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李荣坤 王彬 程佳
为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成就,本端记者采访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地,听老乡讲述圆梦故事,听派驻当地的文化和旅游部干部的心声。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以实干圆梦小康、用双手成就幸福的新画卷。
1
山西静乐剪纸传承人:“剪”出小康新生活
李荣坤
▲ 辛翠平在介绍剪纸作品
辛翠平是山西省忻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静乐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1965年,辛翠平生在山西省静乐县盆子水村,她的姑姑和母亲都是当地十里八乡的剪纸能人,赶上逢年过节、谁家婚丧嫁娶都会请她们剪纸。辛翠平七八岁就跟着剪。
辛翠平命运多舛,在她36岁的时候,丈夫因为一次事故撒手人寰,留下她和4个年幼的孩子,当时最大的孩子13岁,最小的才2岁。为了生活,她把孩子留给母亲照顾,她外出打工。
辛翠平哽咽地说:“那些年,我去内蒙古的砖厂上班,负责清理砖窑里的窑灰和外面废弃的砖头……等冬天封窑的时候,我就去陕西的洗煤厂干活,每天都是十来个小时……”
2013年,母亲的病逝对辛翠平打击很大,她日日以泪洗面。“不能总哭啊,你还是剪纸吧!”孩子们的话唤醒了辛翠平。她逐渐从痛苦中走出来,在打工的闲暇时刻,也会给工友们剪上几幅,大家都称赞不已。
“要是剪纸也能换钱多好啊!”辛翠平说她只能做个梦。
契机来了,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原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传统工艺工作站在静乐设立,重点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实训、研发等,通过“企业+贫困妇女”模式,380余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辛翠平就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2016年,她被山西灌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聘用,每月可得4500元。2017年被静乐县利民小学聘用,在传承剪纸的同时,每月还有1000元的课时费。
“我现在感觉每天都是阳光普照。”辛翠平被束缚的身心终于松绑了。她没想到一把剪刀居然改变了命运,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生活费,不但如此,从2019年到2020年期间,“山西静乐剪纸互动教育巡展”在北京等12个城市举办,展览展出了辛翠平的百余幅剪纸精品,在业内产生一定影响力。
至今,辛翠平共创作1.5万多幅作品,她在继承传统静乐剪纸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党和国家,我要用剪纸把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小康之路都‘剪’出来。”辛翠平说。
2
山西娄烦河北村村民:乡村旅游给我逆袭人生
李荣坤
▲ 河北村庙会的热闹景象
在本该退休的年龄,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河北村的村民冯平玉的人生却逆袭而上,他从世世代代和土地打交道的庄稼汉变成了新时代乡村旅游的“老板”和小康路上的带头人,经营起了民宿和农家乐。
冯平玉说,自己是1958年生人,什么样的苦日子都经历过,但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他不仅圆了自己的梦,还帮着乡亲们一起圆梦。
2009年,由于生活所迫,50多岁的老冯和老伴儿第一次外出踏上打工路,在太原开了一家小饭店。“俺们起早贪黑地忙活,一年下来也就挣了5万元辛苦钱。”后来,老冯又辗转打了几份工。不是不想回村,他们想念家里,但还有一个女儿上大学,咬咬牙也要坚持供她读书。“咱村里要是有打工的地方多好啊……”老冯叹息着,只是想想罢了,山沟沟里咋会有工作机会?
谁成想,不到10年,竟然峰回路转,2017年,河北村确定要走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2018年,户外拓展训练营项目落地河北村。“这个项目启动后,很多城里人都来俺们村了,他们愿意在山里玩,看看山景,尝尝农家饭。”60多岁的人了,但老冯和小伙子一样干劲十足,用勤劳的双手绘制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都是咱国家政策好,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国家不让一个村、一户人家掉队。”老冯告诉记者。
老冯把家里的两层楼8间房整理出来做民宿,掰着手指头嘴里念叨着:“二三十辆大巴车,每车有50人至80人,2018年差不多来了1500人,总共赚了十来万呢。”老冯的梦想成真,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了。
人手不够的时候他就叫上两三个村民过来帮忙洗菜、打扫房间,每人每天有80元至100元的工钱,老冯变成了乡村“老板”。
游客走的时候,都愿意带点麻油、土豆、南瓜之类的土特产。“这又是我们的一项收入。”老冯笑着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搭上“乡村旅游”这班车,一起致富,他鼓励村里其他人也做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七八户村民在他的带领下都已步入正轨,更多的父老乡亲正走在小康圆梦的大路上,相信这里的美好生活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灿烂。
3
广西巴马讲解员:满怀激情 迎接下个梦圆
王 彬
▲ 百闻不如一见的“水晶宫” 卢 旭 摄
今年初,当选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区那社乡东烈村妇联主席的消息传来时,黄浓春一下就感到肩头沉了许多。在巴马“水晶宫”景区从业10年后,竟直接转入行政岗位,实打实为乡亲们谋福利,这是黄浓春从未想象过的未来。
正是家乡的文旅产业发展,拉开了黄浓春逐梦小康的大幕。2011年,黄浓春大专毕业后就进入“水晶宫”工作,每天都干劲十足。
讲解员这个职业不仅开拓了黄浓春的视野,还为她指明一条康庄大道。2018年,一位游客在跟随黄浓春游了一趟“水晶宫”后,感慨万千:“你们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发展乡村产业准没错。”黄浓春从此上了心,经过仔细考察,她决定从种桑养蚕开始,暂时割舍钟爱的导游生活。
