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探一探,美术馆几条“出圈”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14  浏览次数:15489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百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跨界”成为一种潮流,各行各业都在试图“跨界”“出圈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百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跨界”成为一种潮流,各行各业都在试图“跨界”“出圈”,寻求更加多元的发展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美术馆作为艺术的殿堂,城市文化创意的孵化器,公众接近艺术、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平台,也在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跨界”探索,吸引观众走进美术馆、关注美术。


▲  琴与人的交互1号(数字艺术) 魏冰

科技带来更多可能


近年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作品和展览活动层出不穷。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成为大势所趋,不仅带来了对技术的重新解读,也为观众提供了对世界的新的认知角度。近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安全屋——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出55件数字艺术作品。据策展人陈抱阳介绍,该展览已经是第三届,采用特邀加征稿的方式,投稿来源遍布全球各地。“投稿者上至年逾花甲的老艺术家下至十几岁的少年,其教育背景则溢出了艺术领域。而每一个创作者都有若干个系列的大量实践,并非偶尔试水。可以说数字艺术已经不再是一种先锋尝试,而是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书写方式,乃至是他们体验这个新世界的基本方式。”陈抱阳说。

不久前,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展览,从绘画与平板电子媒介的艺术交融性出发,对现阶段平板绘本的创作与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通过呈现国内外平板绘本的主流作品进而开启电子媒介在艺术领域的开放性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平板媒介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新思路、新可能。

实际上,新的科技正在改变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思维方式。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群体,他们把平板电脑从日常工具提高到独立创作后所展示的更加多元的艺术面貌;而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的当代艺术家,则以更多元与试验性手法展现科技之于艺术的多维向度。那些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艺术家,又呈现出了艺术发展的新视角。


▲ 重返桃花源(数字艺术) 黄钺 骆煜超 彭浩旻

沉浸式美术馆新体验


近几年来,新奇的、参与感强和互动性高的沉浸式艺术体验也正在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形态,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广场、艺术空间、酒店等场景中。不少美术馆也利用新的科技手段,让展览呈现出更加迎合观众的审美形式。

▲ 今日美术馆“一个世界”儿童沉浸式互动科技展览现场

暑假期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一个世界”儿童沉浸式互动科技展成为假期家长孩子们的网红打卡地。该展览以17个空间艺术装置、17堂课、120分钟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彰显出艺术性、科技性、教育性和国际性四大策展特点。其中,与艺术相融合的科技性是展览的突出亮点。数字新媒体以及当下最流行的VR虚拟现实技术、AR技术、交互装置与展览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在巨大的L型屏幕上,点亮整个展厅,带给现场观众震撼绚丽的光影交互体验,更是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绘成真”的时刻。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表示,展览所凸显的跨学科教育实践与今日美术馆的理念相契合。成立于2002年的今日美术馆,见证了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营美术馆中的老牌力量。“我们要做的是更加年轻化、国际化、科技化的新型美术馆。”张然说。对此,她提出“要在广博的艺术领域中,萃取提炼出更真挚、更精华的内容”。今日美术馆还致力于探索时下流行元素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试图去打破艺术机构与大众之间的壁垒。张然曾在美术馆里大胆地策划“蹦迪之夜”,激发了大众对于艺术的好奇。

微信图片_20210822101546.png

▲ 浙江美术馆“星驰潮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特展”星纪元展厅现场

在一个全封闭的黑色展厅,投影将原本空无一物的房间变作星点、鲜花、浪潮的海洋,在观众的触碰之下,每一颗星、每一朵花中绽放出线索人物的姓名,花海、星空等与文字共同构建了一个以艺术手法叙述历史的绚烂世界。浙江美术馆的“星驰潮涌——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艺术特展”采用了科技手段,策划沉浸式展厅,使得展览颇具吸引力。中国美术学院2021级版画系学生涂雪晴观看展览后说:“历史不是古板的、高深的、落满尘灰的,历史也可以是鲜活的、平易近人的、美的。星纪元展厅以优美的花丛、浪潮、星光抽象出历史的姿态,用历史人物这一坐标连起一条线性的长线,美与互动吸引观众了解曾经的历史,让冰冷的过去变得温暖,让高高在上的叙事变得触手可及,这种互动本身是一种有趣的体验,也是让观众亲近、了解文化的契机。”

事实上,这种沉浸式的展陈形式,也更为公众所接受和热捧。陈抱阳表示,美术馆人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这种展览老百姓愿意看?为什么专家们觉得好的展览没有人看?“好的展览首先展出内容要好、要言之有物。其次,策展人的策展思路要让观众容易懂,从而优化公众的观展体验,科技的手段只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依然是作品。”陈抱阳说。

