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友洪 浇洁 刘爱玲 黄坚毅 吴晓波 王东宇
东坡故里公园城
刘友洪
我没有见过哪个城市像眉山一样,公园密布,且每个公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充满了灵气。
譬如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这个建成开放六年的公园,早已成为眉山人的会客厅——但凡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必定要带他们来这里游玩。公园足有3000多亩,10多公里的河岸线,四座拱桥连接着城市居民区,百姓入园非常方便。公园里树木参天,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白鹭成群。如果在炎炎夏日上岛,绿意葱茏,你会感到阵阵清凉扑面而来。入夜,东坡湖两岸灯火璀璨,各色彩灯次第闪烁,树影婆娑,高飞的白鹭发出欢快的叫声,音乐喷泉吸引游人驻足。东坡水街成为网红,成千上万的游客不辞辛劳来到眉山,欣赏它的芳容,感受湿地的灵秀。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公园就是那神来之笔。眉山巧妙融入文化元素,建设文化主题公园,苏轼公园就是为纪念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而设立的。远远望去,状如书塔的雕塑高高耸立。公园内垂丝海棠、红叶李、桂花、榕树枝繁叶茂,宽阔的林荫道两旁快乐的画眉正叽叽喳喳地寻找着食物。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休闲散步的人们络绎不绝。苏洵公园、苏辙公园、苏母公园是为纪念苏洵、苏辙和程夫人而分别设立的,占地都在百亩以上,远远就能看见他们的雕塑。园内溪流潺潺,水光潋滟,鲜艳的锦鲤吸引着前来游玩的人们。东坡先生喜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眉山以竹为表达方式,建设了东坡竹园,公园里仅各种竹子就达50多种,现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
眉山因地制宜,在道路、河流的两旁,留出空间建设绿地,称之为“带状公园”。如果你要从眉山到彭山去,可以走滨江大道,在10公里的道路上骑着单车,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光。这个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沿岷江打造的“苏堤公园翠竹长廊”,已成为一道展示竹林景观的亮丽风景线,2020年四川省竹林风景线建设现场推进会成员就来到这里参观。还有上臾湾的湿地公园,充分尊重原生态,利用原岷江的老河道——玻璃江流域的滩涂、湿地加以改造建设而成。
即使在城市街头,只要有那么一小块地,眉山也会充分利用建成公园,如三元广场、雕像广场、诗碑广场等,都只有巴掌大块地,但只要有树有花有草,就会充满勃勃生机。
眉山在建设公园时做足了“水润眉州”的文章。公园里除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外,还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建设了“四湖”,南湖公园、西湖湿地已对游人开放,东湖公园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眉山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在创建中,眉山把美丽中国的理念,具体化形象化为“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每个区县都建有独具特色、体现地方文化的主题公园。在工业园区,“西部药谷”建有扁鹊湖公园,眉山高新区建有醴泉江公园,甘眉工业园区建有思蒙河公园。在城市新区,岷东新区建有樱花博览园,每当阳春三月樱花盛开,繁花似锦,成都、乐山等地游人专程前来赏花。眉山天府新区的视高湖公园更是美丽怡人。即使在乡镇,于不经意间也会与美丽的公园不期而遇。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眉山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各路商家纷至沓来,乐高乐园、恒大童世界、中日国际康养城、中法农业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户眉山。