事实证明,黄浓春的投入都值得。2019年至今,黄浓春支撑起的小小田园,面积从四五亩翻倍,养蚕场在政府支持下从1个扩大到3个,每月收入从3000多元增至6000多元,带动了村里10个贫困户。“乡村振兴,旅游兴业,我们大家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黄浓春高兴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浓春带领大伙儿共同奋斗的成果有目共睹,因此被评上致富带头人,今年乡里换届,大家用选票表达了这份认可。“在‘水晶宫’景区工作了这么些年,感情很深,但村里需要我。”将这份不舍埋进心里,黄浓春按期就任,口头语很快就从“游客朋友们,我们来看看”变成了“乡亲们,咱们来商量商量”。平时的工作不再是讲解,而是扎根田间地头解决问题,心里想的不仅仅是那一亩三分地,更多的是村民的福利。黄浓春用心用情为大家服务,她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巴马人,为家乡做点事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眼下,黄浓春工作更加忙碌,在严格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她正与班子商讨解决居村老人的安置问题,还在谋划下一阶段的乡村旅游重点,争取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要追上时代的步伐,绽放属于我们巴马的光彩,我们圆梦也是中国小康圆梦的一部分。”黄浓春这样跟大伙儿说。
4
内蒙古阿尔山居民:我学会了致富的方法
程 佳
▲ 新村农家饭庄
周海英是内蒙古阿尔山市西口村的一名普通居民,家里五口人,一直以来生活都很困难,公公婆婆没有任何生活补贴,儿子今年还要参加高考,夫妻俩负担很重。为了一家的生计,几年前周海英和丈夫在村里开了一家饭馆,每年纯收入不到1万元。
在西口村第一书记郑海勇的带领下,村里大力发展旅游,游客来了,给村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周海英的饭馆主要是面向当地人,生意惨淡。外地游客来了以后,郑海勇指导他们将饭馆做成旅游饭馆,让日子有了新奔头。
在饭馆,周海英是服务员,丈夫是厨师。郑海勇看到村里这些饭馆的经营困境,去年10月组织村里所有经营饭馆的村民去南京学习。在南京免费学习了20多天,周海英在经营理念、菜品打造等方面有了全新改进。从去年学习回来到现在,饭馆的菜好吃了,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周海英的饭馆每年纯收入有6万多元了。尤其西口村打造了特色餐饮品牌“西口十八碗”,即十八道综合东北农区、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东部牧区特色的菜品,将西口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也注入其中,深受广大游客追捧。
周海英的最大感受不是挣到了钱,而是学会了如何挣钱。旅游的发展切切实实带动西口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郑海勇如今还在帮着出谋划策。他建议周海英把民宿也整起来。于是今年,周海英盖了400多平方米的民宿,两个月以后就能营业了,不仅注意保证民宿的卫生环境等基本设施,还在装修上也呈现了一些西口村的文化特色。周海英现在感觉自己浑身充满干劲,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山西省娄烦县官庄村第一书记索江波: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娄烦县官庄村在文化和旅游部和省市县各级的大力帮扶下,2017年已脱贫摘帽,近年来逐步发展,可仍然存在发展后劲不足、渠道受限、潜力有限等问题。
第一,没有农业产业支撑,土地少,且都是梯田,不适合机械作业和规模种植。流转了部分土地,但收益不高。养殖业无法形成规模,农民收入提高受限。第二,缺少青壮年劳力和技术人员。农村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发展创业受限。第三,旅游业发展缺乏典型引领。娄烦县正在推进一批旅游示范地,但影响力不大。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持续帮扶和官庄村几任书记的努力下,建立了非遗文化展览室,未来要借助县里发展旅游的东风,进一步推广和发扬当地文化,力争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乡村发展振兴势不可挡,我们还要加大调研,“对症下药”。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必定实现。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常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我怀揣着一个普通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来到巴马挂职锻炼,很快就适应了新角色,投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事业。
巴马迎来新机遇和挑战,重大任务摆在面前,我满怀信心。作为一名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干部,我要当好部县互动的联络员、中央政策的解读员、争取支持的协调员以及巴马发展的宣传员。我将依托部门资源和优势,逐项推动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年度帮扶巴马工作计划;为巴马提供智力支持,做好县领导班子的参谋助手和相关政策解读,组织更多行业内的专家来到巴马,为乡村旅游发展把脉问诊;大力宣传巴马,联络有实力的文旅企业来巴马考察,吸引投资建设,为巴马注入新型旅游业态,培育新型中高端康养旅游,推动“文旅+”模式创新发展,让文旅工作与乡村振兴合拍推进、同频共振,为巴马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第一书记郑海勇: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近年来,我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齐心协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阿尔山市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立足西口村农牧林三区节点区位特色,按照“慢种慢养慢生活”的旅游发展理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发力,做好乡村旅游基础工作:编制旅游发展和文化建设规划,打造特色餐饮品牌“西口十八碗”,改造经营特色民宿,举办乡村墙绘艺术大赛,设计旅游动漫形象“西西”,并开发“慢西西的童话生活”等系列产品上线销售,挖掘文化资源,培养树皮画、柳编等乡土技能人才等,努力建设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示范村,让申报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西口村名副其实,让西口村的百姓们通过文化与旅游事业,生活更加精彩、富足。