在浙江美术馆观众应金飞看来,今天美术馆的展览应该是多元、多维度、立体式的展览。“时代不同了,美术馆吸引的公众的年龄层次也应该多元。作为综合美术馆,展览一定要好看、手段要多,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概念,并不是说呈现形式维度多,就一定是好展览。我们要坚守作品、展览的艺术性。”



跨界融合拓展美术馆新空间


如果说与科技的融合,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让美术馆的展览形式更丰富,那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结合,则让美术馆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也给了美术馆人新的思索:所谓艺术空间的美术馆,是否还能承担更多文化滋养的内容。

武汉美术馆为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在展览策划过程中也曾尝试“出圈”。在4月举办的“情动——第七届江汉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中,武汉美术馆策划了“低温焚烧&自由舞动”和“作为容器的身体”等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的观赏和参与。其中,“低温焚烧”现代舞表演是以展览“情动”为主题的独创,从编舞、编曲到这一开放式的表演模式,对演员、观众都是一次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为让观众在看展过程中尽可能不受干扰,并自然融入活动现场,这场表演没有提前圈定的舞台,尽可能使现场呈现流动、自如的状态。表演结束后,观众还可以通过手中的激光笔指向自己的答案,“这种对话形式使我能在静默中看见自己内心的选择,更是看见了许多不同个体的选择,让人很有共鸣,是一次很有趣的互动体验。”一位观众说。

▲ 中华艺术宫之夜:壮丽诗篇 赞歌飞扬——庆祝建党百年歌咏晚会现场

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7月9日晚,由中华艺术宫、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和上海轻音乐团共同举办的“中华艺术宫之夜:壮丽诗篇 赞歌飞扬——庆祝建党百年歌咏晚会”在中华艺术宫举办。该活动演出通过优秀的绘画作品与音乐、诗歌之间的文化关联来深情诠释党的光辉历史与奋斗历程,见证党的丰功伟绩与伟大成就。据中华艺术宫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晚的演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精彩节目得到了热心观众的纷纷点赞。

据了解,“中华艺术宫之夜”是上海美术馆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全新打造的都市夜游与艺术教育推广相结合的公益性品牌项目。该项目受到了广大市民游客的热烈欢迎,部分需要预约的项目推出半小时内便“秒光”。

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邓军表示:“一方面是响应夜间经济发展,一方面也想尝试打破原有的展览模式,让中华艺术宫的艺术展陈能够更具综合性。此次和上海民族乐团的合作,我们希望能给市民带来诗情画意、仙乐飘飘的艺术体验。”


“出圈”的前提是走出舒适圈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美术馆各出奇招,用各种方式化解自身局限,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吸引观众的参与。

2006年,中国宁波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地一直通过各种形式保持着频繁交流。宁波美术馆据此联合其他艺术机构打造了“随馆长漫步西方艺术史”系列活动。该项目旨在为国内艺术爱好者打造一个不需要走出国门就能了解原汁原味意大利文化与艺术的平台,联合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国立圣马可修道院美术馆和美第奇·里卡迪宫博物馆开展一系列文艺复兴艺术专题讲座。这一项目是宁波美术馆打破空间局限,“破圈”的一大举措,得到了宁波观众的欢迎。6月19日,首期由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馆长蒂莫西·韦登带领观众“云游”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活动在宁波美术馆的学术报告厅举行,可容纳百余人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此外,武汉美术馆还于5月携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在武汉美术馆中庭成功举办了一场名为“疗愈的艺术”的公共活动,试图通过艺术疗愈为广大IBD病患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治愈力量。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表示,美术馆要勇于走出舒适圈,用更加丰富的公教活动来链接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生活。“我们希望大众能够在美术馆里感受到更多的愉悦,今后我们如何将艺术介入到更多人的生活,怎样创造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亲密度,是需要持续思考的话题,同时也是我们未来开展公教活动的重要方向。”陈勇劲说。

▲ 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2021建军节专场”活动现场

“为新时代人物塑像”系列活动是中国美术馆近年推出的公共教育品牌项目,运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讲述新时代人物的感人事迹,引起广泛关注,自2017年至近,已成功举办10多期。2020年,浙江美术馆举办“看见·她们的面容”艺术绘像活动,把美术馆变为写生现场。该活动在网上的点击量超过1500万人次。在应金飞看来,美术馆开始组织写生创作了,这就是“出圈”。“如何‘出圈’,这对美术馆而言是一个课题,如果用习惯的方式来做,一定出不了圈。与众不同才能出圈。而所谓的‘出圈’,很多时候在更大的领域来看还是在小圈子内。流量是对于观众资源的争取,但更重要的是,在更高的层面上,美术馆要有对于文化的引领和提升。策展也要有创作的态度,重新梳理挖掘作品,让这些作品一起变成另一个作品。”他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