正如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璀璨的绿海明珠,正在眉州大地上不断延展,闪烁……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在霞光和大海之间
浇 洁
一张照片打开一座小城,一个念想徜徉在霞光和大海之间。
霞光和大海之间,是霞浦。霞浦,是福建省海域和滩涂面积最大的沿海县,拥有505公里的海岸线,693平方公里的滩涂,是中国最美的滩涂风光摄影胜地。在这里拍摄的摄影作品《霞浦风光》曾坐上我国的神舟九号遨游太空;霞浦的海带养殖场也印在了邮票上,那红日下波光粼粼的海滩,海滩上横成排竖成列、疏密有致养殖紫菜海带用的毛竹和棚架,人与帆点缀其间……风光中劳作的人们呈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变幻、无与伦比的美,吸引了多少目光,拨动了多少心弦。
从我家乡江西崇仁到霞浦,大巴在抚吉、宁上高速公路穿越一个个隧道,车窗外是一座座建在半山的楼房、一棵棵结满红果的荔枝树。经过长达七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霞浦——这个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国海带、紫菜、海参之乡,福建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霞浦还是核电基地,其核电工程是国家重大核能科技专项项目。霞浦有着“闽浙要冲”“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誉。
眼前是一片闪着粼粼波光的肥沃的滩涂。海水在滩涂上随意画出蜿蜒多姿的五线谱,远处有绵延起伏的青山。红黄蓝相间的霞光倒映在船只和滩地之上,天地一片艳红,那是以红色为主的调色板,与村镇高楼渐次亮起的灯光、滩地上拾贝壳的人们融为一体……我们站在冬瓜山的观景台上,看即将栖落山顶的夕阳,过了十来分钟,霞光逐渐暗淡消隐。
在长沙村农庄,我们品尝到鲜美的紫菜汤、生蚝汤、嫩滑的海带苗。晚上,我们住宿在北岐民宿,宽敞干净。这里民风淳朴,整洁的街道上家家栽花种草,龙吐珠花开得雍容热烈,似白浪翻滚。
第二天清晨,我们起个大早去看日出。根据潮汐推算,日出时间为5点15分。观景台上,许多摄影爱好者早已在护栏边架设起一长排长枪短炮,足有上百人,大家共同期待着日出的时刻。等了很久,朝阳终于慵懒地从山峦中隐现,霎时,所有目光所有镜头都仿佛屏住了呼吸,凝望天际的那个红球,生怕一眨眼便错过它神灵般的美。可红球在乌云之间徘徊着,如一位羞涩的姑娘,一会儿倚山躲藏,一会儿只露出半张脸庞。六点钟时,那轮红日终于冲破厚厚的云层,从连绵的山峦中纵身一跃,喷涌而出,顿时霞光万丈映染了整个海面,晃荡闪烁在山水起伏的微波及淡如水墨的竹架画之中,村民的劳作工具在海天营造了这独特的大美,每个人都沐浴在红彤彤的朝霞之中。
在下尾岛,我们行走在三沙光影栈道。来到这里,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海天一色、蔚蓝如洗,什么叫白云似仙、海风习习,什么叫水吻礁石、柔情万千……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根本写不出它的美,镜头也无法展现它的诗意浪漫……海上长方形、弯月形、正方形、S形等形态各异的养殖竿影如诗画点缀,我拾拣到很多五彩缤纷的贝壳。
在小皓村海岸沿岸矗立着一幢幢高楼大厦,导游说,这里曾是走私港口,我国第一条牛仔裤就是由此进入的。在历史文化名村半月里,有一棵繁茂的大榕树,开始我还以为是家乡的古樟树,它长着凸出地面的强壮的根系,浓浓绿荫如盖。霞光中人们牵着牛从山坡的树丛下经过,清晨耕作、傍晚归来,四周山峦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村头有一座300多年历史的龙溪宫,是全国唯一奉祀海上女神妈祖的畲族宫庙,为保护起见宫门上落了大锁。
行走在高罗沙滩,凉爽的海水、绵软的细沙,脚下一个又一个浪花冲荡而来又悄然退去。坐快艇飞驰的人们,身后扬起高高的浪花与笑声,到处是穿着五颜六色泳衣在海中嬉戏的人们、专心致志垒沙堡的孩童、插着小彩旗吆喝的三轮车小贩……水是碧蓝的,天是碧蓝的,岛是碧绿的,云朵、飞鸟与海浪是雪白的。逃离都市丛林的人们,此时此刻忘掉了一切烦恼,在海天之间尽情欢愉……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文化馆)
土豆的理想
刘爱玲
儿子吃饭挑剔,但他唯一没有挑过的菜就是土豆,蒸、炖、煮、炸、煲汤,百吃不厌。
