诗剧,用舞台重现传统美学,连线千年静与动,为观众开启沉浸式“赏画”体验。


跨界融合

创新传播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民众的生活相融合,才能绽放出持久的魅力与生机。”基于这样的共识,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强强联手,决定用舞台艺术的形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


“选择画作《千里江山图》为题材进行舞台艺术创作,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发掘北宋青绿山水代表画作《千里江山图》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在保护好文物并充分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是为文物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此次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是充分发挥国家级博物馆与中央文化企业资源优势,深入探索“跨界融合、创新传播”合作模式的有益尝试。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也表示,《只此青绿》是文博与表演艺术的连线,是跨界艺术门类的交流互鉴。故宫博物院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合作将以精品剧目的创排为起点,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光辉和表演艺术的创新活力。


以今人视角

溯源传统文化

元代溥光在《千里江山图》题跋中称赞此图:“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他认为在青绿山水中,这是一幅众星捧月的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其经久未衰的魅力得益于北宋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如何将一幅古代名画变成一部舞台艺术作品,是创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最终,在强调戏剧情节与冲突及突出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中,创作者选择了后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今人视角切入、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众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该剧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剧情发生时间设定为现实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画家希孟即将完稿之时,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了希孟的内心,伴其历经了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的宝贵时光,与这位只有寥寥数字记载的“天才少年”心心相印,探寻出了《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的偶然与必然,读懂了古老文物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突破时空壁垒

青绿贯穿始终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同心圆舞台突破时空壁垒,巧妙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画卷的“展卷”过程。画中的天地无边、山水无界,一切都在行云流水之间,悄然转化。


该剧的舞台设计和舞台调度都非常复杂,采用地面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动作,创造出了“天旋达到3圈,地转达到4圈,上下左右都可以进行移动”的舞美效果。同时,所有舞台设计都必须和演员的调度、投影的结合紧密配合,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在这样极为严谨的精密设计中,观众能够有“《千里江山图》活了”的惊艳之感,感受到大宋青山绿水背后中世世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青绿,是这部舞蹈诗剧贯穿始终的意象。


《千里江山图》上的青绿颜料在幽暗的光线下,会发出宝石的光芒。正是这刚柔并济、雅致清丽的“青绿”引发展卷人思考、带领他进入希孟的精神世界。借助这一意象,章节的铺排也暗含着希孟和展卷人的内心逻辑,完成了他们的情感闭环。


青绿虽贯穿始终,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绘画是静态的,但是舞蹈是动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7个篇章按照《千里江山图》的成型逻辑设置,舞台上所使用的颜色从清淡一直到浓重,自然的过渡逐渐形成了青绿的色彩;在舞段安排上,亦捕捉了画中山石的概念,将山石的意念化感受搬上了舞台,展示了《千里江山图》精湛的作画工艺与纯粹的宋代美学。


文博顾问把关

精益求精

为精准再现宋代美学,创作者大量阅读文献、听取专家意见,在古书古画中求证。故宫博物院也充分发挥专家资源优势,为主创团队给予鼎力支持。故宫派出多位文博顾问,给主创团队和演员们讲课,带领他们参观文物修复的现场,观摩书画院研究员工作的场景。


对于舞台呈现,一向严谨认真的故宫文博专家的要求是苛刻的:大到要求舞蹈动作设计要符合文物工作者谨慎的形象,不能对文物安全有丝毫的、潜在的威胁;小到演员握笔的方式是否专业,都精益求精。


但当学术意见和舞蹈创作实践不能完美结合时,双方也会相互妥协。剧中,希孟在画学校学画一节,需要表现翰林图画院的先生向希孟及众学生展示古代的画作,意在展现希孟是在徽宗举办的画学校通过学习古画而得到成长的。一开始,故宫书画部专家建议展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因为这幅画是青绿山水,并曾在徽宗内府收藏,但是导演提出,根据目前舞台的位置,只能展示一幅挂轴。因为目前传世徽宗以前的青绿山水没有是挂轴,最后经书画部专家建议,改成了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轴,是一幅水墨山水。“改用《溪山行旅图》虽然不是学术上最理想的状态,但是为了与舞台空间相适应,只能如此,但是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剧演出后,有很多观众写观感就认出了挂的仿制品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所有这些用心的细节,其实最后都会被观众感悟,不同的观众可能会感悟到不同的细节。”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


非遗顾问传艺

专业精准

剧中,通过展卷人的眼睛,观众还看到了希孟背后的工艺人——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以及宋代工艺技术的登峰造极。


纸保千年,绢保八百,《千里江山图》是绢本设色画,900多年过去依然完好,说明当时的绢织技艺非常高超;整幅画作的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即使过了900多年,颜料依然保持很高的纯度,画面鲜亮,透着辉煌气质……这幅画不光需要天才少年希孟,还需要顶尖的书画工艺保驾护航。


工艺人默默付出,却无名无姓,“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我们不光要记得希孟,还要记得这些工艺人,让他们在舞台上活过来,让更多观众看到他们的存在。”周莉亚、韩真不约而同地说。


为了在舞台呈现和动作表达上更加专业精准,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协助下,剧组邀请到了相关工艺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排练厅现场讲解,手把手教学。演出时使用的丝绢、毛笔、工具、模具等,几乎都是非遗传承人提供的真实物品。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开票即成为爆款

首轮演出口碑爆棚

在这样的精雕细琢之下,《只此青绿》一开票即成为爆款,首轮演出结束,口碑爆棚。


有网友留言:“它带给我一场纯粹的美的体验。我太喜欢这部剧用服装来表现不同的山石画法;群舞逐次加入环形队伍,我抑制不住想着希孟笔下一座又一座山峰跃然纸上,最后列成一排时我真的眼泪快出来了,千里江山活过来了!”


另有网友认为,同心圆的舞台设计,还有精彩至极的交响配乐,无一不精致,不令人迷醉,“当最后在游人如织的展览中,展卷人与希孟隔画卷行礼的一刻,你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做文化的传承,泪水潸然而下。”


还有不少网友成为“考据派”,为剧中的细节寻找历史和文物中的出处。


据悉,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扶持下,该剧已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该剧的全国巡演于9月正式启动。首轮将在18个城市上演50余场演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