小的时候日子很拮据,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我最喜欢的是外婆家的玉米糁子煮土豆,土豆切成大块,合着玉米糁子煮得很稠,配上入冬时外婆腌的一盘萝卜叶酸菜,就是一顿美餐。我们这里把土豆叫洋芋,大人时常这样吓唬小孩子:这么爱吃洋芋,以后把你卖到北山去,天天吃洋芋!那时在我们中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吃洋芋,粑疙瘩,脖项里长个瘿呱呱!北山那个地方出玉米、出洋芋,但水土硬,很多人有大骨节和大脖子等地方病。但孩子们不怕,卖到北山刚好吃那永远也吃不完的洋芋。
那时我们村刚分田到户,村里人都很兴奋,第一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种地,很多家里种了土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才几岁的我就学会了切土豆种子:按照土豆的皮眼,把土豆切成核桃大的小块,保证每块上面都有一只眼睛,然后用灶里燃烧后凉透的草木灰拌了备用。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掮了一只镢头,我和弟弟抬着半篮子切好的土豆,到了整好的地里。母亲在前边挖坑,我和弟弟跟在后边扔种子,再用脚把挖出的土踢进去,虚虚地一埋,土豆就种好了。清明时节是不愁雨的,一两场透雨一下,土豆发芽,没几天就绿格盈盈一片。土豆的叶片纹路很深,上面有着细细的绒毛。奇怪的是,记得有一次,我在地里忽然看见前面站着一个妖娆的女子,有着错落有致的腰身,但不一会儿就消失了,我怀疑她就是土豆变的。我盼着土豆秧赶快开花结果,但它却一味地蓬松起来,长出了一大捧。好不容易开了花,是粉紫的,稀稀拉拉的几朵,却不见敛果子。后来才知道,它的果实是结在地下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扒开看看,却被母亲制止了。
终于,土豆藤变黄,到了收获季节,当初拌了草木灰的种子变成了光鲜亮丽的土豆,个个都有拳头大,被一锨一窝地从土里翻出来,整齐地码在田埂上。这时的土豆在麻袋上蹭蹭又白又亮,而且易熟,土豆皮也容易掉,口感极好。必须做一顿过瘾的土豆丝,不用太多佐料,配几颗青椒半棵葱,扔在锅里翻几下,用醋一激,出锅,盛盘,好吃得不得了,我和弟弟能多吃两碗饭。有了土豆,母亲变着花样给我们做美食,炖土豆做汤面条、煮土豆糊汤、蒸洋芋叉叉……那时粮食紧缺,但只要有土豆心里就不慌,蒸它一锅,吃了照样让你有力气上地干一晌活。
如果实在没什么好吃的,就在灶灰里埋几个拳头大的土豆,半小时翻出来,土豆皮已烤得金黄,用手掰开,一股浓浓的土豆焦香弥漫开来,咬一口,又沙又甜,那种满足无以言表。烧土豆,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的专属美食。
后来,街上有了集市,各种物资逐渐丰富起来。那年春节,一车车陕北粉条拉到了门口,沿街叫卖。陕北的洋芋粉条以其筋道好吃备受欢迎,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提了一捆两捆回家。过年时,整个街巷上空飘荡着猪肉炖粉条的香味,让孩子们吃得肚子滚圆,过足了嘴瘾。
后来我回想,富足的生活似乎就是从那一季洋芋和洋芋粉条开始,像芝麻开花那样,一年比一年强了。
平凡、普通的土豆,从地里挖回来,随便找个避光遮雨的角落一堆,十天半月都不用管它。到了冬天,院子里打了菜窖,窖红薯、萝卜时,顺便也把土豆放进去,能吃到来年。有一年,邻居盖了新房搬新家,把一蛇皮袋土豆忘在了旧房的老窑里。第二年回老屋找工具,突然发现了那袋子土豆,袋子上竟钻出一丛土豆蔓来。原来有的土豆发了芽,又彼此做了水和养分,得了天窗里透进来的一点光,在窄小的空间里生长起来。邻居把蛇皮口袋搬到院子里,翻翻拣拣,很多土豆都圆润如初。
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冬天,北方长大的我到了云南边陲,在部队的饭堂里,第一次吃到了土豆泥。那盘土豆泥对我来说有无比的亲和力,拯救了我初来乍到还不适宜云南水土的胃。又见土豆,仿佛他乡遇故知。
前不久,儿子回老屋,又去了他读小学的学校,在校门口拍了一张照片,是一家小卖部窗下的几级台阶,配的文字是:“一个老太太,一只小红桶,一份童年的回忆。”那回忆指的是五毛钱一串的土豆串,又麻又辣贼过瘾!即便他现在已长成了大小伙子,麻辣土豆片夹馍,仍然是他的最爱。
艰苦的年代,土豆以它不起眼的存在,撑起了日子里的艰难,又以它的独特,带给人美味的口感和童年的回忆。我常常想,如果土豆也有理想,这便是它最大的欣慰吧。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群众艺术馆)
父亲的蓑衣
黄坚毅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把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劳作者的形象描写得十分生动。
父亲也有一件穿了一辈子的蓑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江南的春季,绵长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父亲不敢耽误农事,他总是穿着蓑衣、赤着双脚、戴着大笠帽,来到田里,在雨丝中劳作,一缕雨丝落下来,拍打着他的脸,但父亲却是纹丝不动,远远看去,他仿佛是一尊在田野里立着的雕像。
提起父亲的蓑衣,那是他遮风挡雨的必备雨具,那件蓑衣包含了父亲的烟草味和汗味。每当他出门去劳动时,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他都会带上这件蓑衣,因为要预防万一——一个人出门在外,如果遇到忽然下起来的雨,那么一件厚厚的蓑衣则是很好的防雨之物了。
但这件蓑衣我却不敢穿,因为蓑衣上的棕丝十分硬,剌在身上很痛,有时又痒痒的,叫人感觉怪怪的,提起来分量很沉重。但父亲却对这件蓑衣十分珍惜。从他回乡当农民以来,这件蓑衣一穿就是40多年,一直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蓑衣上曾破了几个洞,父亲也细心地用棕丝缝补好。
至今这件蓑衣还挂在我家小屋的墙上。这么多年过去了,蓑衣还是很挺括,一点没有因年代久远而变得陈旧。
这样一件蓑衣在过去是很平常的,一般的供销社和农具店里也都有卖的,但现在却已经不大好见到了。蓑衣是过去江南地区人们耕作劳动的重要雨具。最早是用一种“蓑草”编织,后来则由棕丝纺织而成,先穿针后引线,蓑衣的蓑面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叫“刺棕蓑”。蓑衣分为上衣与下裙两块,与斗笠配套。整件看起来好像一只大蝴蝶,两翼略上翘,中间用蓑骨做成圆领口。披在身上,任再大的雨也不会淋湿。蓑衣穿起来显得比较笨重,甚至穿在身上有点扎人,但是既遮风挡雨,还另有保暖驱寒的功能,在以往的岁月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历代诗人写了很多关于蓑衣的诗。在先秦时代的《诗经》里有《小雅·无羊》的咏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吟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了一个穿着蓑衣在钓鱼的老者。宋代诗人苏轼也有一首《浣溪沙·渔父》写道:“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这些诗人和诗句,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蓑衣的美好情感。
不过,父亲的那件蓑衣,还有另外一个传说中的功能,就是可以用作“镇邪”。遇到一户人家盖房子时,邻居家就会把一件蓑衣挂在门口,说这样就会保护本主的平安,不会让鬼怪之类侵入和骚扰。按照过去的当地民间风俗讲,造房子叫动土,动土就会惊动土地和鬼怪,所以需要用一件东西来镇住。有一回,我家前面的人家建房子时,母亲就把父亲的那件蓑衣做镇物,挂在三楼的门口,并且在蓑衣上再放一面镜子,说是这样可以挡住前面的一些鬼魅侵入。这是江南的一种民间传说而已,当然当不得真,但也在蓑衣上寄寓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虽然父亲去世好多年了,但他的那件蓑衣还挂在墙上,蓑衣上密密麻麻的黄色棕丝,似乎记录和见证了父亲辛苦的一生。想他的时候,母亲就久久地注视着这件蓑衣,说起过去的那些风雨……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文化站)
煮一壶秋
吴晓波
秋夜,把一壶茶
临窗沏好
月光
在茶杯里温情地舞蹈
秋风一点一点
抽走尘世的火苗
我和秋一起
听一粒果子饱满的炸裂声
惊落一片秋叶
生命的碎片簌簌落下
秋蝉用尖尖的细声奋力掘进
埋藏一个季节的秘密
鸟儿投下一块孤寂的糖
空中泛起一波忧郁的涟漪
夜色正好
我伸手窗外
捧起一杯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旅 行(外一首)
王东宇
旅行像多年生植物
只是把种子随意撒在山野
它们却茁壮生长
一茬茬络绎不绝
思想穿越辽远的时空
目光收割美丽的风景
看自然的狂舞
听自然的交响
读自然的心声
用脚步丈量祖国美好山河
触摸大地微澜
感悟山高水长
风云变幻
桃花源
桃林深处有我的家
青砖小瓦
袅袅炊烟
烂漫花海
传递淳朴的山乡风俗
方言土语解乡愁
梨花似雪
年年染白东坡西沟
坐在枝头上的是春风
落在地上的是春雨
陶渊明
瓦灶绳床的原生态生活
远离喧嚣
清新自然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